劉兵
摘要:對大寶山鐵礦石的生產情況相適用的配礦技術進行較詳細的闡述,著重介紹鐵礦配礦的原理、必要性、配礦計算公式、配礦方法、配礦的意義及其經濟效益。
關鍵詞:鐵礦石;配礦技術;原礦品位
1 前言
大寶山礦區(qū)為一特大型多金屬礦山,其上部為褐鐵礦帽,地質儲量1.05億噸?,F主要開采褐鐵礦,礦石資源較復雜,鐵平均品位為48.21%,銅平均品位為0.227%,砷平均品位為0.069%,各元素的含量分布極不均勻。當前,由于鐵礦石生產已進入末期,原生鐵礦石呈現出了品位低,表外礦多的特點。因此,為確保大寶山礦鐵礦石的生產,充分利用鐵礦石資源,必須對鐵礦石進行配礦,以保證輸出鐵礦石品位的穩(wěn)定性,達到商品礦的要求。鐵礦石的配礦技術是大寶山礦生產中獨具特色的供礦處理技術之一,該技術具備簡單、可靠、易行、經濟等優(yōu)點,經過多年生產實踐,該技術已趨成熟,并在生產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2 鐵礦石配礦的原理和必要性
2.1 配礦原理
配礦是指為滿足礦石質量指標的要求,對品位高低不同的礦石,按比例進行互相搭配,盡量使之混合均勻。通過開展配礦工作有助于增強輸出礦石品位的穩(wěn)定性,有助于增強輸出礦石的質量性和連續(xù)性。計劃輸出礦石品位是指待配礦工作完成后,得到的礦石品位。計劃輸出礦石品位往往被作為控制礦石質量的唯一衡量標準。
大寶山鐵礦石的生產工藝流程為采場原礦→破碎→水洗→篩分分級后,成為商品礦。商品礦石品種有中塊礦、小塊礦和粉礦。礦石的質量由采場多臺挖掘機進行一次性配礦,再加上一定量礦倉的中和,達到各元素的綜合平衡。
2.2 配礦的必要性
大寶山鐵礦石資源主要為原生褐鐵礦石,其次有坡積礦、土狀礦、菱鐵礦、未分類礦以及表外褐鐵礦等礦種,各種礦石鐵品位及雜質含量都不同。現在鐵礦石生產進入末期,原生礦越來越少,坡積礦和土狀礦越來越多,如單獨處理一種礦石很難達到商品礦的要求,要么鐵品位達不到,要么硫及其它雜質超標,并且不利于生產流程。因此為保證輸出鐵礦石達到商品礦的要求,并最大限度地利用采場鐵礦石,使有限的資源價值最大化,必須對采場的鐵原礦石進行配礦以保持成品鐵礦石品位的質量和穩(wěn)定性。礦石品位穩(wěn)定是提高礦山企業(yè)經濟效益,保證礦石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3 配礦的基本算法
大寶山鐵礦石的配礦,主要是低品位的礦石與高品位的礦石進行配礦,保證輸出的商品礦中粉礦全鐵品位≥49%,塊礦全鐵品位≥51%,同時各有害雜質含量符合用戶要求。現在的客戶主要對商品礦中的雜質含硫要求嚴格,所以配礦注重鐵品位的同時也要考慮含硫量。配礦品位(a)可按公式(1)計算,該公式適合多種品位鐵礦石的配礦品位計算。該公式適宜于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采礦計劃時使用。當天的配礦計劃宜依據當天的各采礦點的出礦品位及達到的目標品位而求出各采礦點出礦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