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在英語學習中,語言邏輯就是包括遵循它特有的語法知識。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必要的語法知識對聽、說、讀、寫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語法;教學策略
很多學生都是充滿了新鮮和興趣來接觸英語這一門課程,一個新鮮有趣的單詞,一句及其簡單的日常生活用語,都能讓他們快樂好一陣子。隨著知識的逐步深入、難度的不斷加深,一講解抽象的語法時,學生就感到困惑。什么e百分、好記星等學習輔助工具、參考書買了一大堆,可就是沒有多大效果。平時教師講了不少的語法知識,練習也做得不少,但就是考試時老出錯,總覺得雜亂繁多,一聽語法就頭疼,一看語法就疲倦。于是就在枯燥乏味中慢慢失去興趣產生厭惡然后放棄。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覺得語法教學很棘手,自覺教得再清楚仔細,簡明扼要,學生真正掌握得卻很少,在公開課上也盡量避開語法教學。那么怎樣學習英語語法既輕松有趣,又能有效掌握及運用?以下是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得出的圖畫對比和游戲競賽法、形象的類比法、用“公式法”講解被動語態(tài)這三種語法教學方法:
一、圖畫對比法和游戲競賽法
在九年級語法中要向學生講授while和as(當……的時候)的特殊用法,由于八年級時學過when的用法,所以學生經常會混淆。其實,可以采取一個比較有趣生動、又能訓練學生對其應用的方法。
通過邊看圖畫邊解說以及對關鍵字詞標上記號,學生很快就能明白當一個動作在進行另一個動作也在進行時通常用while連接(應強調動作不分先后,while也可與狀態(tài)動詞連用)。當兩個短暫動作同時發(fā)生時,通常用as連接(應強調動作的同步性及短暫性)。當一個動作在進行的時候,突然發(fā)生另一個動作,while與進行的動作相連,而as則與突然的短暫動作相連(應強調用while與as不能同時使用)。只需進行適當的練習來鞏固加強,而無須多做其他不必要的解釋。如果給出一些詞語,對班上的學生進行分組,用while和as將所給詞語編輯小故事,看哪一組又快又精彩,然后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學生既能學到應學的語法知識,又能使知識得到應用,有趣又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二、形象類比法
有的同學說:“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 Whats your name?很簡單嘛!可是,什么句子要按主謂賓陳述語序,什么間賓直賓,什么名詞既可以做主語又可以作賓語,有時還可以做定語,簡直就是一頭霧水,搞得我句子該怎么說都不知道了?!?其實對于初學者剛接觸句子結構時,不需要講得太過于死板,太過于復雜。最基礎的就是要清楚熟悉句子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潛規(guī)則連接形成的。例如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事都有其相通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常用的五種簡單句子結構模擬勞技課來上。
問學生做番茄炒蛋需要什么?讓學生積極發(fā)言,什么油、鹽、味精、蔥花等,什么先炒番茄還是蛋,答案可能是天馬行空,但歸結之后就會如下:
(1)炊具≈S(主語)
(2)番茄和蛋≈O(賓語)
(3)炒(動作)≈V(謂語動詞)
因為你要做出這一道菜這些是必須的,而所提及的調味品、蔥花等即是菜的色與香,可以讓菜錦上添花,那么反射到句子中不就是起到修飾作用的定語嗎?至于間接賓語直接賓語,我們通常是把蛋先炒成塊狀盛出,再把番茄入鍋炒出湯汁然后加蛋快炒熟即可。這樣反射到句中,便是蛋在前,為直接賓語;番茄在后,為間接賓語,從而引申出S+V+IO+DO。番茄水分多,具有祛斑美白的效果,蛋中的蛋白質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這不就補充說明番茄炒蛋這道菜的妙處嗎?因此,反射到句中便是賓語補足語了,那么S+V+DO+OC也就形成了。而番茄和蛋不一定要炒,我們還可以煮,煮成番茄蛋湯,那么煮就可以成為謂語動詞中的系動詞,這樣可以引申出S+V+P。到最后便可以歸納成課本上要求掌握的五種簡單句的結構:S+V;S+V+O;S+V+P;S+V+IO+DO;S+V+DO+OC。
雖然這樣的形象類比教學法并不準確、全面,但是通過生活中的家常事來詮釋句子結構很形象,讓學生在第一感覺上就會覺得學句子結構原來如此普通卻十分有趣。也就是因為形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并可以盡快掌握,不易忘記或混淆,而且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會主動地培養(yǎng)變復雜為簡單的意識。
三、用“公式法”講解被動語態(tài)
在英語語言中,被動語態(tài)是極常見的語言現象,人們進行語言交際,離不開對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熟練掌握被動語態(tài)也為下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動詞-ing形式,不定式等結構中,都有被動式,都需要運用被動語態(tài)的知識去理解。被動語態(tài)(passive voice)是初中英語學習的重難點之一,也是同學們容易出錯的語法項目。那么,怎樣用“公式法”簡化被動語態(tài)呢?
(1)牢記被動語態(tài)的基本結構形式,即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簡寫為:be+PP.)。這是也是學好被動語態(tài)的基礎。
(2)進一步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時態(tài)變化。這是被動語態(tài)的一大難點。這時,不但要學生掌握be在各種時態(tài)中及各種句型中的變化,還要學會靈活運用助動詞be的不同形式。
(3)最后一點是記牢過去分詞,尤其是不規(guī)則動詞的過去分詞。把不規(guī)則動詞的過去分詞分門別類,使其趨于系統、條理化。例如:根據不規(guī)則動詞的原形、過去式、過去分詞的規(guī)律,把它們分為:
AAA型,如let, let, let;
ABB型,如hear, heard, heard;
ABC型,如see, saw, seen;
ABA型,如:come, came, come。
從以上各種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被動語態(tài)最基本的結構“be+過去分詞”與時態(tài)結構結合起來,攻破被動語態(tài)這個中學階段的語法堡壘將不費吹灰之力。
四、結語
總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我們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語法教學不再“枯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法知識,只有這樣,新課改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才能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