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IT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電腦網絡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網絡犯罪也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本文試圖勾勒出電腦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特征及主要表現形式,并提出怎樣進一步保護電腦網絡領域的知識產權。
關鍵詞:電腦網絡;知識產權犯罪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產權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與此同時,隨著電腦網絡在我國的普及和應用,電腦網絡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犯罪日漸增多,因此,對于此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探討和研究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特征
(一)主體的年輕化。據統(tǒng)計,網絡犯罪分子的平均年齡約為24歲。在網絡犯罪中,特別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較大,電腦網絡犯罪主體的年輕化與使用電子計算機者特別是上網年輕人占較大比例及年輕人對電腦網絡情有獨鐘和特有的心態(tài)有很大的關系。
(二)具有跨國性。網絡發(fā)展眼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既消除了國境線,也打破了社會和階級的界限,使得雙向性,多向性交叉?zhèn)鞑コ蔀榭赡?。在全球化的計算機網絡中,信息傳遞的速度是以毫秒統(tǒng)計的,這就意味著,在電腦網絡空間,國內與國外,近與遠的概念已經變的十分模糊。
(三)專業(yè)化程度高。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業(yè)研究人員或對計算機有特殊興趣并掌握網絡技術的人員,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計算機及網絡的功能與特性,又洞悉計算機及網絡的缺陷與漏洞。
(四)犯罪成本低,但是卻能造成很大的侵害。犯罪分子在犯罪往往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尤其是對于知識產權方面的犯罪,作案時間的短促性使罪犯在作案是自我譴責大大降低,從而使心理犯罪的成本減少。[參見 李雙其:《網絡犯罪防控對策》群眾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3-9頁。]
(五)隱蔽性強。網絡犯罪的實施,尤其是對于知識產權犯罪的實施,幾乎無須暴露任何犯罪的痕跡就能達到目的。
二、電腦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類型
電腦網絡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犯罪特點多種多樣,但糾其犯罪類型來說,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分為電腦網絡軟件方面的知識產權犯罪,域名與商標知識產權犯罪等。
(一)電腦軟件方面的知識產權犯罪。
目前我國對電腦軟件方向的知識產權犯罪主要劃歸為著作權的違法犯罪,依據我國刑法第217條侵犯著作權犯罪,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違反著作權管理法規(guī),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人的著作權,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行為。侵犯的客體包括國家對著作權的管理秩序,有包括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依法享有的著作權,還包括著作鄰接權人對其傳播作品依法享有的權利。涉及計算機方面的如下: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fā)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的數額巨大的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以及銷售侵犯復制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違反著作權管理法規(guī),明知是侵犯復制權而故意銷售,違法所得的數額巨大的行為,所謂“侵權復制品”包括侵權復制的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象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他人享有專用出版的圖書,錄像錄音制品,美術作品等。犯銷售侵犯復制品罪,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參見 劉家?。骸缎谭ǎǚ謩t)及配套規(guī)定新釋新解(中)》,人民法a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1156——1159頁。]
(二)域名與商標
域名是我國民間組織所分配的一種數字資源,而商標是政府確認的一種私權。筆者認為域名與商標的犯罪應主要依據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相關刑法規(guī)定。根據刑法第213條規(guī)定,假冒注冊商標罪指未經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1.針對網絡域名和商標來說本罪的客體是指網絡域名和網絡注冊商標的專用權。
相對于網絡的域名和商標來說,本罪的對象是他人已經注冊的商標。即已經通過申請,在因特網上以合法的程序核準并登記注冊的商標。即根據商標法的規(guī)定,企事業(yè)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對其生產,制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項目,需要取得商標專用權,應當向商標局申請注冊商標,經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后,取得商標專用權。
2.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未經注冊人許可。(2)在類似網頁或網站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指禁止在與注冊商標用途類似或相同的網頁或網站上使用該商標。(3)情節(jié)必須嚴重。
3.對于電腦網絡在商標域名方面的犯罪來說,犯罪的主體一般都是自然人,但個別情況也可能是單位或群體犯罪。
4.本領域的犯罪的主觀方面為故意,附帶的條件還有必須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
三、電腦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應對策略。
電腦網絡是一個新時代的新興產物,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歷史階段,面對這樣的時局,面對錯綜復雜的電腦網絡犯罪的情形,我們是否應該采取新的手段來保護這一領域知識產權的問題,筆者認為:
(一)我們應該加強電腦網絡領域在刑法方面的立法。隨著電腦網絡用途的普及和擴大化,電腦網絡領域的犯罪也會呈上升趨勢,所以加強刑法的保護尤為重要。我國刑法目前尚未對網絡知識產權有明文規(guī)定,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電腦網絡領域的知識產權犯罪獨立起來加以規(guī)定,使得對這一領域的規(guī)定更為詳盡具體。我們相信,隨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配套的刑法規(guī)定和相應規(guī)定一定會更加完善。
(二)對電腦網絡知識產權法律的普及和教育。刑法的根本目的是教化而不是懲罰,我們在加強刑事立法的同時應該更注重對這一問題的避免。正如剛才所述,電腦網絡作為一個新事物出現,大眾對它尚不夠了解,所以在大眾進一步了解電腦網絡的同時我們應該普及這一方面的法律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違法犯罪,才能使我國對電腦網絡領域的知識產權犯罪的規(guī)定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永紅主編 《知識產權犯罪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2]邱興隆 楊凱主編 《刑法分論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3]姜偉主編 《知識產權刑事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作者簡介:王楠,男,1985年出生,陜西西安人,西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jiān)測中心干部,現就讀于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在職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