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振
音樂在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的手下流淌著,指法那么嫻熟,神情那樣專注。誰能想到,這位專心彈琴的老人——阮波,竟是個眼疾手殘、73歲才開始學琴的人呢﹖
厄運攔不住學琴路
那是在2002年一個悶熱的夏夜,阮波得知好友散文家、81歲的菡子又住院了。阮波心急如焚地趕到上??赐兆?。返家途中,乘坐的出租車與面包車迎面相撞,阮波右臂骨折,入院體檢又發(fā)現腦瘤已有3厘米大,匆匆回京治療,不久她青光眼手術失敗,導致左眼失明。阮波再也沒來得及給菡子寫信。次年菡子悄悄地走了。再次彈琴,阮波想起菡子難免有“人琴俱亡,賞音訇然”之感,她說:“我曾想放棄彈琴,然而當我想起菡子,想起她給我的鼓勵,我又開始彈琴?!?/p>
阮波是著名女作家、出版家,1927年出生于上海的新聞出版世家,在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中投身革命,即便經歷了“文革”的磨難,依舊以滿腔熱情,為國家的出版事業(yè)、中外文化交流貢獻良多。
筆者是一名鋼琴音樂愛好者,53歲圓了鋼琴夢,退休后參加北京青年宮中老年鋼琴聯誼會,有了我們老年鋼琴活動平臺,還有了我們自己的刊物——《老琴童》。1999年,在《傅雷家書》座談會上,筆者向傅聰等人贈送了《老琴童》的創(chuàng)刊號。次年3月,阮波給筆者打電話,說她也在上次座談會上,欲拜筆者為師學彈鋼琴。
從2000年4月起,筆者每周去她家一次,阮波從零起點開始,先學哈農指法、五線譜、599練習曲,往后就彈《小步舞曲》、《櫻花》、《友誼地久天長》。我著重在“熱心、耐心、隨心”上下功夫,我們每周一次風雨無阻(3年后兩周一次),就這樣堅持了14個年頭。阮波說:“我學琴起步太晚了,彈得不夠標準,但音樂使我陶醉,使我心靈寧靜,晚年終于圓了我的鋼琴夢。”
她把自己練琴的感受寫信告訴在上海的菡子,菡子激動地給她回信:“在你的影響下,我也拼一年,調整自己寫點什么”,菡子振奮精神完成了優(yōu)秀作品《重逢日記》。
最幸福的一刻
阮波是一個堅定的追夢人,她從195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一直筆耕不輟,著有四百多萬字的《阮波文集》,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菡子逝世后,阮波更加勤奮,她堅持每天5點起床寫作,出版了長篇小說《大油坊》、紀實文學《詩與史》、《菡子來信》等。今年5月,她又把具有珍貴文學史料價值的菡子書信手稿捐獻給了國家圖書館。
阮波一天也沒停止鋼琴練習,她琴藝的長進,跟她自學能力強有很大關系。阮波對世界名曲特別喜愛,總想通過自己的十指把那優(yōu)美的旋律流淌出來。她通過認真讀譜、聆聽琴友彈奏,再自己用慢節(jié)奏、慢速度一節(jié)一節(jié)地“摳”,經過幾年的努力,也能全曲背奏彈下來。79歲那年,阮波也加入中老年鋼琴聯誼會,她一去就讓一群七十八十歲的“老琴童”給圍上了。大家嘰嘰喳喳地對她說:“你也彈一曲吧,聯誼會的口號是:人人上琴、個個表演?!彼娴木驮诼撜x會上露了一手。大家炸了窩:“哇,彈得太棒了!”阮波高興極了:“雖然我彈得不太好,但這種感覺太讓我興奮了,這真是我晚年最大的幸?!?/p>
一首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鋼琴曲,一部又一部精彩感人的著作,鋼琴和寫作幫阮波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如果菡子在天之靈能看見阮波小妹的成績,一定會欣慰地笑吧!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