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慶
一、什么是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原指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規(guī)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都將科學探究引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科學探究關注的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積累科學知識和方法。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經歷科學規(guī)律的基本探索過程及理性思維過程,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為什么要施行科學探究
1.教材的需要
如果還是捧著以前的、老的教科書要求我們實行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實行“探究活動”,那根本是無米之炊,是不切實際的。教育高層當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花了大力氣請專家學者進行了教材的修訂,在新教材中處處能體現(xiàn)“探究”的氣息。這不能不說是教育主管們用心良苦。他們是下了決心要為學生的發(fā)展而做出努力?!耙员緸楸?,以綱為綱”,我們要利用教材,當然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但方向要統(tǒng)一。
2.明天的需要
教育要面向明天,如果我們僅僅面對高考,則顯得鼠目寸光,志向不夠遠大。周總理在青年時期就立下遠大的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的學生如果僅僅盯著高考,那就有為“一己之私”的嫌疑。進入理想的高校是為自己向更高層面發(fā)展的一個基礎和平臺。在此之前,我們應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思路、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而科學探究活動就是一種途徑。教育高層之所以下定決心對原有課程進行大刀闊斧的修訂整改,我想與此是不無關系的。因為他們站得高,看得遠,是為學生的將來考慮,是為教育的明天思考,是為社會的發(fā)展而改革。
三、什么樣的活動才是探究活動
以“探究力的合成”這一課為例。
我開始的思路是:按照科學探究的理念,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究,得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在講解了合力與分力,力的合成與分解的等效性以后,我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
我的想法是:學生可以觀察實驗桌上的器材,考慮每一樣器材對今天所做的這個探究實驗所起的作用分別是什么,為什么用它,怎么用。列出一個粗略的方案。
我原以為學生能動起來,通過摸索,根據(j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應該可以得出最終的結果——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墒屡c愿違,由于我沒有說明實驗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細節(jié),學生操作過程不規(guī)范,無法得到結果。我讓學生停止活動,將注意事項仔細地講了一遍,還做了示范,講完讓學生接著做。這樣一來,學生的操作規(guī)范了,順利了,結果也出來了。
課后,我思考:這是學生的自主探究么?能訓練學生的能力么?素質教育到底該如何具體實施?
像這樣的探究,我自覺:它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學生估計過高,在操作過程中駕馭不當,如同“放野馬”,不僅會使學習所獲甚微,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有失控的風險;它探究的目的性不明確,有為探究而探究之嫌;它沒有注意開放的度,適時“約束”。探究活動是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問,那樣就失去了探究的最終目的,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怎樣探究才有效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調控者、參與者。學生探究時,有時覺得儀器好玩、不明白探究目的,有時不明白探究的步驟、胡亂擺弄,無法得到結果。這時,教師作為調控者的身份就顯得特別重要。探究過程中既要放得開,充分調動興趣和激活思維,讓學生充分動手,又要收得攏,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
1.探究之前要引導
首先,教師先有計劃地把學生引入教學的內容,如,提問或出示材料;然后,有步驟按計劃地向學生提供誘發(fā)、引導性的線索,如,已有的知識或相關的經驗;最后,則強調由學生自己根據(jù)探究的需要列舉所需要的器材和歸納探究的整個步驟,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
2.探究之中要點撥
探究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學生由于閱歷、積累和理解及動手能力有限,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困難。對于集中的問題,教師應當機立斷,統(tǒng)一指點;對于個別同學的困難,教師要及時加以個別指點,以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進行??傊處熥鳛閷W習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應該讓教學活動張弛有度地向前推進。
3.探究之后要總結
我們的課堂面對的是全體學生,不排除一部分學生能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結果或者達到預期目標,可其他學生呢?也許,就知識的掌握來說,他們還達不到要求,要在一堂課上得出結果顯得不可能。而實驗室開放的時間很有限,沒有給學生留下實驗失敗后重做實驗的時間,也就沒法彌補這些同學情緒的失落。
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作為課堂的調控者隨情境的千變萬化而靈活運用,并適時指點,以保證更多的學生體驗探究成功帶來的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