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摘 要:互動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真誠、和諧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途徑?!耙磺袨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數學新課程的重要原則是“以學生為本”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互動”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作為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充分讓學生動起來。即讓學生的個性表露出來,思維活躍起來,手腳解放出來,這將會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課堂;互動
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參與各種教學活動
(一)注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著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后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鞍。俊保ㄐ∨笥褌兌济婷嫦嘤U)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边@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短短的40分鐘下來,幾乎每個孩子都明白了時與分的關系。無可否認,正是這樣一個生動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欲。
(二)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馬芯蘭老師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爆F代教學論也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fā)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fā)展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教師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觀察得出結論的做法,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了充分的動手操作。
第一次,教師要求各小組將圓錐裝滿水后又把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第二次,教師讓學生小心翼翼地將圓柱中的水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錐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
第三次,教師請學生自由選擇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來驗證剛才的發(fā)現。
結果,有的學生則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更有的學生選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做了“倒水”實驗,提醒大家注意必須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數關系??梢哉f,在這幾番“物質化”的操作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師這樣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輕而易舉就讓學生對圓錐體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適當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自主練習的空間。課堂要給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尊重他們與眾不同的感受。有些學生天生聰明,但有些學生可能在學習上沒有那么幸運,反應顯得遲緩些,作為教師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課堂上給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揚,也會給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氣和信心。我一直帶中低年級,那些小朋友年齡雖小,但興趣也很廣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教師應考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做練習的做法,而多給學生有選擇性的自由練習空間,使學生找到練習的樂趣,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我上的是《大數的認識》,由于是新知識,學生們也興趣盎然,可以說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這是我預料之中的。輪到學生自己下筆做練習時我發(fā)現最后一排有一個高一點的學生一直低著頭,當我走到他身邊時,他慌忙把自己的練習本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對這個學生說能否讓老師看看呢?那位學生卻搖搖頭,我想凡事不能勉強,就對他說那就等你做好了再給老師看好嗎?那位學生點點頭。過了一會兒,我又走到她的身邊,他抬起頭望著我,臉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還捂著自己的那張作業(yè)紙。我說你做完了嗎?大膽些,念念答案,好嗎?那個學生慢慢地把手從作業(yè)本上挪開了,我看到了一道題也不對,當時我心里真的非常生氣,但一想到他那一顆愁眉苦臉的心。我于是說:你寫得很干凈整齊,但老師希望你接下來能認真聽老師講方法,和大家比一比,看誰在這節(jié)課上收獲大,好嗎?那個小朋友笑著點點頭!也許是我的話,接下來的課上,他就一直認真聽講,而且我再次走過去的時候,他再沒有用手把作業(yè)遮擋住了。當我要求同學們自愿上講臺來做題時,他也勇敢的舉手上來了,結果完全正確,我當眾表揚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臉。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fā),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