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幼師專業(yè)美術教育主要以欣賞和培養(yǎng)美術基本技能為主要途徑。欣賞美主要以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優(yōu)秀作品等感受美;培養(yǎng)技巧技能主要以不同的繪畫形式,運用多種繪畫語言體驗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提升素質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關鍵詞] 美術教育;美育
在中等師范院校教學中,美術教育是一門很重要的教育,美術是認識美、理解美、表現美的藝術,是以提高人的審美理解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為目的的,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
美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審美觀點,發(fā)展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美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它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豐富學生健康的感情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其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運用美術教育進行美育的必要性
運用美術教育進行美育,是幼師專業(yè)學生必須進行的教育。幼師專業(yè)的美術特點,決定了美育的必要性。在小學、初中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美術只是以鑒賞為目的,美術是一門副科,甚至可以隨意被主課占用,并不學習實質上的美術技能,通過美術教育實施的美育比較膚淺。今天的幼師專業(yè)學生,是明天的老師,是未來幼兒教育的主體,是新世紀教育的主人,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明天,對未來社會風貌和民族精神有著重要影響。幼師學生一般是十六七歲入學,這一階段正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他們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對自然、 社會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知識經驗的局限,認識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對中師學生的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二、運用美術教育進行美育的途徑
幼師專業(yè)美術教育要堅持欣賞課、繪畫課、圖案課、工藝課四大課程。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積極性,把美育重點放在情感體驗上。
1、以欣賞為切入點實施美育
在幼師專業(yè)教育中,我們不是培養(yǎng)畫家,不需要也沒有時間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而更重要的是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美育的提高和培養(yǎng)以欣賞為切入點是一個既快又好的捷徑。歐洲文藝復興復興時期的美學家達芬奇說:“欣賞——這就是為著一件事物本身而愛好它,不為旁的理由?!?/p>
1.從欣賞藝術美中進行美育
美術作品常常對人產生情感化的作用,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fā),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欣賞石器時代《人面魚紋盆》,我們會感嘆遠古時期的人們不僅有高超的智慧,更有獨特的審美。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我們會被它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撼,畫面中那桀驁不馴的線條,金黃耀眼的色彩,就像鋼琴上一個個的重低音,雖不高昂卻震撼人心。欣賞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黑色的巖縫中汩汩流著泉水,初生的蝌蚪順勢而下,沒有蛙聲勝過蛙聲。
我們可以欣賞的優(yōu)秀作品有很多,可以采取分類、分期的方法進行欣賞,如可以進行“古羅馬時期雕塑專題”、“油畫風景專題”等,不管從哪個方面,都能激發(fā)我們的審美情感,使學生體會其中寓含深層的美,美育不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
2. 從欣賞大自然的美中進行美育
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大自然是最好的導師,國畫中講究師法自然,通過對自然的寫生,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發(fā)現美、鑒賞美、表現美,自然環(huán)境是引發(fā)學生豐富情感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夠引起他們的聯(lián)想,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
3.從欣賞社會美中進行美育
社會美即人類社會生活的美,是美的具體表現形態(tài)之一。首先體現在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歷史過程中,同時也體現在人類社會實踐的成果中。社會美還存在和表現于靜態(tài)的人類勞動產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結了人的本質力量,物化了人的審美心理因素。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的自身,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它可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面。內在美包括人生觀、理想、修養(yǎng),需要通過外在的行為、語言、風度等形象的表現出來;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顯現著內在美,但有具有相當的獨立性。
美是“應當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義因素,賦予它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美就是根源于社會實踐。美是一種價值。美對人總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經濟適用,它是通過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達到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個體自由、全面地發(fā)展。
社會美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社會道德風禮讓尚的美,有日常生活的美。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照顧,每個公民自覺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謙恭,與人為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人類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繁榮。社會美重在心靈美、精神美、性格美,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都是社會美的體現。
2、從培養(yǎng)技能訓練入手實施教育
美育不等同于藝術教育,但藝術較集中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較充分的反應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而美術則是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線條、色彩、構圖、比例、解剖、透視、質感、肌理等都是它的表現形式。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表現形式,通過對這些形成美的訓練與感受,構成了對藝術美的整體知覺。如中國畫講究濃淡干濕,筆墨韻味,講究意境;油畫講究造型和色彩,氣勢宏偉,造型準確,色彩絢麗;雕塑則注重質感與造型的結合,用形與線創(chuàng)造美……幼師專業(yè)的美術課程主要有素描、色彩、國畫、工藝、書法、解剖與透視等,不管是哪一個門類,都離不開上述表現形式。
線條是主要的視覺元素之一,是人類交流、表達思想感情的視覺語言。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美術作品中都有不同個性特色的線條藝術魅力。線條在中西方繪畫中體現出的表達形式是不一樣的。在中國畫中,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及、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事物,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在素描等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線條的運用范圍更廣,表現力更強。
在色彩的練習中,通過對色彩明度、色相、飽和度及調配方法的學習。色彩美之所以能打動人,不僅在于悅目好看,得到視覺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色彩能形成一定的情調,打動人的感情。色相、純度、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畫家充分發(fā)揮色彩的屬性,使畫面形成一定情調的色彩旋律,深化、表達思想感情。倫勃朗《帶金盔的人》是雄厚深沉的情調,哈爾斯的《吉普賽女郎》是愉快開朗的情調,梵高的《向日葵》是頑強不屈服的情調……
此外,繪畫還依賴其他許多語言,如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它們缺一不可,發(fā)揮著自己在表現形式上的特長,使技能趨于完美,使審美感受達到極致。中師美術專業(yè)的教學大綱是科學的、實用的,我們只要遵循教學大綱進行任教,學生遵循教學大綱進行學習,就一定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幼師專業(yè)人才。
總之,幼師專業(yè)美術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目的,以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導向,提高形象思維力,以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因勢利導,以求培養(yǎng)出更多更好的實用型人才。美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美育離不開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在幼師專業(yè)教學中并不僅僅指單一的學習繪畫技能,更多的是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學生個性的作用。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包括能力、氣質、性格、動機、興趣等,美術教育能通過這些途徑,引導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發(fā)展其個性特點,實現其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樹立為幼師教育奉獻青春的遠大志向。
作者簡介:朱凌博,河南省南陽文化藝術學校,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