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茆生
宜興紫砂壺,在明正德年間由金沙寺僧供春濫觴,而經萬歷時大彬完善,逐步向“文人壺”發(fā)展,至明末天啟、崇禎年間已廣受文人雅士的歡迎。能擁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壺,兩三友朋把玩品茗,一人一壺,旋瀹旋飲,真是其樂無窮!當時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壺,先由一位知名文人收藏,后又割愛贈予一位錦衣衛(wèi)將軍。這位儒雅將軍愛不釋手,請人將壺圖繪“肖像”,并命之曰“陶寶”;于是引來許多文人題詩贊詠,寫下了許多首《陶寶肖像歌》,演繹了一出精彩的傳奇故事。
《陶寶肖像歌》
宜興紫砂歷史上第一部典籍、明周高起寫的《陽羨茗壺系》,書最后附有三首詩,其中就有一首詩人林古度寫的《陶寶肖像歌》。后來清吳騫編的《陽羨名陶錄》“文翰”中再次把這首贊美紫砂壺的詩收錄并加了副題:“為馮本卿金吾作”,全詩如下:
陶寶肖像歌為馮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
昔賢制器巧含樸,規(guī)仿尊壺從古博。我明供春時大彬,量齊水火摶埴作。
作者已往嗟濫觴,不循月令仲冬良。荊溪陶正司陶復,泥砂貴重如珩璜。
世間茶具稱為首,玩賞楷模在人手。粉錫型模莫與爭,素瓷斟酌長相偶。
義取炎涼無變更,能使茶湯氣永清。動則莫持慎捧執(zhí),久且色澤生光明。
近聞復有友泉子,雅式精工仍繼美。常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罍罄時恥。
以茲珍賞向東吳,勝卻方平眾玉壺。癖好收藏阮光祿,割愛舉贈馮金吾。
金吾得之喜絕倒,寫圖錫名曰陶寶。一時詠贊如勒銘,直似千年鼎彝好。
現(xiàn)將此詩用白話譯述如下:
古代能工巧匠制作器皿做到外表小巧而內含拙樸,參考古代的酒樽仿形制作。我們明朝的供春、時大彬,加水調砂泥,摶埴成壺,入窯燒成砂壺,從他們開始后續(xù)傳承,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能做壺了。宜興官員管理、復興陶業(yè),紫砂壺如今貴重如美玉了。紫砂壺在茶具中可稱世間第一,人們欣賞把玩愛不釋手。瓷壺、钖壺都比不上砂壺,手捧砂壺斟茶于白瓷盞中,把酒品茗相伴左右,主要是看重它茶水不受寒暑影響,能發(fā)茶湯之真味,而且經常摩挲把玩養(yǎng)壺,時間長了砂壺變得更有光澤。近來聽說有一位制壺高手徐友泉,他制的壺造型古雅、工藝精美。用他的砂壺以山泉水沏泡春茶,其身價不比瓶罍與珍玩稍差。這把砂壺在江浙一帶,要勝過許多珍貴的玉壺了。雅好收藏的阮光祿大夫,將此心愛之物贈予馮金吾將軍,將軍得到后欣喜非常,讓人將這把壺畫了下來,并題名為“陶寶”。一時之間引來文人朋友詠贊不絕,認為這把壺比千年留下的青銅鼎彝還要好。
陶寶壺與四位歷史名人
令人稱奇的是詩中這一把被稱為“陶寶”的壺,涉及到四位歷史名人。
一是這首詩的作者林古度(1580-1660年),字茂之,號那子,別號乳山道士。他是明末清初奇特的“遺民詩人”,福建福清人。林家是書香門第,風雅傳承,其父林章、兄君遷、妹玉衡,個個能詩。他一生經歷明萬歷、天啟、崇禎,清康熙、順治五朝,但明之后“入清不仕,身佩萬歷錢一枚,以示不忘故國”。他人品、字品、學問俱佳,時人稱為“東南碩魁”。他一生布衣,一世清貧,晚年窮困潦倒,長壽多辱,曾在乳山挖一空穴,稱為“繭窩”,晚年就躺到穴里,死了免得下葬,但偏偏又死不了,倒是先雙目失明。他曾寫《冬夜》詩自嘲云:“老來貧困實堪嗟,寒氣偏歸我一家。無被夜眠牽破絮,渾如孤鶴入蘆花?!钡m貧困卻不忘矢志著書、刻書、印書,在保存中華典籍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在生前曾自選詩作600多首,托友人王士禎為其刻印詩稿,但王士禎因事遲遲未能兌現(xiàn),直到40年后,臨死之前托付弟子刊印了《林茂之詩集》上下兩卷,終踐“掛劍之約”,不過僅收200余首詩。這首《陶寶肖像歌》是應酬之作,顯然并非其代表作,卻因歌頌了“陶寶”紫砂壺而被《陽羨名陶錄》等轉載流傳下來。
第二位名人,這把“陶寶”壺的作者,紫砂名匠徐友泉。徐友泉(公元1573-1620年)名士衡。徐友泉是時大彬高足,但他并非出身于業(yè)陶世家,他的拜師學藝還有一段傳奇故事。他的父親喜歡時大彬的壺,于是請大彬到家中來做壺?!耙蝗諒姶蟊蜃髂嗯閼?,不即從,友泉奪其壺土,出門而去。適見樹下眠牛將起,尚屈一足,注視捏塑,曲盡厥形。攜以示大彬,一見驚嘆曰:‘如子之智,異日必出吾上。因學為壺。”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可見徐友泉在捏泥制陶方面很有靈氣、天賦。果然,他后來“仿制古尊罍諸器、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彼频膲乜钍皆煨蜆O多,配色尤妙,“種種變異,妙出心裁”。徐友泉是一位壺藝創(chuàng)新高手,但他卻很有自知之明,“晚年恒自嘆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認為自己不及師父時大彬。當時文人對其壺藝評價極高,把時大彬、李(大)仲芳與徐(大)友泉并列“壺家妙手稱三大”。吳梅鼎《陽羨茗壺賦》中在贊美了時大彬、李仲芳……諸多名工巧匠的不同壺藝風格特點后,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進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對其壺藝的評價極高。按時大彬是萬歷人,徐友泉向他學藝時時已成名,而友泉是少年,兩人至少相差15至20歲。徐友泉成名至少須過5-10年,以此推算他學藝在萬歷中晚期,成名應在天啟年間了。
詩中寫到的第三位歷史人物,“癖好收藏阮光祿”,是這把“陶寶”壺的原來收藏者。阮光祿,即阮大鋮(1587-1646年)。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明時升為一品,因阮大鋮以進士居官,一度曾任太常少卿,故稱為“阮光祿”。阮大鋮,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樅陽藕山)人。著名的戲曲家,所作傳奇很多,大都散佚,今傳有《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和《牟尼合》,合稱“石巢四種”。但人們對其了解的,更多是因為他是明末一位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他先依東林黨,后依魏忠賢閹黨,崇禎朝終以附逆罪罷官為民。明亡后又復出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書、右列都御使,卻與馬士英狼狽為奸,對東林、復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后病死于隨清軍攻打仙霞關的石道上。故正直文人對這位“奸臣才子”一直嗤之以鼻,“久為清流所不齒?!弊鳛橹麘蚯?、文人才子,阮大鋮雅好收藏,慧眼識寶,能有徐友泉的紫砂壺也就順理成章了,這說明友泉壺藝在文人眼里確實不凡。
最后一位歷史人物,就是把徐友泉紫砂壺稱為“陶寶”,并將其“肖像”繪畫下來的馮金吾了。詩題中“陶寶肖像歌為馮本卿金吾作”的馮本卿即馮可宗,字本卿,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人。馮氏一家也是名門顯赫。父馮起震(1553-1644年),字青云,又字省予,號稷下門生,歲貢生,是著名的書畫家。一生不希仕進,隱居鄉(xiāng)里,以教授為業(yè)。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個個非常了得,長子可依,仁鄉(xiāng)縣教諭;次子可立,青州府學生員;三子可賓,字禎卿,名氣最大。天啟二年進士,歷任兵、工、戶、禮四科給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任湖州司理,酷愛飲茶,精于茶道,人稱“湖州司馬,一生茶道不離手”,著有《岕茶箋》。馮可宗是第四子,以武職起家,官至掌錦衣衛(wèi)事,左都督,在晚明政治斗爭的血雨腥風中也是一位風云人物。受家風影響,馮可宗也擅書畫,尤愛畫竹石。馮起震與可賓、可宗父子常合作《竹石圖》。董其昌評曰:“文、蘇之后,竹石一派”,意思是說,馮氏父子可與北宋畫家文同、蘇軾等“湖州畫派”相比并論。清乾隆中,諸城劉墉曾題馮氏父子《竹石圖》詩云:“家風并向圖中見,大小馮君似古人?!苯駷H坊市博物館還藏有馮起震、馮可宗父子合作的《竹石條屏》。林古度在詩中稱馮可宗為“金吾”,這是因為馮可宗任錦衣衛(wèi)指揮,其職能相當于歷史上的“金吾衛(wèi)”、“金吾大將軍”,而另一文人俞彥在詩中則稱其為“東海小馮君”、“都護”,也都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對馮的尊稱。
這一把徐友泉制紫砂壺,先由阮大鋮收藏,后“割愛舉贈馮金吾”,可謂投其所好。受書畫家風影響的馮可宗,“得之喜絕倒”,摩挲把玩,愛不釋手,泡茶品茗之余,又突發(fā)奇想,請人描繪了壺圖(據(jù)說是王宏卿所畫),并題名曰“陶寶”,更引來包括林古度在內的詩人吟詩題詠,“一時詠贊如勒銘,直似千年鼎彝好?!币话炎仙皦?,竟引起這么多知名人物的關注,可見明末名人砂壺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人們甚至還可以大膽推想,以阮大鋮的精明“割愛贈壺”,很可能是一種巴結的“雅賄”、一種政治投機。因為馮可宗在錦衣衛(wèi)任職,阮或是由此拉上關系最終投靠魏忠賢的也未可知!
這把壺的內中故事或許還有很多,隨著歲月流逝,再也無法考證,而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到有關紫砂歷史的很多信息。
世間茶具稱為首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在天啟、崇禎年間,即1630年前后,地點應在“留都”南京。詩人林古度此時正值中年,游學南京。雖住在“蕭然陋巷”但卻常常高朋滿座,“車馬盈門”;此時徐友泉已成名。而阮大鋮尚未公開依附閹黨,否則以林古度的性格,在詩中是斷不會提到他的名字,更不會尊其為“阮光祿”了。
解讀這首詩在紫砂方面能給我們提供諸多信息:
一是紫砂的歷史?!拔颐鞴┐簳r大彬,量齊水火摶埴作?!边@表明在明代人們已公認紫砂是由供春創(chuàng)始,時大彬完善,而到明末“作者已往嗟濫觴,不循月令仲冬良”,即工藝成熟,作者較多,常年生產了;他還提到荊溪有“陶正”即管理陶業(yè)的官,專門管理陶業(yè)生產,而名匠的作品價值已很高,以致“泥沙貴重如珩璜”了?,F(xiàn)在我們知道,明代后期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雖政治腐敗,但江南富庶、生活安定,百姓尤其是文人追求較高的生活品味。于是工藝發(fā)達,諸如漆器、家具、竹雕、紫砂等都有長足的發(fā)展并受文人影響,充滿書卷氣、文人味。
二是充分贊美了紫砂的宜茶功能?!傲x取炎涼無變更,能使茶湯氣水清”,即不受寒暑影響,能發(fā)茶之色香味,正因為如此“粉錫型模莫與爭”,即瓷壺、錫壺都不能與之相比;砂壺的另一優(yōu)點是可以把玩養(yǎng)壺,詩人說“動則禁持慎捧執(zhí),久則色澤生光明?!奔唇洺5哪﹃淹?,能發(fā)黯然之光。
三是高度評價了徐友泉的壺藝?!把攀骄と岳^美”,說明他的作品造型古雅,工藝精湛,繼承了由供春、時大彬開創(chuàng)的壺藝優(yōu)良傳統(tǒng)。他的作品,堪比古代的“瓶罍”、“勝卻方平眾玉壺”,難怪馮可宗要愛不釋手,稱之為“陶寶”了,并且引來文人騷客“一時詠贊”、“直似千年鼎彝好”了。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詩人在詩中第一次把紫砂壺提到“世間茶具稱為首”的高度,這是全詩的“詩眼”,是對宜興紫砂壺的高度評價。這一評語,后經乾隆皇帝親身體驗后,“金口”認可,從此不脛而走,成為宜興紫砂茗壺最好的廣告語;而創(chuàng)作的專利正是“遺民詩人”林古度。今天作為紫砂人,乃至每一位宜興人都應當深深感謝這位明末清初的“東南碩魁”、“布衣詩人”。
《陽羨茗壺系》還附錄了另一位詩人俞彥的《陶寶肖像歌》,現(xiàn)一并附上,供大家賞析參考:
贈馮本卿都護陶寶肖像歌 俞彥(仲茅)
何人霾向陶家側,千年化作土赭色。捄來搗冶水火齊,義興好手夸埏埴。春濤沸后春旗濡,彭亨豕腹正所須。吳兒寶若金服匿,夤緣先入步兵廚。于今東海小馮君,清賞風流天下聞。主人會意卻投贈,滕以長句縹緗文。陳君雅欲酣茗戰(zhàn),得此摩挲日千遍。尺幅鵝溪綴剡藤,更教摩詰開生面。一時佳話傾璠玙,堪備他年班管書。月筍即今書畫舫,研山同伴玉蟾蜍。(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