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春香質(zhì)》與《弁而釵》是晚明兩部書寫男風(fēng)故事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作者皆為醉西湖心月主人。將兩部書結(jié)合觀之,可知作者在同性戀問題上依然持主情論調(diào)且對“情”、“欲”、“色”三者關(guān)系做了較為深入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作者之所以對男風(fēng)加以道德上的規(guī)范,實有將同性戀不加歧視地與異性戀做平等考察的潛在創(chuàng)作意圖,具有初步的人文主義色彩,不可以所謂“美化同性戀”簡單論之。
關(guān)鍵詞:欲色情主情論
《宜春香質(zhì)》與《弁而釵》是晚明兩部書寫男風(fēng)故事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作者皆為醉西湖心月主人。二書在體例編排上完全一致,皆將男風(fēng)故事匯成四集(記),《宜春香質(zhì)》分為風(fēng)、花、雪、月四集,《弁而釵》則分為《情貞記》《情俠記》《情烈記》和《情奇記》四記,一集(記)一故事,每集(記)皆五回,全書皆二十回。
每部書分別書寫的四個男風(fēng)故事在內(nèi)容上各自獨立,在立意上卻又彼此相關(guān)?!兑舜合阗|(zhì)》所寫之事皆為男風(fēng)中的負面現(xiàn)象,作者意在批判,而《弁而釵》所寫皆為正面事跡,意在歌頌。如將兩部書結(jié)合起來加以考察,便可知作者在同性戀問題上依然持主情論調(diào)且對“情”、“欲”、“色”三者關(guān)系做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正統(tǒng)社會歷來對男風(fēng)現(xiàn)象持否定或貶斥的態(tài)度,當(dāng)代一些論者立論亦是如此,“他還極力美化男性同性戀者之間的關(guān)系,把男性同性戀與男女間的正當(dāng)愛情相提并論,冠以‘情貞、‘情俠、‘情烈、‘情奇的美稱,確是不倫不類。”“把男性作為女性來玩賞、狎弄,對于玩賞者來說自然是心理的變態(tài),而對于被玩賞者來說也是一種性角色的倒錯與畸變?!眥1}被動方被性倒錯為女性是否就必然意味著被玩賞、被狎弄暫且不論,試問所謂“正當(dāng)”抑或“不正當(dāng)”的戀愛究竟又是以什么作為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呢?異性間的男女戀愛便一定是“正當(dāng)”的?而同性間的男男戀愛便一定是“不正當(dāng)”的嗎?以性別(同性或異性)為依據(jù)所能區(qū)分的僅為常態(tài)戀愛(異性戀)與非常態(tài)戀愛(同性戀)而已,是無法做出正當(dāng)與否之類的道德判斷。況且,以先入為主的一些現(xiàn)代觀點在未經(jīng)(或缺乏)辨析的情況下就妄加評判本非嚴(yán)謹?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事實上,如將《宜春香質(zhì)》與《弁而釵》結(jié)合起來加以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之所以對男風(fēng)加以道德上的褒貶與規(guī)范,實有將同性戀不加歧視地與異性戀做平等考察的潛在意圖,這一點至關(guān)重要,不可以所謂“美化同性戀”簡單論之。
一、“情”與“欲”
醉西湖心月主人在同性戀問題上持主情論調(diào),“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我輩而無情,情斯頓矣。益有情則可以為善,無情則可以為不善。”(《宜春香質(zhì)》之《風(fēng)集》)“始以情合,終以情全,大為南風(fēng)增色?!保ā钝投O》之《情貞記》)主情論在晚明極為流行,在王學(xué)以及隨后的泰州學(xué)派的強勢影響下,以尊重欲望的合理性、主張個性解放等為主要觀點的啟蒙思想在晚明社會得到了空前的肯定與張揚,主情論更是首當(dāng)其沖,獲得了極為廣泛的社會認同與強烈響應(yīng),湯顯祖、馮夢龍皆為主情論的主將。
在湯顯祖看來,整個世界是有情世界,“世總為情”(《耳伯麻姑游詩序》),整個人生則是有情人生,“人生而有情”,情與生俱來并伴隨著生命的始終。而有情的最高境界便是“至情”,其在《牡丹亭》《題詞》中這樣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p>
而馮夢龍則將“至情論”做了進一步地生發(fā),認為情之所至,不僅可以突破生死,亦可突破性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破舌破老,戒于二美。……男女并稱,所由來矣。其偏嗜者,亦交譏而未見勝也?!拦逃旭焙萌舸苏?,情豈獨在內(nèi)哉?”他不僅將同性戀與異性戀相提并論,更認為情之所鐘,不分內(nèi)(女,意指異性戀)外(男,意指同性戀),實際上為同性戀情的合理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即善與不善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并不在于性別(同性戀抑或是異性戀),而在于是否以情為基礎(chǔ)。如若有情,男男之間亦是善的,若是無情,男女之間也是不善。作者之所以對《弁而釵》中的四對男男戀人持肯定態(tài)度,并分別賦予他們的戀情以“貞”、“俠”、“烈”、“奇”的美德,正是基于彼此皆為有情之人。
與《弁而釵》中的“有情”相對比,《宜春香質(zhì)》所寫的皆為“無情”,而無情之所以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遭到了欲望,如淫欲、財欲的侵蝕而腐壞的結(jié)果。如《風(fēng)集》中的孫宜之淫欲強烈如染狂疾,沉溺其間無法自拔以致被歹人引誘最終死于非命,作者稱之為“蕩情”;再如《花集》中的單秀言心狠手辣,以色謀財害命而終得現(xiàn)世之果報,作者稱之為“梟情”?!笆幥椤笔且环N過度放縱性欲的行為,可視為淫欲對情的侵蝕,而“梟情”則往往指以色誘為手段謀人錢財?shù)暮堇奔總z,可視為財欲對情的侵蝕。
《雪集》開篇即言,“有錢時,路人也不似弱似骨肉。沒了錢,卻似陌路人還炎涼。所以今之世情,別事還可晚一著,惟有銀子是要緊的?!薄皾M口說相思,心中要錢鈔。有錢時,就是奴隸下人,也要奉承。沒錢時,就是王侯公子,也不放在心上。”足見金錢在世道人心中的重要性。《花集》中的單秀言就是一個以色誘人、唯財是圖的勢利小官,他與大老官的交往僅為金錢與肉體的交易,只有“欲合”(在滿足對方性欲的同時亦滿足了自己的財欲)而無“情投”,同性戀行為僅為小官謀取金錢、滿足財欲的手段而已,毫無情感可言。
其中寫到一個大老官意欲包養(yǎng)單秀言,“公為迎兒(即單秀言,小名迎兒——筆者注)做衣?lián)Q布,又兌了四十兩銀子與迎兒,生意也不去做。不消一年,三五百金都蕩盡。”在大老官金銀散盡后,單秀言表現(xiàn)得極為冷酷,“迎兒見他沒了銀子,便要別地去。客人大哭對迎兒道,虧你會得丟了我去。迎兒道,我當(dāng)日初交已曾講明,公能常如今日一惟顧吾,吾當(dāng)陪之;今公財盡,我自掉臂而去。你不消朝我哭,但只怨自家沒有銀子,怪得何人。”
此種以性謀財、唯財是圖、財盡兩散的做法正是作者所反對的,如果一任欲望橫流而不思悔改,最終只能導(dǎo)致悲慘的結(jié)局。如《弁而釵》之《風(fēng)集》中的孫宜之操持下流營生后有幸得到了書生王謙文的青睞,日做侍讀,夜為夫妻,談詩弈棋,恩愛非常,不想意志不堅、終不思悔改,在遭了歹人的算計失身后反而自甘其味,愈發(fā)墮落于欲海之中無法自拔,最終陷入騙局成了犧牲品,被歹人肋下一腳活活踢死。《花集》中的單秀言更被處以抽腸、開膛等酷刑,橫死于街頭。
作者之所以為這些“無情者”安排這樣悲慘的結(jié)局,正是出于警戒世人、勸善懲惡的目的,如《宜春香質(zhì)》之《風(fēng)集》開篇即言,“試舉一人以為榜樣,令千萬人觀之,觸目而寒心?!睂O宜之在遭歹人毒手慘死后來到得遇純陽祖師,當(dāng)其向祖師哀告哭訴時,祖師劈頭便是一句,“此你蕩情之報”??梢姡蝗斡麢M流以致“蕩情”之惡果,勢必要遭到懲罰,且往往是迅之如雷的現(xiàn)世果報。與《宜春香質(zhì)》中的無情人所遭到的現(xiàn)世報相對比,《弁而釵》中的有情人,諸如文韻、李摘凡盡管歷盡坎坷,但最終或南海成神,或重返仙界,皆得到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從這樣的情節(jié)處理上可以看出,作者對情與欲是有著明確區(qū)分的,所持態(tài)度截然不同。
在作者看來,情本身本無任何差錯可言,而之所以會產(chǎn)生“蕩情”、“梟情”之惡果,皆因欲望(淫欲、財欲)對情的侵蝕所造成,故作者意圖批判的對象正在于欲,而非情本身。這種情、欲兩分的觀點在清代小說《林蘭香》中得到了更為明確的界定,“從肝膈上起見的叫做情,從衽席上起見的叫做欲。若定為衽席私情才害相思,就害死了也只叫做個欲鬼,叫不得情癡?!保ā读痔m香》第21出)
須注意的是,盡管作者對情與欲有明確的區(qū)分,也強調(diào)了欲,尤其是淫欲對情的危害,但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徹底剔除欲的成分,將同性戀情寫成完全排斥肉體接觸的純精神戀愛,后者則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常見的戀愛模式,這種戀情模式又為清道光年間成書的男風(fēng)小說《品花寶鑒》所繼承。
在《品花寶鑒》中,性的存在與否幾乎成為善惡判斷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一涉性事便立刻墮入淫邪,書中所正面歌頌的同性戀情無一例外皆為無性的純精神戀愛,陳森對“情”與“欲”關(guān)系的理解顯然與心月主人不同。這種認識上的差異當(dāng)然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作家個人經(jīng)歷等有著密切關(guān)系,但無論如何,相較于陳森的刻意回避,心月主人對性的正視態(tài)度使其所描寫的同情戀情更為接近現(xiàn)實生活之原貌,而少了幾分不食人間煙火的過度理想色彩。
二、“情”與“色”
如果說欲(淫欲也好、財欲也罷)皆被視為侵蝕情的雜質(zhì)應(yīng)一并剔除的話,那么,作者對“色”的態(tài)度則較為復(fù)雜?!兑舜合阗|(zhì)》之《月集》開篇即言,“美貌必招淫,多少兒郎為此?!薄澳凶由脴?biāo)致,便是惹賊的招頭?!弊髡唢@然認為色(美貌)是男子淫欲的根源。
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作者在《月集》中寫了這樣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書生鈕俊“學(xué)富五車,筆下千言,只是生得極丑”。因其丑陋,朋友羞與為伍,“連先生也看不得他,十分厭薄”。鈕俊“一發(fā)難為情”,不免自怨自艾,“天既生我這副才,怎不生我三分貌,索性無才無貌。不讀書務(wù)了農(nóng)莊,也免得千人憎萬人厭,如今有才無貌,弄得不上不下,受這奚落?!边@段關(guān)于男子才貌的議論是極有意思的。后來鈕俊終在仙人的幫助下獲得了渴望已久的絕世美貌,之后又歷經(jīng)了宜男國國王的“正宮”、圣陰國女王的“男寵”等多次性別角色的轉(zhuǎn)變,其間又數(shù)次被虜奸淫,可謂飽嘗淫欲帶來的極樂與極苦。篇末,鈕俊在飽受士兵凌辱后不禁想到,“如今國破身危,死里逃生,又受這些下人凌賤,百般摧殘,雖茍全喘,弄得一身狼狽,倒不如丑貌時,雖無愛慕,也沒危??v無快活,也不苦楚?!弊罱K在仙人的點撥下,在“孽海罡風(fēng)都經(jīng)歷遍”后終于“看破虛無物物明”,入天臺山仙境飄然而去。
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極富寓言性的故事印證了開篇即提出的“美貌必招淫”,即色(美貌)是男子淫亂的根源這一觀點,似乎可以由此認為作者對色持否定態(tài)度,但若與《弁而釵》兩相結(jié)合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色的態(tài)度并非絕對地否定。
《弁而釵》中的四對男男戀人皆為作者贊美的對象,但他們的戀情幾乎無一例外不源始于色(美貌)的誘惑。如《情貞記》中寫到酷愛男風(fēng)的翰林鳳翔初見美貌書生趙王孫時的情景,“(鳳翔——作者注)正凝睛外看,忽見趙生突出,豐神綽約,體貌端莊。耀人心目,神魂已隨之飛越矣。私念曰:‘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這相思則索害也。注睛視之。趙生見轎中目不轉(zhuǎn)睛,不覺臉紅,退縮人后,翰林心蕩神遙,莫之所措,轎亦娓娓而去?!?/p>
其后,為了“消這段欲火”,鳳翔不惜更名換姓,隱瞞身份,拜趙王孫的業(yè)師為師以便接近趙生,“只為看上了趙生,做出了許多行徑。”《情俠記》中的秀才鐘圖南亦被張機的美貌所感,“人美如此”,不惜以自己的六位姬妾為餌,設(shè)下騙局只為一親芳澤。
張機中計失身于鐘圖南后原本萬分激憤,直欲手刃鐘圖南于當(dāng)場,但鐘圖南的一番深情剖白卻深深地感動了張機,二人的一番對話頗值玩味。
鐘子道:“弟實慕兄才色具備,愿一嗅余香,死亦甘心。故踵門拜謁,邀姬相伴,無非欲遂此念。今業(yè)已完吾愿矣。請斬吾首以成雙美。令天下后世知鐘生為情而甘喪其身,張生為失身而誅匪友,吾兩人俱可不朽于天下。吾非不知張兄虎威,觸之必死,但愿之初,便已把生死關(guān)頭打破,不到今日商量也?!币i受死,略無懼色?!ㄔ趶埳鷶S劍長嘆后,鐘圖南又欲拔劍自刎,以死謝罪,反被張機阻止——作者注)鐘子曰:“……今情已慊,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又何不可死乎?”張曰:“兄言及此,真情人也。弟雖男子,亦襝衽甘為妾婦矣。”
鐘圖南明知是死也要親近張機,但求一嗅余香死亦無憾,為情可生可死,死亦如生,張生正是被這一片癡情所感動,甘為鐘子之妾婦。如果說面對張機手中的利刃,情急之下鐘圖南的一番“癡情”表白多少有點生死關(guān)頭以情飾色的巧辯意味,但之后二人確實是“或彼來或此去,同心斷金,勿三勿二”。分別后不僅千里寄詞以表相思,而且在鐘圖南遭圍城之困的危急時刻,正是張機毅然率兵、千里救援,可謂肝膽相照。
二人的戀情可謂“始于色而終于情”,情的導(dǎo)入無疑使他們的關(guān)系得到了純化與升華,色成了情得以產(chǎn)生的起因,情的產(chǎn)生反過來又使得原初的色得到了升華。正唯如此,作者雖也承認張機當(dāng)初是“被酒色二字失了身”,但依然將其與鐘圖南的戀情視為“一段佳話”,并認為“真足供千載奇觀,為有情者榜樣”。
鳳翔也好,鐘圖南也罷,他們最初之所以對對方一見傾心,皆源于色的誘惑,且由色生欲,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欲,可謂煞費心機,但作者并沒有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否定,而是為他們的戀情分別冠以“貞”、“俠”這樣的美德并加以贊美,究其原因正在于情的導(dǎo)入使原初的色欲得到了純化與規(guī)范。
綜上所述,醉西湖心月主人即便在同性戀問題上亦持主情論調(diào),情之有無是判斷善惡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情之所至,可男可女,可生可死。在主情的同時,作者對“情”、“欲”、“色”三者的關(guān)系也做了較為深入的思考。欲(淫欲、財欲)會對情產(chǎn)生腐化作用而使其變質(zhì)為“蕩情”、“梟情”,因而必須堅決剔除,而色雖可導(dǎo)淫,但如能以情加以規(guī)范,“始于色而終于情”,亦未嘗不能成就一段“有情”佳話。
作者將同性戀情納入主情論的框架之內(nèi),情之所至、可男可女,實際上也蘊含著將同性戀不加歧視地與異性戀做平等考察的潛在創(chuàng)作意圖,應(yīng)該說,他對同性戀情的態(tài)度是較為理性、開明的,具有初步的人文主義色彩。
但我們也惋惜地看到,在具體的行文過程中,作者的觀點與潛在意圖往往被連篇累牘的淫辭穢筆所遮蓋,道德訓(xùn)誡的文字顯得蒼白無力,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玩賞甚至羨慕的口吻更難免讓人懷疑其所宣揚的“有情”、“至情”不過是借以宣淫、誨淫的幌子,其所標(biāo)榜的“勸善懲淫”不過是欲蓋彌彰的拙劣伎倆而已。對性的大膽直面最終使作品流于色情,其觀點的真誠性也由此遭到了極大的質(zhì)疑。
{1}魏崇新:《〈弁而釵〉:言情寫愛的誤區(qū)》,《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李時人等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102頁。
參考文獻:
[1]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fēng)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張在舟.曖昧的歷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馮夢龍.情史[M].長沙:岳麓書社,1985.
[4]陳慶浩,王秋桂.思無邪匯寶[M].臺灣: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
[5]毛效同.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施文斐,文學(xué)碩士,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銀川學(xué)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元明清方向。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