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末元初詞人王沂孫詞作多表現(xiàn)故國之思,故人之念,傳達了深厚的憂郁纏綿的意緒,詞作所展現(xiàn)的憂郁風格和特殊的美——清冷韻遠之象、感傷愁吟之殤、疏峭多情之景、樸空流暢之曲,與他個人的生活、性格緊密相關(guān),疏冷、靜幽意象與打造的立體可感的空間揭示出詞人內(nèi)心飄蕩孤獨寂然的感受,寄予了他的國家興亡之思,塑造了王沂孫的孤高隱逸形象。從細節(jié)剖析他的詞作可以讓人體會到王沂孫詞的藝術(shù)美對清代詞及詞論產(chǎn)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王沂孫憂郁氣質(zhì)感情美
一
歌德認為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內(nèi)心生活的準確標志,清代的陳廷焯標舉王沂孫沉郁頓挫的風格,而王沂孫的風格與其孤高隱逸的氣質(zhì)相關(guān)。
王沂孫,浙江會稽人,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時代。那是文人社團活躍的時代,文人社團如“西湖吟社”詞人向以江湖雅人自居,寄情山水,并以優(yōu)雅的方式生存并創(chuàng)作著。周密《采綠吟》序云:“甲子夏,霞翁(楊纘)會吟社諸友逃暑于西湖之環(huán)碧,琴尊筆研,短葛寶束巾,放舟于荷深柳密間。舞影歌塵,遠謝耳目。酒酣,采蓮葉,探題賦詞?!雹偻跻蕦O在《淡黃柳》中云“花邊短笛,初結(jié)孤山約,雨悄風清寒漠漠”,根據(jù)他序中說的是甲戌可知在1274年周密與王沂孫首次相見,周密是“西湖吟社”的核心人物,可見王沂孫沒有參與歌臺舞榭、風雅閑游的“西湖吟社”的集中時期的活動,1276年,宋太皇太后謝氏向元蒙進奉降表,獻上都城臨安,南宋王朝宣告滅亡。②有學者認為:“王沂孫的詞作大多為宋亡之后所作。題材、風格、成就都較為整齊劃一。”③南宋被金國滅后,王沂孫有感于家國的破亡、身世的飄零、前途的暗淡,與文人唱和,思筆俱佳,尤其清初復出的為清人所大加議論、模仿及推崇的《樂府補題》中收錄王沂孫的五首詞作,《天香·龍涎香》位列第一,張炎和周密對他評價很高,周密說他“玉笛天津,錦囊昌谷”(《踏莎行》),張炎認為他“有白石意度,今絕響矣”(《瑣窗寒》),既是對王沂孫音樂才華的欣賞,也有對其具有白石清高耿介的肯定,王沂孫具有道家神仙方士煮白石為糧的飄飄仙骨。在《高陽臺·紙被》中有“抱甕工夫,何須待吐吳蠶。水香玉色難裁翦,更繡針,茸線休拈。伴梅花,暗卷春風,斗帳孤眠?!薄拔宜綕?,笑他欠此清緣?!薄熬苹晷?,半榻梨云,起坐詩禪”,《莊子·天地》云“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崩险烧J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倍鴮幵甘卤豆Π耄氨МY工夫”。乃養(yǎng)拙之意。④“我睡方濃,笑他欠此清緣”顯示了大方豁達標新立異樂于紙被的特殊趣味,“起坐詩禪”,禪是梵語“禪那”之稱,意為思惟修,靜思之意。王沂孫推尚抱甕工夫,云何須待吐吳蠶,他的韜光隱晦的思想同他的詩禪的參悟的愛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講求頓悟,意在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而不是通過邏輯推理。至宋代,詩人漸以禪之直觀頓悟之法說詩,或言醞釀詩思,靈感。如蘇軾讀李之儀詩作時云:“每逢佳處輒參禪。”⑤而王沂孫是以參禪的心態(tài)醞釀詞思,靈感,王沂孫把他的頓悟通過“隸事”“用典”來讓后世參悟其精神氣質(zhì)的本質(zhì)。王沂孫賦白蓮和蟬,贊賞蓮的“娉婷顧影”的低眉自憐和“纖塵不染”的芳心玉潔的姿態(tài),賦蟬有“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的憐惜悲痛之情。
王沂孫生活的家鄉(xiāng)緊鄰南宋都城臨安,對于南宋的感情很深,但是由于元代的征用與自己的生存需要,王沂孫出任了四明地區(qū)的學正(袁桷《延四明志》載),處在官位的時候思念故園,回憶舊事,渴望辭官遁隱,《摸魚兒·莼》中有云“鱸魚謾好”,《一萼紅·紅梅》有云“歲寒事、無人共省,破丹霧、應(yīng)有鶴歸時?!薄赌掀帧ご核罚獗踢B天)有云“何時橘里莼鄉(xiāng),泛一舸翩翩,東風歸興。孤夢繞滄浪,蘋花岸、漠漠雨昏煙冥。”應(yīng)有歸時,不得歸,于是陷入愁苦中,《掃花游·秋聲》有云“孤山院宇,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數(shù)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避無處,這閑愁,夜深尤苦?!蓖跻蕦O對仕元耿耿于懷,一方面贊賞玉奴(玉兒原是東昏妃,義不二適,自縊而死)的貞潔,慕仰和高舉她的行為有“玉奴標格一謂(《露華·碧桃》)”,另一方面認為即使是歸隱于山水中,仍有綿綿遺恨:在《摸魚兒·莼》“滄浪夢里??v一舸重游,孤懷暗老,余恨渺煙水?!薄睹~兒·莼》中“鱸魚謾好”化用《世說新語》:“張季鷹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莼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雹尥跻蕦O的清高隱逸氣質(zhì)是經(jīng)歷了天翻地覆的政治變化(在江南水土撫育下成長的詞人郁悶無法排遣的無選擇中的選擇),他既沒有淪陷地成長起的辛棄疾的豪情,又不情愿阿諛奉承金人,詞人在國破家亡的辛酸感受中,以此當做精神的食糧,在秋冷的雨夜靜靜咀嚼“謾無聊,猶掩芳尊,醉聽深夜雨”(《綺羅香·秋思》),“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試引芳尊,不知消得,幾多依暗?”(《醉蓬萊·歸故山》)他就像“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的蟬一樣,擁抱沉郁孤高隱逸的內(nèi)斂氣質(zhì),遵照自己的生存法則,漸漸老去,憂郁的氛圍圍繞著這個孤獨的詞人。
二
王沂孫在詞作中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清冷韻遠的意象。如落葉、月還有蘋花。這些意象都具有漂流、疏冷、靜幽的特點,寄予了詞人內(nèi)心的身世飄蕩孤獨寂然的感受,國家的興亡之思。
在唱詠落葉時,《水龍吟·落葉》有云“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亂影翻窗,醉聲敲砌,愁人多少”,《醉蓬萊·歸故山》云“掃西風門徑,黃葉飄零,白云蕭散?!薄毒_羅香蕉·紅葉》“有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吳江孤樹。幾點朱鉛,幾度怨啼秋暮。驚舊夢,綠鬢輕凋,訴新恨,絳唇微注。最堪憐,同拂新霜,繡容一鏡晚妝妒?!敝芈淙~落的動態(tài),在風中搖擺的無可安定的特點及落葉的美無人賞識的被埋沒的凄涼。而詞人在宋亡后就像是無根的葉,沒有歸屬感,他所塑造的紅葉的紅都是玉杵上遺留的丹紅染紅的,不是從根上汲取養(yǎng)分,紅葉的凋零更顯必然,極其凄楚,就像賀鑄《踏莎行·芳心苦》“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中的荷花無人欣賞時的哀怨一樣,在國不國,家無家的情況下,更對缺失的月亮有種感情的投射。《更漏子》云“日銜山,山帶雪,笛弄晚風殘月?!睔堅旅骼?,夜色清冷,一勾殘月就是荒蕪破碎的南宋王朝,張炎曾在《瑣窗寒》中痛哭王沂孫的死,“自中仙去后,詞箋賦筆,便無清致?!备叨仍u價王沂孫的清致,清冷的殘缺的月亮幽杳懸掛于高空中,無依無伴,自然興起了王沂孫的“別離心,思憶淚,錦帶已傷憔悴”(《更漏子》)的哀容,殘月也凝蓄了詞人離別的怨悔,對故人的相思。李白的《靜夜思》千古傳誦,對月寄思這一傳統(tǒng)已深入人心,王沂孫的“千古盈虧休問。嘆謾磨玉斧,難補金鏡”(《眉嫵·新月》)正說明其深切的想念,想念逝去的南宋,王沂孫以殘月寄思更顯以滿月寄思凄婉幽遠。同樣是殘缺的月亮,王沂孫“嘆謾磨玉斧,難補金鏡”具有參透人生的超逸與對謾磨的徒勞深深的惋惜,月是新月,灑下清冽的朦朧的簾幕,詞人卻要對孤單的月亮“休問”,他要問而對自己提醒“休”問,蘊含了深刻而強烈的故國之思。薛礪若《宋詞通論》說“碧山生當叔世,故國之思甚深。他的作品,往往與吟風弄月中,帶出一種亡國人的情緒?!奔词乖趫A月的中秋,這種亡國人的情緒身份使他從滿月中塑造了“蟾潤妝梅夜發(fā),桂熏仙骨香清”“多情又似無情”的姮娥。象征主義的先行者波德萊爾說過憂郁相較歡悅似乎是美的光彩出眾的伴侶,憂郁的意緒伴隨月的清冷韻遠之致余韻悠長。與月亮懸空而掛相似的是蘋花的浮生飄搖,《南浦·春水》(柳外碧連天)云“何時橘里莼鄉(xiāng),泛一舸翩翩,東風歸興。孤夢繞滄浪,蘋花岸、漠漠雨昏煙冥?!薄赌掀帧ご核罚卤挑贼裕┰啤皽胬艘霍?,斷魂重唱蘋花怨?!薄对娊?jīng)》中《采蘋》可知蘋是一種水生植物可作為宗廟祭品,“蘋花”這個意象,漂浮、散鋪于水面,與春水相互映襯,春水更綠,蘋花更白,蘋花的清冷芳潔幽靜而又漂泊無根的姿態(tài)如在眼前,蘋花的功用使得它與祭奠宗國有了聯(lián)系。其對先祖的哀思與對國家的哀思相聯(lián)系了起來,王沂孫借“蘋花”來含蓄地抒寫亡國之思,隱約透露出他的根本無法疏遣的亡國之痛。國家就是王沂孫的憂郁意緒的來源,蘋花這種富有祭祀意味的植物像利劍一樣深深插入詞人的心臟,綿延了詞人的憂郁傷懷之情,讓這國愁“剪不斷,理還亂”。
三
時序的變遷的不可逆轉(zhuǎn),猶如南宋王朝的覆沒,無可挽回,王沂孫借對春的憐惜與秋的悲吟,表達他的故山夜水的懷殤。
王沂孫詞中對春天有種情有獨鐘的愛,王觀有《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東》云“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北磉_了對友人的惜別與祝愿,王沂孫有《摸魚兒》更多的是惜春戀春之情,下片更近一層“春還住。休索吟春伴侶。殘花今已塵土。姑蘇臺下煙波遠,西子近來何許。能喚否。又恐怕、殘春到了無憑據(jù)。煩君妙語。更為我將春,連花帶柳,寫入翠箋句?!贝禾焓菧嘏挽愕模~人一路惜春、送春,終究放不下春,要把春記錄下來。此外還有“誰在舊家殿閣,自太真先去,掃地春空”(《慶清朝·榴花》)的寄予人事不再,“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極度哀怨;更有“自別后多應(yīng),黛痕不展。撲蝶花陰,怕看題詩團扇。試憑他,流水寄情,紅不到春更遠。但無聊、酒厭厭、夜月荼蘼院”(《瑣窗寒·春思》)的對離情的悲怨。
王沂孫可謂是真正傷春悲秋的文人,因為愛春,在對詠綠蔭的三首詞中,詞人表現(xiàn)出不喜綠蔭綠意《掃花游·綠蔭》(滿庭嫩碧)云“滿庭嫩碧,漸密葉迷窗,亂枝交路?!睘榱艘稽c春的花香,而“試凝住,怕一點舊香,猶在幽林”(《掃花游·綠蔭(滿庭嫩碧)》),春才去,便更到秋的擔憂,“送凄楚,怕涼聲,又催秋暮?!保ā稈呋ㄓ巍ぞG蔭(卷簾翠濕)》)秋在文人看來,是個傷感的季節(jié),秋天的許多景物能引發(fā)愁吟,王沂孫感觸尤其深刻,他吟詠秋天的落葉(《水龍吟·落葉》),秋聲(《掃花游·秋聲》),秋螢(《齊天樂·螢》),等等?,F(xiàn)就分析《掃花游·秋聲》來說明其感傷愁吟之厚。
商飚乍發(fā),漸淅淅初聞,蕭蕭還住。頓驚倦旅,背青燈吊影,起吟愁賦。斷續(xù)無憑,試立荒庭聽取。在何許?但落葉滿階,惟有高樹。迢遞夢歸阻。正老耳難禁,病懷凄楚。孤山院宇,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數(shù)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避無處,這閑愁,夜深尤苦。
上片隱括歐陽修秋聲賦: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庇柙唬骸拔?,此秋聲也!”⑦這里把以秋之肅風墊定了肖冷的基調(diào),以夜之黑寂襯托了秋聲之哀切,隱括歐陽修的秋聲賦,渲染出環(huán)境的蕭殺。“落葉滿階”化用白居易《長恨歌》中“落葉滿階紅不掃”⑧,以秋之獨特的落葉鋪滿臺階來表現(xiàn)秋之勁,秋之深。
下片“迢遞夢歸阻”語調(diào)無奈而愁絕。南宋文人鄙視仕元的文人,南宋末的林景熙的“《秦吉了》《孫供奉》等諷刺降元將相不如禽獸,充滿了義憤”⑨可見一斑。詞人為元擔任“學正”之官已是背離了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無奈歸夢受阻,回鄉(xiāng)之愿不能達成,生活沒有生機,照應(yīng)了凄楚的秋聲。王沂孫作詞最為纏綿忠厚,他生活的江南短暫的安寧、江南的環(huán)境鑄就了詞人敦厚的詞風,盡管心情凄涼之極,只以淡泊的語言抒寫其魂牽夢縈的歸愿。接著寫“正老耳難禁,病懷凄楚”道出了詞人老病纏身,人到暮年悲涼凄慘的境地,人在孤老之時對家鄉(xiāng)的情誼越發(fā)加深,詞人于是錯開時空,想象故山院宇,腦海中浮現(xiàn)“邊鴻孤唳”“砌蛩私語”,這邊鴻、這砌蛩宛然是詞人孤高凄楚身世的象征,對自己遺民的邊緣生活發(fā)出了痛苦的呻吟?!皵?shù)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化用了歐陽修“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生查子》)中的詩句,秋聲已讓人愁絕,更著秋雨滴打芭蕉葉,更激起肝腸寸斷的愁怨。秋雨擊打梧桐的噗咚之聲,營造了凄涼的、雪上加霜的寒冷入骨之境,讓人聯(lián)想到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蔣捷的“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用秋雨的纏纏綿綿纏繞著病老孤獨的心靈,突出這等閑愁,沒有“避處”,詞人在這“夜深中”獨自泣飲著無盡的尤苦的深重的閑愁。詞作似淡而清的一句“夜深尤苦”正如薛礪若《宋詞通論》中所說的,王沂孫“把故國之慟,和身世之感,以輕描淡寫出之,如在清風明月的夜里,遠遠送來一陣悠揚的簫聲,凄涼怨慕、令人為之起舞徘徊!這種作風,感人最為深刻,比悲歌慷慨的作品更富彈性。因為悲歌之后,感情可以盡量發(fā)泄,哀怨隱忍出,則往往終身不能忘懷。碧山胸次恬淡,于此等作品,寫得最能不動聲色,卻自然哀婉絕倫。這是他唯一的特長處,為一切詞家所無得境界?!蓖跻蕦O孤老愁蝕的心靈不由得讓江南之秋更入凄惻。
四
自古文人多情,而喜怒哀愁難以具有直接深邃的表達,王沂孫通過描摹具體的場景,以形象可感的立體空間把凄情哀愁客觀化可感化,達到了深邃有力的狀寫。王沂孫的詞作營造了疏峭多情之景,傳達特有之境的美。王沂孫詞作慢詞,已擺脫柳永的鋪敘直白的缺點,在過片處多造新景,如《天香·龍涎香》中“幾回嬌半醉,翦春燈、夜寒花碎。”《青房并蒂蓮》中“愁窺汴堤翠柳,曾舞送當時,錦纜龍舟?!倍嘤谩霸姟薄坝洰斈辍薄蔼q記”等字提頓,轉(zhuǎn)換自然達到時空的跳躍,把現(xiàn)實與過去的情境相聯(lián)系,在過去、現(xiàn)在的層迭交錯中坦露心之凄婉。
王沂孫詞的結(jié)尾尤妙,《樂府補題》中的五首詞結(jié)尾景致幽冷,傳遞綿延不盡的情絲,神韻及心緒自現(xiàn)。沈義父《樂府指迷》云:“結(jié)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jié)情最好……或以情結(jié)尾,亦好?!雹馔跻蕦O詠物詞不僅用事恰當,意思不晦澀停滯還擅長營造出悠長不斷的景致。王沂孫的詠物詞堪稱詠物的典范之作,《綺羅香·紅葉》末尾云“但凄涼,秋苑斜陽,冷枝留醉舞?!北臼窃伡t葉的詞,結(jié)尾書寫了紅葉難以擺脫西風摧殘而凋零的厄運,冷枝在秋風中的搖蕩即感同身受的甚是飄搖的體會,著力營造了清冷更糟烈風而禿枝似超逸頑強的堅忍與絕舞?!短煜恪埾严恪纺┪苍啤爸櫹в嘌?,空篝素被?!卑凑者壿?,空篝素被,謾惜余熏也是符合的,但王沂孫“謾惜余熏,空篝素被”。更形象地傳達出痛惜往日之情,更顯疏冷蕭條,景的結(jié)尾和組合影射出憂郁的詩情體驗,《瑣窗寒·春思》末云“但無聊、病酒厭厭,夜月荼蘼院。”記敘的是無聊飲酒而暗含澆愁之意,“夜月荼蘼院”旋繞了春愁加上離別后不可排遣之郁悶的彌漫廣澤,正如《金盞子》所說“此際怎消遣。要相見、除非待夢見?!倍鴫粲质悄敲达h渺而不真實的希望,這種夜月荼蘼院之景韻味無窮,以疏峭之色濃縮了無盡的情味,就是那“多情又似無情”也其實是那“道是無情卻有情”。還如《青房并蒂蓮》云“不覺朗吟,水花楓葉兩依依”,安靜而渾雅的景致傳達的悠悠的依戀之情讓人感動。王沂孫感情細膩,對真正的友誼十分珍惜,對離別更難豁達,其情可憫;《一萼紅·紅梅》云“一樹珊瑚淡月,獨照黃昏”,淡淡的哀隱散于淡月懸于枝間,散于淡淡的清輝斜照的黃昏;《眉嫵·新月》云“看云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云翳闌珊,桂影搖曳,塵世多少不幸與滄桑就在此間,正如陳廷焯所評價的:“碧山詠物諸篇,則大矣化矣。又不僅在結(jié)尾寓意也。讀白石、梅溪、碧山、玉田詞,如飲醇醪,清而不薄,厚而不滯。……言近旨遠,其味乃厚。節(jié)短韻長,其情乃深。遣詞雅而
用意渾,其品乃高,其氣乃靜?!眥11}
王沂孫的詞作具有深沉的憂郁之美,因而清代陳廷焯對王沂孫推崇備至,雖然王沂孫的詞作題材范圍狹窄,但是其詞情交錯而不晦不露,聲律和諧,從清初朱彝尊發(fā)見刊刻《樂府補題》到清末王鵬運論學詞當從王沂孫入,可以看出王沂孫的詞的藝術(shù)美對整個清代的詞及詞論有深刻的影響。
①高利華:《宋季兩浙路詞人結(jié)社聯(lián)詠之風》,《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
②王兆鵬:《論宋詞的發(fā)展歷程》,《暨南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6期。
③④⑤⑥{11}王筱蕓:《碧山詞研究》,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第215頁,第216頁,第157頁,第279頁。
⑦⑧王沂孫撰,吳則虞箋注:《花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頁,第82頁。
⑨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頁。
⑩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56頁。
作者:高銀花,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