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軾與西湖文化的東方審美情調

      2013-04-29 03:04:24張煒魯冰瑩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3年8期
      關鍵詞:蘇軾

      張煒 魯冰瑩

      摘 要:北宋時期,蘇軾任職杭州期間,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西湖風情詩詞。他以“水光山色”“美比西子”的詩意之美揭示了西湖的意態(tài)神韻;更以清曠寫意的筆法描繪歌舞、飲酒等休閑文化,彰顯了高雅的審美情趣、超功利的審美內涵,開啟了一種獨具江南文化氣息的“審美詩性文化”,生動形象地傳達出西湖文化的普遍人類精神與獨特的東方審美情調。

      關鍵詞:蘇軾 西湖風情詩詞 審美詩性文化 東方情調

      柔和、秀美的西湖獨具江南文化氣息?!拔骱幕暮诵拿缹W價值在于藝術點化自然而歷史升華的意境山水之美,它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天地人神交融對話、和諧共在的景觀意境。”{1}蘇軾“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詩意氤氳出了具有東方審美情調的山水景觀典范。今天人們一致公認“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北宋時期,蘇東坡先后兩次任職杭州,皆為貶官。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時年三十六歲。第二次任太守,五十六歲。然而,他并未遷怨于朝,只是想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疏浚西湖,并筑蘇堤,展現了西湖天堂初景,受到當地居民的愛戴,為今天的杭州留下不少文化景觀遺產。勤政愛民之余,他也論析佛理、圓融禪意,以寫詩詞作為自己的審美人生,為西湖留下不少獨具東方審美情調的詩詞,使西湖具有曠達清逸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品格。蘇軾是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在詩、詞、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以雅情禪意點化詩詞意境,被譽為東方文化的代表。蘇東坡其人其事,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近千年來深受人們的尊崇。從蘇軾起,西湖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品讀東坡的西湖風情詩詞,仿佛走進一軸充滿東方情調的山水人物畫卷。

      一半勾留是此湖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此句出自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蘇軾一直效仿白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詩歌琴酒樂其志”的人生觀。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蘇軾在杭州任通判,以詩言說:“居杭積五歲,自憶本杭人”;“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他把西湖當作是親密的人生知己,并自然地將地靈物華的杭州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雖身在官場,他從不以利祿縈心,甚為超然灑脫。蘇軾認為“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用時無需大喜,貶時也無需大悲。有詩為證:“未成小隱成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仕宦之余,他常與詩僧交往,詩文創(chuàng)作滲透著佛老的禪理和意趣。《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恩二僧》云:“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水清石出魚可數。林深無人鳥自呼!”詩情畫意,躍然紙上,使人讀后如身臨其境,猶在畫中,體現了東方視覺藝術的傳統(tǒng)審美情趣。

      凡物皆有可觀,蘇軾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欣賞大千世界,到處都能發(fā)現美的存在。他“以宇宙人生底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籍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底反映,而有藝術境界”。{2}于是在豪邁曠達之外,流露出婉約的柔情。正是他首先以“水光山色”“美比西子”的詩意之美揭示了西湖的意態(tài)神韻,體現了西湖靈秀的意境之美。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K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此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前兩句描寫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初晴后的西湖水光瀲滟,山色迷蒙,優(yōu)美奇麗,具有空靈悱惻的特殊美感。后兩句用空靈又貼切的妙喻,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生動地描摹了西湖山水清麗秀絕的神韻,妙含禪機,契入佛理,體現了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統(tǒng)一。詩的意象與禪的意境水乳交融,產生一種物我兩忘、意味無窮的曠達清新之感,被譽為“西湖千古定評”。西湖正是得益于蘇軾,才成就了今日風情萬種的姿容。

      蘇軾以一顆無往而不在的禪心來體悟自然,西湖的山水在詩人筆下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從而具有一定的人性和人格,并顯露出活潑的禪的生命。山水的啟迪使詩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他曾以詩言說:“山色無非清凈身?!毕暬蛏缴o了我們空靈的旋律,展露了自然的和諧優(yōu)美與清曠圓融。山水自然早已不是外在的客觀存在,也不僅僅是情感的載體,而是超度人的梯航。在他的筆下,山水自然、詩意禪理、心情意趣都在審美的深處統(tǒng)一起來借禪機佛理來實現對現實的超越性把握,使他在動蕩起伏的生命歷程中保持了樂觀、瀟灑和從容的姿態(tài)。他以文字審美,借景傳情,以情生韻,以韻托境,“情”、“趣”、“味”兼?zhèn)?,又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拔绎嫴槐M器,半酣尤味長”,表明了他深情而不沉醉,帶著人生慧悟意味的審美態(tài)度。這一審美態(tài)度為后代文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

      弦上風雅有知音

      北宋時期城市經濟繁榮發(fā)達,形成了重美食宴飲的風尚,歌女小唱更是士大夫休閑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市民世俗的享樂方式也與文人華美綿朋的詞風節(jié)拍相合。蘇軾兩次任職杭州都是為險惡政治環(huán)境所迫,西湖的山水舒展了他內心的苦悶,湖上的清風也釋放了他疏曠的精神。《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其一自序道:“湖上四時看不足,惟有人生飄若浮。解顏一笑豈易得,主人有酒君應留?!斌w現了他與西湖的親昵以及與山水風月融為一體的境界。西湖是他為官之余靜養(yǎng)心靈的處所。面對湖光山色,蘇軾盡情聽歌,開懷痛飲,從政治走向審美,“以詩為詞”,開啟了西湖文化中的休閑文化。

      東坡第二次任杭州知府時,收留了年幼且無家可歸的孤女王朝云,并與當地紅極一時的歌妓琴操相知,有過一段忘年交。琴操本是大家閨秀,因家境變故,被迫淪入風塵,由于“年少于東坡”,不入正史,故《臨安縣志》無此記載。琴操天資聰穎,才藝超人,曾親自為東坡?lián)崆?,被東坡的好友佛印稱為百年難得一聞。后經東坡點化,她逃離風塵,遁入空門,皈依了玲瓏山的青燈古佛。蘇軾再次被貶后,她抑郁顰眉,年僅二十四歲就離開了塵世。后來蘇軾專門為她修筑了一座墳墓。

      “世以琴聲為雅聲”,弦上風雅有知音。東坡憐愛一切美好的生命,賞琴、論琴、葬琴只為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梢?,“東方詩性神韻注重個體心靈的超越與升華,它指向無目的的目的、無意義的意義,在消解中肯定,在空無中具足信力,注重神韻的投契,以閑適為主要特征的精神之樂?!眥3}

      西湖四周群山的天際曲線與湖面的波光水色,相互映襯,明媚的波光艷影,見證了無數的悲歡離合。風起,隱隱傳來千年古韻的吟唱,歌女娥眉淡掃,深淺如遠山的隱約,湖水倒映出歌女眉眼間那撫不去的惆悵……詞人回首千年西湖的美麗,又寫下一首《南歌子·游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西湖四周群山嫵媚,山巒低回起伏的曼妙如同歌女微翹的黛眉,湖面粼粼跳蕩的水光如同歌女流轉的眼波?!吧脚c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作者以移情的手法暈染詞畫意境的神來之筆,像極了北宋時期的仕女畫(蘇軾本人擅畫,也曾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公麟畫“天女維摩”)。作者以連詞“與、同”并列銜接“山與人”;以動詞“斂、流”描摹勾通“動與靜”,西湖的裊娜姿態(tài)、美女意象再次呼之欲出。擬人、比喻的交融,巧妙地實現了移情、通感的藝術效果。蘇軾用文字勾勒了具有獨特風韻的“中國式美麗”,創(chuàng)造了又一幅迷人的東方藝術佳境。

      這首詞記寫的是臨近西湖一風景點——十三樓的游賞之樂。史書記載:“十三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弊髡哂脤懸獾墓P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下片運用對比手法,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突顯十三樓的美色。最后以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極富行云流水般的聲情韻味。蘇軾以歌舞音樂之境展示西湖婉約清麗、水光縹緲之境,既有繪畫之美,也有音樂之韻,更有禪宗之悟,彰顯著高雅的審美情趣、超功利的審美內涵與詩性精神,體現出一種蒼茫迷離的古典審美情調。

      在西方人的眼中,東方情調具有一種神秘性和空靈性。因為東方文化在藝術表達機制方面,以凸顯“韻致”為主?!绊崱笔且环N以聽覺性表達機制為基礎的對象化方式,它具有豐富性、和諧性,以及以“遠出”來達到交流的辯證屬性,在中國古典文化語境中呈現出多重性的審美意義。王杰在《也論“東方情調”的審美意義》一文中這樣指出:“東方的審美交流以一種交感性形象為基礎,用經驗性的感性媒介傳達超驗性的審美體驗,較大程度地保持著交流的流動性和混沌性,具有很強的抗異化能力,表現出‘韻的特殊魅力?!眥4}“韻”是審美對象的整體和含蓄的美。中國藝術主要以“韻”這種偏重于聽覺性表達機制的對象化方式來實現美學理想。千百年來的中國人正是以“韻”這種媒介而與自然、過去,以及他人進行交流和對話的。

      東坡泛舟湖上、任意飄蕩的曠逸姿態(tài)對后世文人影響極深。他處變不驚,進退自如,形成既堅持操守又全身養(yǎng)性從而無往而不可的人生境界。這種在不完美中尋求完美的人生豁達情懷,成為后來西湖詩人競相模仿的榜樣。他的西湖風情詩詞為西湖的審美詩性文化平添了一種曠逸之美,生命的種種無奈和困頓都在禪機的妙悟和道家的超脫中自然消解,惟有瀟灑的性靈和淡然的氣度像西湖的水波一般自在蕩漾。

      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

      據《杭州府志》卷172記載:“東坡鎮(zhèn)余杭,遇游西湖,多令旌旗導從,出錢塘門,徜徉靈隱、天竺間,談笑而辦。已,乃與僚吏劇飲。薄晚,則乘馬以歸。”這段記載,說明蘇軾的辦事效率很高,同時也說明他對西湖的熱愛。“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就是很好的例證。江南特色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在蘇軾筆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詩性文化。

      古人喜好“水際安亭,曲廊賞心”。宋仁宗嘉■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摯建“有美堂”,位于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初秋,詩人游覽西湖,先作了《有美堂暴雨》,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赴任杭州,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由此“有美堂”這座在歷史滄桑里消失的建筑,在蘇軾詩詞中得以延存。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詞以白描取勝,上片覽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蘇軾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此詞以清曠優(yōu)美的意境,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蘊藉的美好意象,是作者感情與外界景物發(fā)生交流而形成的“無我”情感的象征。

      依樓煙雨中,風細柳斜斜。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結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懊鞒囻R各東西,惆悵畫橋風與月?!泵鞒喝珑R、溫婉靜謐的江月,既象征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征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正如蔡嵩云《柯亭詞論》所云:“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別辟一境。”蘇軾藝術點化自然,從而升華了西湖的意境山水之美。

      “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的悲歌,增添了離懷別思。伊人何在,煙水茫茫?那種基于空間和時間之上的落差帶來的生命長存感,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梢哉f蘇軾在這里將人類最抽象的情感用人間最熟悉的事物表現出來,讓人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了直接的共鳴。

      一首詩、一首詞同為蘇軾在有美堂所作,雖然風格不同,但同樣感動了我們。蘇軾詩詞的動人之處,不僅僅在于選取景物的不同和氣勢上的緩急變化,而源自于詩人的內心。“不論是囊括宇宙的廣闊之心,還是‘淚眼問花花不語的溫柔之情,都是這個世界的動人之處,也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因為只有擁有廣闊心胸的人才能包容這一草一木,也因為有了細膩的情感,才能體會宇宙間的博大——天上人間皆有情。”{5}

      對于蘇軾詩詞中洋溢的“情感”,我們不能從一般的意義上理解。它不是包含作家個體和群體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而是屬于人類的一種整體性情感。蘇珊·朗格在美學論著《藝術問題》中指出:“藝術家表現的絕不是他自己的真實的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眥6}這是一種經過再度體驗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使藝術成為了溝通人類心靈的精神力量。正如現代派表現主義畫家克爾希奈所說:“藝術表現的不是個別的人格,而是表現了世界里蕩漾的精神或情感?!睎|方文化的深義在于一種有精神品位的日常生活方式。蘇軾的西湖風情詞也因此具有了“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的審美詩性特征。蘇軾瀟灑的人生態(tài)度也成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千江有水千江月

      宋代禪僧雷庵正受有一偈句云:“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边@是佛教描寫心靈的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今天杭州西湖蘇東坡紀念館里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一生與宰相無緣,始進時魏公誤抑之,中歲時荊公力扼之,即論免役,溫公亦深厭其言,賢奸雖殊,同悵君門違萬里;到處有西湖做伴,通判日杭州得詩名,出守日潁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經宦轍便千秋”。此聯(lián)概括了蘇軾一生起伏的遭遇、坎坷的仕途。面對政治上的一次次打擊,蘇軾更多地是以禪宗的思想方法來消解,他把佛教的走向內心當作探索人生的手段,把道家的走向自然化為豐富人生的契機,而對儒家的走向社會,他圍繞心靈本位,采取了“外涉世而中遺物”的做法,指向了執(zhí)著而又超越的審美人生。既重視人的個體生命,也使個體人格獨立于社會。貶謫湖北黃州時,一次接到杭州友人的信和禮物,感慨不已,提筆作詩云:“昨夜風月清,夢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齊安》)他自己也說:“軾于錢塘人,有何恩義?而其人至今見念。軾亦一歲率常四五夢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謂前緣也?!?/p>

      一次次的貶謫并沒有把蘇軾嚇到,五十六歲時,為懷念恩師歐陽修,蘇軾作了意境幽深、意緒凄婉的《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蘇軾通過語言的直覺把詩詞表達技巧消融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他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玄遠的詩境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湖碧水一湖明。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它就會有明月。月只有一個,可是因為水的不同也能折射出千差萬別的美麗倒影。

      “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心知口難傳?!碧K東坡這首詩,道出了西湖的精致、和諧、柔美、靈秀的特點,生動形象地傳達了西湖內里的文化精神與審美價值,千百年來留給人們無盡的審美思索。蘇軾借西湖風情詩詞,抒胸中濁氣,釋天地愁緒,法自然天趣,得萬物氣靈,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韻味,典型地體現出了東方情調的自然真諦:灑脫空靈,澄明高遠,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品讀蘇軾的西湖風情詩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中進退兩難的人生,理解他們在湖光山色中平復憂憤、治療傷痛、贏得自由的東方哲學之道,理解華夏文明中蘊藏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精神特質。所以,讀懂了蘇軾,就等于讀懂了西湖文化。

      {1} 李一凡:《論西湖意境文化》,《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6期。

      {2} 毛妍君:《白居易閑適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3}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頁。

      {4} 王杰:《也論“東方情調”的審美意義》,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版,第4期。

      {5} 袁媛:《天上人間皆有情——兼評蘇軾〈有美堂暴雨〉與〈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07年第6期。

      {6}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作 者:張煒,亳州師專中文與傳媒系副教授,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中國閱讀學學會會員,安徽省語言學會理事;魯冰瑩,杭州電視臺“西湖好地方”欄目編導。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歡
      蘇軾
      蘇軾“以禪入詩
      中華詩詞(2022年7期)2022-12-31 07:27:10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現代蘇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水調歌頭.中秋
      當代音樂(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從善如流
      蘇軾的店鋪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蘇軾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問
      豪放之后益思量——論蘇軾離別詞對悲感的超越
      内乡县| 清水河县| 南城县| 乃东县| 铅山县| 滨海县| 元氏县| 枣阳市| 凤冈县| 霞浦县| 福海县| 明星| 宁陕县| 越西县| 万盛区| 云和县| 万安县| 夹江县| 沙洋县| 沁源县| 宜君县| 崇仁县| 香河县| 清原| 武定县| 新民市| 图片| 磴口县| 册亨县| 南京市| 合江县| 通河县| 黄石市| 古田县| 蕉岭县| 页游| 亳州市| 贵港市| 庆阳市| 钦州市|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