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妹
春節(jié)假期的一天,我與家人外出購物后,決定打車回家。老家的縣城里有自行結成的“車隊”,給居民帶來了不少便捷。人們只需打個電話,他們的呼叫臺就會派車過去,乘客只需坐等車的到來就好,價格也很公道。
這天,我們打電話約了車,等了好一會兒,車子始終未到,此時,另一個“車隊”的車恰巧停下,司機詢問我們是否要走,我和家人商量了下,最后坐上了這臺車。回家路上,婆婆給預訂的車隊回電,告知他們因等過久,我們已乘其他車離開。掛了電話,司機調侃道:“您還挺認真,這樣的事情多了,尤其是節(jié)假日。我們經常接不到客人,大多數人都沒您那么高的素質……”就這樣,婆婆跟司機聊了一路,雖然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但是他們談論出的關于“素質問題”、“誠信問題”甚至“中國人”的問題,都讓我對自身所處的紡織行業(yè)現狀有所感悟。
司機說:“中國人的素質還需要一個提高的過程,比不得發(fā)達國家的人民素質,他們的教育水平比我們高……”婆婆說:“咱們都是中國人,我覺得說到素質倒不見得全是教育水平有距離。我們也能做到高素質,乘客守諾,司機守時,大家都會感覺挺好。其實很多人都說過“差一點”,但是,沒幾個人愿意靠多做那么一點來彌補上這個缺口,結果就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評論,每個人都知道問題在哪兒,但永遠都讓問題留在那里,等著別人補齊?!?/p>
我覺得婆婆的話很在理,這樣的結論用在我們紡織業(yè)的當下也未嘗不可。談到技術,隨便你去問哪個企業(yè)家或行業(yè)人,他們都會感慨為何中國的紡織企業(yè)不能再努力一些去創(chuàng)新,一直跟著別人后面跑。然而,結果也很實在地擺在那里,我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力度仍需加強,即便人人都知道我們差在哪里,估計也如婆婆所講,很多人都把“補差”的工作留給了別人,自己退而求其次,輕松過日子便成了硬道理。
在多次采訪、調查中,曾多次聽到某種國產設備其實就跟國際先進的裝備技術差那么一點點,但是,就這個“一點點”也似乎成了頑疾,一直都在那里,行業(yè)領導、專家也曾直指病灶:“更精細的加工管理就能實現”??墒牵m然有了對癥的藥,企業(yè)依舊沒有醫(yī)好自己的病,更像是他們樂得差這么一點點的狀態(tài)。難道是怕陷入“獨孤求敗”的寂寞中?
在往期本刊的專家視線中,行業(yè)專家吳永升也曾在一篇《差不多,實則差很多》的評論中,談到其數十年中對行業(yè)企業(yè)相關做法的所思所感。不論是他的“差不多”還是現在我們所談論的“一點點”,都成了今天中國紡機產品未能更快、更好地成就“裝備強國”夢想的根本原因。分析看來,的確可惜,若我們真的做不到也便罷了,可明明是我們只要把腳再踮起那么“一點點”,只要再努把力就能實現的夢想,卻很“大度”地將機會拱手讓人??傆腥斯掷献孀诘摹爸杏怪馈焙α宋覀儯鋵嵜總€人都知道,能否成為精英,與他人無關,全靠自己。
已跨步踏進蛇年,唯盼行業(yè)企業(yè)不再讓“一點點”成了我們和別人“永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