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詹安泰精于詞學,對詞選的研究雖是偶一涉獵,但新見迭出,視角獨特。其鮮明的詞史意識、以詞選還原詞史的研究思路、嚴謹的治詞方法等,都富有啟發(fā)意義,在學術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詹安泰的“詞選研究”有利于詞選學的構建,豐富了詞學史和詞史的研究,也推動了詞選的綜合研究和個案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關鍵詞:詹安泰 詞選研究 學術史意義
被譽為“嶺南詞宗”的詹安泰一生涉獵甚廣,學識淵博,尤精于詞學。詹先生對詞學之聲韻、音律、調譜、章句、意格、修辭、寄托、境界、起源、派別、批評、編纂12方面,均有深入而精辟的論述(可惜后5個方面已散佚),對晚唐五代詞亦多有會心的解讀和精到的評析。筆者有感于其《從宋人的五部詞選中所看到的一些問題》一文中體現出的廣博的視野、深厚的積淀、詞史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試述詹安泰之于詞選研究的學術意義。
《從宋人的五部詞選中所看到的一些問題》一文最早于1958年發(fā)表在《光明日報》文學遺產???47期上,后收入吳承學、彭玉平師編撰的《詹安泰文集》中。這是較早出現的關于唐宋詞選本綜合研究的專題論文,“是將詞選進行比較和綜合研究的一個成功嘗試”。該文以曾■的《樂府雅詞》、黃■的《花庵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和《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趙聞禮的《陽春白雪》、周密的《絕妙好詞》這五部現存的宋人詞選為研究對象,分別評介了五部詞選的特點并進行比較研究,客觀還原了宋代詞史發(fā)展的基本面貌,富有啟發(fā)意義。
一、詹安泰“詞選研究”的基本特征
詹安泰關于詞選研究的最突出特色是具有鮮明的詞史意識。他對每部詞選進行分述時,總能緊扣時人的詞學觀點和時代精神等闡發(fā),并通過宋人的5部詞選的排比對照,清晰鉤稽出宋代詞史的發(fā)展軌跡。詹安泰從《樂府雅詞》不選錄柳永、蘇軾詞的現象,推測出當時一般士人對“雅詞”的看法;從黃■的《花庵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選蘇軾詞31首,《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選辛棄疾、劉克莊詞各42首,說明“蘇、辛一派在當時詞壇中已占壓倒其他流派的地位”,由此鉤稽出“宋詞發(fā)展的動向及其與時代的關系”。詹安泰又通過趙聞禮《陽春白雪》專選精工美妙的作品,而以“外集”選錄豪放激昂的作品,以及周密的《絕妙好詞》“只錄清麗圓美的作品而不錄雄壯豪邁的作品”,發(fā)現了“宋詞由高峰逐漸走下坡路以至凝固僵化的一般跡象和兩個較大流派的斗爭過程”。以上結論都在擺事實和列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穩(wěn)恰精辟,令人折服。詹安泰將宋詞選本中隱而不顯的詞學思想、發(fā)展脈絡加以揭示,可見其眼光的獨到與敏銳。如果沒有對詞學研究的深厚積累,詹先生就很難如此高屋建瓴地梳理詞史的流變。
詹安泰關于詞選研究的第二大特色是探本溯源,善為裁斷。他從對宋人各家詞選編撰特色的比較,注意到黃■的《花庵詞選》(《花庵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和《中興以來絕妙詞選》的合稱)中首次出現“評語”,這是以前的選本所沒有的現象;并指出,黃■在選唐詞前加了一條概括性的評論,這對后來的《宋四家詞選》《宋六十一家詞選》等選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揭示了黃選草創(chuàng)之功。詹安泰不僅善于追本溯源,而且精于裁斷,他認為黃選“評語”的出現,說明詞的地位有所提高,“值得操選政的人加以評論了”;并認為在五部詞選中,黃■的選本最有價值,因為它“包蘊許多宋詞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代表宋詞最高的成就”,反映了時代風貌。詹安泰對學理的分析絲絲入扣,鞭辟入里,持論公允。
二、詹安泰“詞選研究”的學術啟示
詹安泰以詞選還原詞史的批評視角為我們研究詞選、考察詞史提供了新的思路。詞選研究是詞學批評的一種獨特形式,詞選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同時期的詞學觀念和詞壇狀況,所以我們甚至可以將諸多詞選看成一個詞學觀念的衡量體系。然而,相對于從唐人的《云謠集》到近人朱祖謀的《宋詞三百首》等數以百計的詞集選本,詞選研究卻相對滯后。古人對詞選的評論多散見于各種詞話中,不成系統(tǒng)。最早關于詞選的系列研究見于近人陳匪石的《聲執(zhí)》下卷,選取了歷代23種詞選進行評介,其中多寓獨到見解。龍榆生先生則是最早從“選詞標準”出發(fā)展開詞選整體研究,將選家的目的分為“便歌”“傳人”“開宗”“尊體”四種,頗具學術眼光。而詹安泰的宋人詞選研究則是最先從詞史的角度綜合考察宋人的詞學觀念,還原宋代詞壇的真實狀態(tài),這種研究視野具有先導意義。詹安泰通過細致分析5部詞選的變化狀況,勾勒出詞史的發(fā)展概貌,這種以“選”觀“史”的鮮明意識,富含理論價值。宋人選宋詞是我們考察宋人詞學觀念的一扇重要窗口,所以詹安泰對詞選的批評視角為我們進一步深化詞學史和詞史研究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域,啟發(fā)我們從相對宏觀的角度考察詞壇的發(fā)展與嬗變過程。
其次,詹安泰對詞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詹先生率先用計量的方法考察選家的詞學觀念和審美趣味,具有可操作性和理論價值。一部詞選,選錄哪些人的作品,不選哪些人的作品,選錄多少數量,都體現了選家的詞學主張和審美判斷。所以通過計量的方法,可以考察選家的編纂意圖和選錄標準。另外,一部詞選,誰的詞作最多,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其受歡迎的程度越高,由此可以推知當時詞壇的狀況和受眾的審美口味。當然,在入選詞家和數量上也有選源的影響,選源越豐富,可能選得就越多,所以選本研究應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也不能草率下結論。但毫無疑義,采用數量統(tǒng)計的方法進行詞選研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后人的研究多受啟發(fā),如肖鵬對唐宋人詞選的研究和曹翠對“宋人選宋詞選本”的研究就多采用計量的方法予以說明。
三、詹安泰“詞選研究”的學術史意義
詹安泰的詞選研究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而且在學術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詹安泰的詞選研究有利于詞選學的構建。“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保斞浮都饧みx本》)所謂的“詞選學”,就是以詞選為研究對象,探索選家的編纂意圖、選錄標準和選本特色、選本價值等的一門學問。詞選作為詞學批評的工具和詞學理論的載體,逐漸引起了治詞者的關注。由龍榆生上世紀30年代對于詞選整體研究的發(fā)軔,到詹安泰50年代末關于詞選比較研究的接續(xù),之后由于時代的關系,20多年詞選研究似乎消失在國內學者的學術視野之外。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詞選,如楊海明的《“宋人選宋詞”研究》發(fā)表于1983年,在詹安泰的研究基礎上對宋人詞選展開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剖析,特別是關于“‘宋人選宋詞反映出的宋人詞學觀點”的三點論述尤為精到,是對詞選進行綜合考察后做出的學術判斷,在方法上對詹安泰有所繼承。施蟄存也注目于詞選研究,在《詞學》第1至第6期上連載了關于詞選的系列評介。90年代中后期,又有一批學者致力于詞選研究。張宏生在《清代詞學的建構》一書中專辟一章“選本:獨特的批評形式”,通過探討《倚聲初集》的價值,以引起后學對新文獻的關注;又通過《詞選》與《蓼園詞選》的比較研究,以揭示文學理論產生作用的動因。吳熊和對明清之際詞學流派的系列研究中,對《西陵詞選》《柳洲詞選》和《梅里詞緝》等進行評介,揭示了明清之際的詞派分野和詞學思想。嚴迪昌《清詞史》在闡述清代詞史的過程中,也對清人詞選展開了深入的分析。世紀初迎來了詞選研究的熱潮,宋人詞選研究、清人詞選研究、民國詞選研究層出不窮,有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清人詞選研究成果頗豐,出現了一批碩士、博士論文和專著(見下段)。詞選研究至此蔚為大觀,既有豐富的個案研究,又有宏闊的綜合研究。
如果說詞選學的形成表現在涌現了越來越多的詞選研究成果,那么,詞選學的成熟則表現在詞選研究越來越富有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理論形態(tài)的詞選研究主要有:王兆鵬《詞學史料學》一書中專就“詞選的類型與價值”做了充分的探討,對詞選的輯佚價值、校勘價值、考證價值和理論價值予以揭示和總結。肖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一書中對“詞選學的研究視角”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其歸納的從選型、選源、選心、選域、選陣、選系6個方面觀察詞選的方法,極具理論價值。薛泉《關于“詞選”的界定》一文將詞選與總集、叢刻、詞話、詞譜進行了細致的辨析,厘清了概念。沙先一《清代詞學與選詞學》一文從清代選詞學的選源和選則,清代選詞學與清代詞史建構的關系,清代選詞學與清代詞學理論建構的關系三方面,對清代選詞學展開了系統(tǒng)研究,該文雖重在闡釋清代詞學,但對于詞選學的整體研究也具有理論啟迪價值。彭玉平師《選本批評與詞學觀念》和《選本編纂與詞學觀念》二文從清人陳廷焯對歷代詞選的評論和早晚年所編詞選的變化,探討其詞學觀念從信奉浙西詞派到尊崇常州詞派的轉變,這種由微觀而走向中觀、宏觀的研究視角,也頗具理論色彩。系統(tǒng)性的詞選研究主要有:近十多年來形成了宋人選宋詞研究、清人選清詞研究兩大系列研究的熱潮。曹翠《宋人選宋詞選本研究》、薛泉《宋人詞選研究》、肖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等對宋人詞選各有闡發(fā)。曹翠的碩士論文對《樂府雅詞》等五部宋人選宋詞選本的傳承性和差異性做了細致分析,其對選本“戀情”主題的探討,選本“第一詞人”差異性的闡釋,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薛泉的專著對南宋詞選評選結合的選詞范式和選錄時人詞作的選詞范式進行總結,并揭示了尊體意識、宋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宋代風俗文化的高漲等因素與宋人詞選興盛之間的關聯(lián),富有創(chuàng)見。肖鵬的力作從唐宋人詞選入手,勾勒出唐五代至清代詞史的發(fā)展概貌,對詞壇創(chuàng)作、詞人群體、時代風尚等進行綜合研究,學力深厚,識見超群。閔豐《清初清詞選本考論》、劉興暉《晚清民國的唐宋詞選本研究》、曹辛華《論民國時期清詞選本的特征與意義》、孫克強《詞選在清代詞學中的意義》、趙曉輝《清代唐宋詞選本的功能與價值述論》、黃賢忠《清初清詞選本和清詞名家》等,集中在對清代至民國的詞選研究。閔著著眼于清代順康兩朝編定的清詞選本,辨析、梳理了清初《今詞苑》《今詞初集》與《絕妙好辭今輯》等多種重要清詞選本的本體結構,考證細致,分析深入。劉興暉的博士論文考察分析了晚清至民國近百年來唐宋詞選本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既有對這一時期詞選在編選宗旨、編纂體例、批評形態(tài)、詮釋角度等方面的嬗變過程的細致推繹,又有對唐宋詞在晚清民國時期的傳播和接受過程的宏觀透視,立論穩(wěn)當,創(chuàng)獲頗多。曹文既分析了民國時期的清詞選本的選型和特點,也歸納了清詞選本的文獻價值、詞史價值。孫文認為在清代詞史上每一個流派的出現都與相應的詞選有關,詞選成為清代詞學理論的重要載體,在清代詞學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趙文認為,就功能而言,唐宋詞選本可以指示學詞門徑;就價值而言,詞選是選家闡揚詞學觀念的重要手段,具有理論價值,而選家依照一定的詞學觀念編選詞集,對詞人進行歷史定位,客觀上又具有構建詞史的功能。黃文從選本和名家之間的關系著手,分析選本是名家立派的標志和獲取名聲的途徑,并考察名家的影響和世人對名家詞的接受。由此可見,對清人詞選的研究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與宋詞、清詞的研究成為詞史研究中的熱點相吻合,宋人詞選和清人詞選也成了詞選研究中的熱點。
其次,詹安泰的詞選研究不但可以豐富詞學史的研究,而且可以豐富詞史的研究。詞選研究作為一種獨特的批評方式,它不僅需要豐富的積淀,廣闊的詞學研究基礎,也可以反觀詞學的發(fā)展,詞史的進程。詞選的價值不容小覷,正如肖鵬中所言:“無論詞選是存史體,還是其他體,它們都構成一種獨特的歷史文獻。它們凝固下來的是一段歷史,一種詞史模式。所有這些詞選連綴成的詞選史,又不僅僅是詞學批評史的一部分,同時還是詞壇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彼?,對詞選進行研究,可以促進對古代詞學史和詞史的研究。對詞選的編纂背景、編選過程、選本特色等作細致的、歷史的考察,揭示詞選或隱或顯的理論價值,從而進一步闡釋整個古代詞學史和詞史的發(fā)展脈絡,可為更全面理解文學史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照。
再次,詹安泰的詞選研究推動了綜合研究和個案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從個案研究看,詹安泰曾遺憾于世人對《花庵詞選》研究的缺失,呼吁更多的人關注這一選本。這種被忽略的狀態(tài)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逐漸發(fā)生改變,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透視黃■的《花庵詞選》。楊海明《一部優(yōu)秀的唐宋詞選——介紹黃■的〈花庵詞選〉》和方彥壽《黃■〈花庵詞選〉新論——我國最早有評點的詞選》等高度肯定了黃選的思想性,并分別就黃■選詞時不抱門戶派別之見,選錄蘇、辛一類的豪放詞作,并特為女作家編列一卷的意義,以及開創(chuàng)詞作評點的先例等特點進行闡發(fā)。蔣哲倫《〈花庵詞選〉及其在詞學史上的價值》、李揚《批評即選擇——論〈花庵詞選〉的詞學批評意識》、薛泉《黃■〈花庵詞選〉的編纂動機及其成書的文化背景》等文章主要考察了黃選的編纂動機、編纂背景、編纂特色、批評標準等要素。蔣文從選、編、考、評諸方面考察了黃選的編纂特色和學術價值。李文分析了黃■的現實生活和心態(tài)對他的選詞、論詞的影響和他“亦俗亦雅”的詞學批評標準。薛文則從“為詞存史”“以詞娛樂”探討黃選的編纂動機,并分析了“復雅”思潮與詩文選評的風氣是其成書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史云《〈花庵詞選〉版本源流考》從單行本和合刻本入手,梳理和分析了《花庵詞選》的歷代刊本,介紹了各種刊本的相關內容及流傳關系,為深入研究《花庵詞選》的版本目錄奠定了基礎。當然,在對黃■《花庵詞選》盛贊的同時也有批評的聲音。詹安泰就認為黃選中有部分作品是無謂之作,意義不大,一些評語也有失當之處,體現了客觀的評騭態(tài)度。
在對《樂府雅詞》的評介中,詹安泰曾探討了曾選不選錄蘇軾詞的原因。這一原因的探尋在近年也引起了重視。肖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中通過對選源的研究,揭示了《樂府雅詞》不選東坡詞的原因是受曾■家藏之書所限,頗具新意。王慧敏《曾■〈樂府雅詞〉不錄蘇軾詞之探測》、《曾■〈樂府雅詞〉不錄晏殊等人詞之探測》等系列文章,也進一步深入探討了曾選對某些詞家失選的原因。
從綜合研究看,詹安泰在詞選研究中采用以詞選觀照詞史的研究方法,給后學以啟示。曹辛華《論民國時期清詞選本的特征與意義》就民國時期的清詞選本的選型、編選特征和詞史意義等方面展開綜合研究。他的《民國宋詞選本的選型析論》一文則從詞選外部特征,選詞的目的、功能,撰寫方式等不同標準對民國時期宋詞選本的選型進行了全面梳理,并闡明了其選型的劃分與分析的意義:“既是對此時眾多的宋詞選本的橫向梳理,也有利于詞選學中‘型體類別的明確與衡定,還有利于我們在認清民國時期宋詞選本面目的同時進一步闡述其特征與意義,從而為民國詞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理論以及創(chuàng)作流派等提供新的視角?!辈芪脑谠~選研究中多采用詞選與詞史整體觀照的方法。
以上探討了詹安泰先生“詞選研究”的基本特征、學術啟示和學術史意義,揭示了詹安泰先生“詞選研究”的獨特視角、研究方法和學術價值。當然,詹安泰先生對詞選的研究也只是做了一個初步的開拓與嘗試。近30年諸多學者的詞選研究受其啟發(fā),而又往往后轉出精,促進了詞選學的形成與興盛??陀^而論,相對于數以百計的詞集選本,詞選的研究迄今為止還只是相對的繁榮,還有不少尚未涉獵的領域或被忽略的空間值得加大力度展開研究?!?/p>
參考文獻:
[1] 吳承學.彭玉平.詹安泰文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2] 彭玉平.選本批評與詞學觀念——陳廷焯的詞選批評探論[J].汕頭大學學報,2005,(05).
[3]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4] 龍榆生.選詞標準論[J].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上海:民智書局,1933.
[5] 肖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曹翠.宋人選宋詞選本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5.
[6] 楊海明.“宋人選宋詞”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1983,(02).
[7]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8]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9] 嚴迪昌.清詞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10]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 薛泉.關于“詞選”的界定[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03).
[12] 沙先一.清代詞學與選詞學[J].閱江學刊,2010,(04).
[13] 彭玉平.選本編纂與詞學觀念——晚清陳廷焯詞選編纂探論[J].學術研究.2006,(07).
[14] 薛泉.宋人詞選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
[15]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考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6] 劉興暉.晚清民國的唐宋詞選本研究[D].中山大學,2008.
[17] 曹辛華.論民國時期清詞選本的特征與意義[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09).
[18] 孫克強.詞選在清代詞學中的意義[J].南京大學學報,2006,(02).
[19] 趙曉輝.清代唐宋詞選本的功能與價值述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9,(02).
[20] 黃賢忠.清初清詞選本和清詞名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2).
[21] 楊海明.一部優(yōu)秀的唐宋詞選——介紹黃■的《花庵詞選》[J].鎮(zhèn)江師?!督虒W與進修》(語言文學版),1983,(02).
[22] 方彥壽.黃■《花庵詞選》新論——我國最早有評點的詞選[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1).
[23] 蔣哲倫.《花庵詞選》及其在詞學史上的價值[J].古典文學知識,2007,(06).
[24] 李揚.批評即選擇——論《花庵詞選》的詞學批評意識[J].河南大學學報,1999,(02).
[25] 薛泉.黃■《花庵詞選》的編纂動機及其成書的文化背景[J].南昌大學學報,2005,(04).
[26] 史云.《花庵詞選》版本源流考[J].江南大學學報,2008,(06).
[27] 王慧敏.曾■《樂府雅詞》不錄蘇軾詞之探測[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06).
[28] 王慧敏.曾■《樂府雅詞》不錄晏殊等人詞之探測[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3).
[29] 曹辛華.民國宋詞選本的選型析論[J].棗莊學院學報,2008,(03).
■
作 者:李惠玲,文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