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無論是怯懦畏縮的仙胎魚,還是魯莽死板的馬嘉魚,內行的漁夫都能用高明的方法捕獲。方法之所以高明,其實不外乎走出了自己原來已經預備好、設計周詳的各種“錦囊妙計”的束縛,及時生成“錦囊外的辦法”來充分尊重和適應不同魚的習性,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育人工作何嘗不是如此。
預設育人活動時充分重視施教對象的個性特征、知識結構、實際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多一些針對性的預判,多一些意料外的準備,不應只將目光盯在自己熟悉的教學模式、自己喜歡的情境營造方式、自己感覺有效的教學節(jié)奏等過去式的“囊里妙計”,或“復制重現”,或“優(yōu)化組合”,施教過程看似輕車熟路、揮灑自如,卻難以獲得學生的“配合”,不是思維難以跟上節(jié)奏,就是對情境毫無感覺,根本無法進入教師精心準備的軌道中。
施教時精心準備的環(huán)節(jié)可能意外卡殼;師生不經意的表現可能打亂施教預設;不速之客的到來讓育人秩序大亂……眾多的生成性因素往往會讓學生的興趣點、注意力、興奮感等實際狀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施教者此時必須及時對自己的指導方式、輔導形式、施教手段等“錦囊內的預設”進行“囊外調整”,在尊重學生和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作出調整和改變。此時如果過分強調課堂效益,仍堅持預設的“囊內方案”開展育人活動,只會事與愿違。
為避免學生在施教過程中“據理力爭”、“不予配合”、“自以為是”等諸多外在表現影響施教效果,教師必須擁有處理學生外在表現的“囊外之計”——面對積極參與、樂于表現的學生不應只局限于為師的“好形象”、“真威嚴”,隨意呵斥,甚至肆意挖苦,而應欣喜地想到他們才是自己精心營造的施教氛圍的最大受益者,才是自己所設想的育人效果的最佳體現者,應設身處地地思量其內心的承受度,充分展現自己的“外在鼓舞功夫”,及時投去贊許的眼光,送去佩服的話語、肯定的掌聲抑或激勵的手勢,引導他們充分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面對愛出洋相、愛搗亂的學生不應動輒大聲怒斥,或者憤而拒之門外,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對臺戲”、“惡作劇”等現象視作施教過程中異樣的“風景”,盡情地展現教師的“外在寬容功夫”,多一些建議,多一些風趣,多一些提醒,讓他們充分領略師愛光輝的同時避免逆反心理的滋生;面對不理不睬、不溫不火的學生不要表現得忍無可忍或者熟視無睹,而應明白他們不是不渴望別人羨慕的眼光、不是不愿意展現自身的風采,只是他們一時無法走出害怕挫折、擔心創(chuàng)傷的心理陰影,應及時展現教師的“外在呵護功夫”,用細心去引領,用愛心去溫暖,用智慧去激勵,才有可能喚醒他們心中快要“冬眠”的參與熱情。
“錦囊”之外有“妙計”。教師只有在育人過程中時時想著學生的不同,處處留心在不同的細節(jié)上尊重他們,通過教師的“囊外小計”換回育人過程完整、順利、輕松展開的“囊內大謀”——充分展示師愛的廣度和深度,讓施教過程中不同學生的自信、自律、自強的意念不斷得以積累,并呈現出茁壯的趨勢。這樣的育人活動才會充滿活潑、幽默、和諧、向上的氣氛。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中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