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霞
摘 要 由于列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我國理論界對列寧思想的研究一直很重視,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有關列寧中國革命思想的研究顯得有些不足。本文主要是針對目前學術界關于該課題的研究成果的論文綜述,總結了目前的研究現狀,已經取得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進行寫作的。
關鍵詞 列寧 中國人民革命 綜述
列寧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領袖和導師,是蘇聯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是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領導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等重要行動,造就了偉大的理論誕生——列寧主義。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由于列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我國理論界對列寧思想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視,只是在不同時期略有側重,但是列寧對于中國革命的思想研究還是比較零散,缺乏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關于這個論題,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對此課題的研究多半是以學科角度展開的。但是列寧關于中國革命思想的系統研究尚有不足?,F將該課題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歸納如下:
一、列寧中國人民革命研究的總體狀況
列寧直接領導了東方國家各民族的社會主義的革命與建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民族革命的理論。長期以來,我國關于列寧民族理論的研究比較薄弱,20世紀末列寧民族理論的研究引起重視,但是列寧關于中國革命思想的系統研究成果仍舊很少,這點可以通過學者們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直觀的進行反映:一方面,列寧有關中國革命的研究著作很少,迄今為止,關于這一課題的著作只有上個世紀60年代范若愚著《列寧論中國革命:紀念列寧的論文集》,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只是描述性的論述了列寧對于中國革命的同情和支持,缺乏系統的整理和深層次的闡述。其他有關列寧中國革命思想的研究成果散見于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國際政治等相關論著中的一些章節(jié)。另一方面,這方面的論文數量也不多。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碩士學位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的檢索,以“列寧中國革命”為標題以及相關聯的的論文成果數量共約十幾篇,優(yōu)秀碩士論文中還沒有關于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下面具體論述一下學者們對這個課題的研究:
二、國內外學者對該課題研究的闡述
(一)國內研究的情況
關于列寧中國革命思想的研究,通過閱讀列寧原著中所具體闡述的中國革命的內容,借鑒國內學者對此課題相關的研究以及我導師給予的提示和幫助,我認為,目前國內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的論述:
1、分析列寧關于中國人民革命的著作
從20世紀初起,到20世紀20年代,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列寧十分關注中國革命,在許多文章和著作中闡述了中國人民革命的問題,比如說《中國的戰(zhàn)爭》、《新生的中國》、《中國各黨派的斗爭》、《中國的民生主義和民粹主義》、《亞洲的覺醒》等一系列文章,由此也形成了重要的革命理論思想。我國的很多學者就是通過對這些著作的研究,來研究列寧關于中國革命的問題。俞良早在論文《列寧關于中國人民革命的思想》中指出,20世紀初,列寧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駁斥帝國主義者歪理邪說,聲援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斗爭。辛亥革命以后,列寧高度評價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認為他們是戰(zhàn)斗的、徹底的民主派的資產階級。列寧充分肯定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認為中國的革命融入世界革命對世界社會主義勝利將發(fā)揮重要作用。指出,列寧在文章《落后的亞洲和先進的亞洲》中贊揚孫中山是亞洲先進力量的杰出代表;在《新生的中國》,對孫中山領導建立的新國家的高度贊揚;初次之外,列寧還對孫中山的綱領進行了細心的研究,分析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派的弱點和不足,指出國共合作的必要性等觀點。指出,列寧通過寫許多關于中國革命和亞洲人民解放斗爭的文章,對辛亥革命和20世紀初亞洲覺醒浪潮的意義作了很高的評價。對辛亥革命的旗手、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給予了熱情的贊揚,對孫中山這個時期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作了科學的分析;強調了無產階級必須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并且指出中國革命和亞洲人民解放斗爭是艱巨性、長期性和必定勝利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指出,辛亥革命期間,列寧密切關注中國的局勢,并且肯定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和行動,高度評價辛亥革命對中國、亞洲以至于世界歷史的重大積極影響,對帝國主義列強破壞中國的革命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的同時,對袁世凱的反革命本性也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批駁。
2、列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對中國人民革命的重大意義
雖然列寧對中國革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贊揚,但是列寧并沒有系統的闡述過中國的革命思想,他對中國的革命認識都是散見于他的著作中,所以我國很多學者通過研究列寧的民族革命及其相關的理論和思想,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所采用和借鑒的觀點,以列寧的民族民主革命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從這個論點出發(fā),也出現了很多研究成果。指出,我國特色的革命理論與列寧的民族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且列寧將世界分成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兩部分的思想,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指出,列寧不僅高度關注中國革命的進程,而且還對中國革命給予了極大的指導和幫助。文章中列舉了列寧為了推動中國革命而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指導思想,而且對促進國共合作的建立起到重大的作用。闡述了列寧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肯定、支持和幫助;認為中國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作用;預見了辛亥革命的結局,但仍舊對中國的未來充滿著信心,并且還給中國的革命民主派提出忠告等幾方面的思想。列寧的這些思想對于指明中國的革命方向,中國應采取的革命戰(zhàn)略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國革命走向誤區(qū)。
3、列寧對“民族殖民地理論”的貢獻與發(fā)展
在研究列寧的民族革命理論時,我國有些學者是從列寧對“民族殖民地理論”的發(fā)展這一角度進行的,也就是列寧對于馬克思主義民族和殖民地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當時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國,通過這個角度的研究,依然可以進一步加深了解列寧對中國革命的認識。總結了列寧進一步發(fā)展了半殖民地人民革命學說的嚴整體系的主要內容,指出列寧的這些理論指導了東方落后國家尤其是中國革命運動,給中國的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指出,列寧提出了“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決權,各民族工人融合起來”的完整的民族綱領;提出了“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理論等觀點。[14]主要從時間角度分析人民對列寧民族理論的研究,他認為,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理論界對列寧帝國主義時代民族殖民地的研究,著重關注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的解放運動。80年代之后,理論界開始從多個維度探討列寧的民族理論,并且民族自決權的研究成果居多。
(二)國外研究的情況
從國外來看,由于列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歷史地位,因此西方學者也對列寧思想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對列寧許多重要觀點作了分析和評價。但是由于他們的階級局限性和立場不同的影響,他們對列寧的思想缺乏客觀的評價。如葉衛(wèi)平就對西方“列寧學”的主流觀點做了駁斥。西方“列寧學”家不僅對列寧生平活動進行歪曲,而且攻擊列寧主義。如在新經濟政策問題上,西方“列寧學”家認為新經濟政策是“補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之課的路線改變”;把列寧在最后提出的反對官僚主義等措施說成列寧“最后的絕望斗爭”,是列寧“唯意志論”的最后崩潰。在其著作中反駁了西方學者的一些思想論點:列寧的心理基礎論、列寧早期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民粹主義階段”、列寧早期的“反民主”傾向論思想等。西方學者盡管對列寧思想的研究有他的局限性,但他們對于我們研究列寧的思想還是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的。
三、對國內外學者列寧中國人民革命研究的評價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對列寧中國人民革命思想的研究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使得列寧對于中國人民革命相關的材料進行了深入的鉆研、細致的整理和理性的分析。不僅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還為我國的現代化實踐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支撐,對于今天我國倡導的構建“和諧世界”具有了更強的說服力和執(zhí)行力。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也存在著研究的多維性。理論界對列寧中國人民革命的研究尤其是民族理論研究放在了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根據國家和社會發(fā)展要求,學者們也通過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學科、國際政治等學科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了相關研究。也就是在不同的學科中學者所關注的不同角度,使得這一課題在較廣的層面上得到了深入研究。
雖然理論界對于這一課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美中不足。第一,我國學術界對于列寧中國人民革命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對列寧的專著和具體言論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進行的,缺乏系統而進入的研究,特別是其中一些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方面。第二,理論學者們都是從自己相關學科對此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科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結合,缺乏理論綜合性。
所以,對于本課題的研究,還需要在深入挖掘相關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對其中所論述的觀點進行深層次的總結與梳理,結合當前理論熱點和現實需要,在不斷打破學科間的思維界限,實現學科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的基礎上進行。我認為要想深入的研究本課題,就應該從一下幾方面入手:應該認真分析列寧這一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在此基礎上總結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例如中國革命的性質、前途、意義等,并且將這一思想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做詳細的梳理等。只有將這些方面進行深入簡出的闡述,才更利于我們深入探討這一課題,將更全面,更深層次的,更科學的理論成果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范若愚著.列寧論中國革命:紀念列寧的論文集[M].北京:三聯書店.
[2]人民出版社編輯部.列寧論新型的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 [M].人民出版社,1960.
[3]俞良早.馬克思主義東方學[M].人民出版社,2011.
[4]葉衛(wèi)平.西方“列寧學”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5]俞良早.列寧關于中國人民革命[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
[6]何毅亭.列寧論孫中山及其革命事業(yè)[J].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3).
[7]陳正容.列寧論辛亥革命和亞洲覺醒的啟示[J].外交學院學報,1991(4).
[8]楊華山.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列寧論孫中山及辛亥革命[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
[9]彭清.列寧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偉大貢獻[J].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6).
[10]韓承業(yè),劉莉.列寧對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幫助——紀念列寧誕辰120周年[J].中國民航學院學報,1990.
[11]張磊.列寧論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運動——重讀列寧有關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著述[J].歷史教學, 1980(9).
[12] 楊興華.列寧對民族殖民地問題的偉大貢獻 [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0年第Z1期.
[13]陳國新.論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和殖民地理論的貢獻[J].玉溪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0(4).
[14]鄭流云.列寧民族理論研究綜述 [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15]李鵬程.評某些西方學者對列寧早期思想的歪曲 [J].內蒙古社會科學,1985.
[16]俞良早.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理論界對列寧理論研究綜述 [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4(4).
[17]楊文翔.試論列寧的民族殖民地理論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啟示[J].集寧師專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