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茶之道”大專題,在文化圈、茶業(yè)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很多人嘆息茶文化在大陸的泥沙俱下,茶葉背后的中國士大夫文化被急功近利的商業(yè)侵蝕得盡失純粹。周刊遍訪臺灣、日本,追溯茶禪、茶道的種種,卻把浮躁的大陸拋在一邊,讓一些人汗顏。其實,在我看來他們還少采訪了一個地方,那便是古國印度,這里既是佛教之源也茶葉大國。
關于印度文化,好像除了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云蒸霞蔚的神秘宗教氣場、旅游明信片上的精美風光,在大眾普及范圍內,似乎能說的,已經(jīng)不多。其實,茶葉也值得一提。去年末,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給國人上了一堂印度課。其中的一個段落是:少年派漫步青山翠谷的安謐茶園,走進了神圣的教堂,心里受到神秘的啟發(fā)……文化太大,喝著茶,就來說說茶一樣濃郁的印度音樂。
實際上,傳統(tǒng)印度音樂和宗教一樣,具有修神凝形的效用,以西塔琴為主的絲竹之音,像一片片采摘自深山幽谷的清風,把聆聽者的耳朵帶到想象中的遼遠國度盡興漫游。下面就賓山·喬西(Bhimsen Joshi)、拉維·香卡(Ravi Shankar)兩位大師做簡單評述和推薦。
浸染于如火如荼的熱帶天氣和民風里,南印度音樂一般熱鬧喜慶,并以團體舞蹈助興。多數(shù)印度電影中的流行音樂,大多脫胎于南印度音樂,已經(jīng)遠播世界各地。然而。作為世界音樂的重要分支,北印度音樂具有神性和宗教意義,其雄奇遼闊,豈非一般音樂能比?源其靠近喜馬拉雅山脈,瀕臨蒼茫雪山,北印度音樂歌者天生好嗓子,空靈、冷靜、高亢明亮,仿佛來自天籟。
北印度音樂又分為“多魯帕德”和“卡雅”。賓山·喬西(Bhimsen Joshi)是卡雅重要的演唱者,和比斯敏拉·汗等大師比肩而立,其聲開闊悠遠,情真意切,把印度古典音樂的繁復、精致進行了獨創(chuàng)性的演繹?!妒澜缫魳穲D書館——古印度歌舞大師專輯》賓山·喬西篇是了解北印度音樂,認識卡雅的重要資料,兼具音樂入門級的教材效用。
當我們在談論印度音樂的時候,在談論什么樂器?肯定是西塔琴。西塔琴就是印度音樂的樂器之王,其龐雜的結構、怪異的演奏方式,不是人人都能操作的。所以當我們談論西塔琴的時候,自然也繞不過西塔琴演奏之王拉維·香卡(Ravi Shankar)。西塔琴被世人認識,享譽西方世界,和崇尚禪宗的甲殼蟲樂隊密不可分——拉維·香卡正是甲殼蟲吉他手喬治·哈里森的恩師。
正是這種師承關系,為甲殼蟲樂隊中后期的音樂注入了神秘的印度元素,凄凄切切、嘈嘈雜雜,使得他們的音樂拓寬得更加具有宗教性和世界性,至今讓人念念不忘。有意思的是,拉維·香卡還是眼下當紅爵士名伶諾拉·瓊斯的父親,諾拉·瓊斯身上獨特的魔力氣息正是遺傳自乃父。
拉維·香卡演奏作品的精選集中,其出神入化的西塔琴技巧,輕妙靈動渾然天成,如風過耳清越動聽、如水流經(jīng)大地肥沃豐碩,氣質纏綿似美人在側、意境繾綣宛如曼妙風光涌現(xiàn)眼前。音樂中彌散著印度迷香般的味道,是醒神、減壓、鎮(zhèn)靜、養(yǎng)心的神性音樂。又像是印度紅茶,濃淡之間,既有英國人留下的痕跡,又有印度自己的佛與禪之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