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亮
其實中國竹雕發(fā)源甚早,流傳至今的作品包括竹木牙角雕刻、留青陽文雕刻、竹節(jié)雕、竹黃等,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可惜作品始終不脫竹壺、酒杯、筆筒、香筒、扇骨、竹鼎,甚或花鳥人物等范疇,至于泡茶輔助用的小器具如茶則、茶匙等,古代竹雕名家大多不屑為之,因此翁明川父子的竹雕小茶具堪稱“前無古人”了。
翁明川的“賞茶則”近年炙手可熱,他的兒子翁偉翔也不遑多讓。父子倆的茶器創(chuàng)作更堪稱近代竹雕藝術的異數,父親從傳統(tǒng)中開創(chuàng)新意,兒子卻是從現(xiàn)代中加入傳統(tǒng)元素,兩者相得益彰,在兩岸茶藝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引領竹雕茶器的創(chuàng)作風潮。
1943年生于金門的翁明川,1968年自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美術系畢業(yè)后,便一直擔任臺灣電視公司美術指導,曾榮獲四屆電視金鐘獎的肯定。2003年退休淡出電視圈以后,他自號“竹翁”與“樂竹齋主人”。愛泡茶的他,最初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茶匙而動念拾起雕刻刀,運用傳統(tǒng)技巧,在茶具上細雕出現(xiàn)代化的主題。讓賞茶增添了視覺與觸覺的美感。近二百件足以傳世的茶則、茶杓、茶匙、茶夾等作品不斷躍登國際舞臺,曾受邀于紐約、上海、沈陽故宮、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地展出,將茶器小品提升至精致的藝術境界。翁明川的竹雕創(chuàng)作,以充滿神奇的巧思與創(chuàng)意,賦予竹器生命的律動與茶藝的禪境,可以很傳統(tǒng),也可以很時尚。更可以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近年的“賞茶則”系列,就不斷加入中國古典建筑與明清家具等元素,在同樣留青的竹面上,雕出了層次分明、濃淡有序的大氣美學,令人從恬淡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深邃悠遠;又如他以留青竹刻方式創(chuàng)作的茶則,留青與竹肌之間整齊有序地迭壓錯落,構成青白相間的繁密紋飾,或取竹材內壁黃色竹肉做“翻黃”,放佛普普藝術注入精品皮件的高貴血液,時尚語言在正面流暢閃爍,內面卻以簡練古樸的雕刻將龍云翻騰的中國圖飾作為完美實用的句點;又如看似極簡的茶匙,熏成紅褐色的竹皮在正面適度保留,與周圍包覆的竹肌緊密相切,儼然古代官員上朝手持的笏版,令人贊嘆。
長年從事房地產廣告與室內設計的翁偉翔,原本在臺北建筑圈小有名氣。以前他常替父親拍攝作品,制作出一本本漂亮的專輯畫冊,10年前卻有感于父親急于傳承的殷盼,而毅然放棄月入數十萬臺幣的高薪,全心投入竹雕的創(chuàng)作,近年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翁偉翔回憶說,為了避開父親盛名光環(huán)的保護傘籠罩,開始選擇不同的題材,先以竹雕結合琉璃創(chuàng)作茶盤,往往父子共同買回一截好竹,較薄的竹尾就讓給父親雕刻茶則,較硬且厚實的竹頭剛好留給自己,作為承重所需的茶盤創(chuàng)作之用。他不眠不休地在父親位于新竹關西的工作室埋首創(chuàng)作多年,展出的茶盤不僅大膽顛覆過去單一素材的刻板印象,多元材質融合所創(chuàng)造出的繽紛意象也深受好評,市場給予高度評價,近年更在兩岸造成風靡。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翁偉翔再跨出一步,大膽運用現(xiàn)代年輕族群熟悉的符號語言為主體,再將傳統(tǒng)的元素逐一注入科技美學或圖騰。雕出一把又一把全然不同于父親的茶則、壺承、杯托、自在鉤等,茶盤也化繁為簡,在極簡中更見新意。他說父親除了對他雕刻技法有強烈的要求外,從不教他要如何如何去創(chuàng)作。由于自己是左撇子,因此父親送他的雕刀都必須經由自己不斷琢磨,運用起來才能更加利落順手。有了自己的強烈風格,翁偉翔逐漸回到“見山還是山”的境界。進一步邁向細致茶則的創(chuàng)作領域。盡管技巧上傳承乃父的精湛技藝,但無論創(chuàng)意或構圖或造型表現(xiàn),都大膽表現(xiàn)新世代茶人的想法,以較為活潑、年輕化的風格創(chuàng)作竹雕茶器,與其父全然不同的“潮系列”茶則,以及各種不同排列組合的茶盤等,讓愛茶人眼睛為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