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哲
保護創(chuàng)傷是本能,但別防御失當
對于“創(chuàng)傷”,人會本能地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護它們不被觸碰,久之成為習慣。這些保護措施可以稱之為防御。
有很多防御對人對己都有利,比如幽默、補償、低調、自謙、適度的幻想、適度的自戀等,它們會幫助人樹立信心,勇于直面痛苦,去追求成功。如德國文學家歌德,失戀后一度想自殺。但他最終從失戀的陰霾中走出來,寫下了傳于后世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里的防御就是升華。還有我們經常說的“我驕傲、我自豪”,實際上是適度的自戀。
但也有這樣的“自我保護”,比如某人不負責任,出了問題推給別人或者找借口:某人愛抱怨,總能挑出他人的錯;某人受挫后會想很多方法攻擊別人,比如報復、鉆牛角尖、無理攪三分;某人脾氣很暴躁,稍有不如意就發(fā)火,不勝枚舉。這些防御損害別人的利益,他的行為就會令人討厭,久而久之,被人冷落。
每個人都帶著“創(chuàng)傷”降臨于世
人生來便不完美,每個人都是帶著“創(chuàng)傷”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是先天的創(chuàng)傷部分;后天也會帶來“創(chuàng)傷”,這主要源于自幼的家庭養(yǎng)育和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是溫暖、耐心的,對孩子的拒絕是溫和的,孩子在認同自我和認同他人方面就會比較成熟,可以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別人的長處與不足,創(chuàng)傷就很少,長大后人際關系比較和諧,能夠很快地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如果自幼面對的多是冷漠、批評、厭煩、恐懼,經歷過生離死別和天災人禍,造成傷害而未能及時修復,就會留有許多創(chuàng)傷在心里。
無論父母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在養(yǎng)育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給孩子留下傷痛,有一部分人也會在童年時期對天災人禍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修復創(chuàng)傷,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當個人防御與社會群體規(guī)則相悖,就需要個人與群體達成平衡,修正在群體生活中不需要的防御部分。修正防御的先決條件是修復創(chuàng)傷,即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可以選擇改變那些不完美,但在還沒有改變之前,笑納它,承認它此時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壓抑它。壓抑時,它只是貌似不存在,實際上仍然在暗地里起作用,其破壞性更隱弊,危害性更大。
人之所以不敢面對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有意無意地壓抑它,原因有多種,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將那些不完美“放大”,夸張地以為它有多么可怕,多么被別人看不起。實際上這種放大沒有什么根據,那些不完美并不會給自己帶來什么災難化的后果。相反,極力地否定、掩蓋這些缺憾,用一些不成熟的防御來保護,倒真的可能釀成災難。
當然,如果以“人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作為借口,拖拉、敷衍、不講信用、遷就……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既不苛求自己,但也不能縱容自己??v容與苛求,結果都是一樣的,既不利己也不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