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宴
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單一公布,就在國內的壽山石雕業(yè)界引起一陣轟動。眾所周知,壽山石雕藝人多,但女藝人不多,出名的女藝人更是屈指可數,更遑論國家級大師了。然而現在,這個行業(yè)里終于有了第一個女大師——黃麗娟,這個名字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業(yè)界眾所矚目的焦點……
女大師的“畬女”情結
在男藝人“一統(tǒng)江湖”的壽山石雕刻業(yè)界,黃麗娟憑什么嶄露頭角?作為“國石”,人們熟悉了壽山石渾然大氣的一面,也見多了花鳥蟲魚、佛陀老翁等傳統(tǒng)題材,而黃麗娟的作品則讓人耳目一新。黃麗娟的題材主要是女性和孩童,尤其女性特有的溫柔美麗和兒童的天真爛漫,是已為人母的黃麗娟發(fā)自內心的最愛。
以一個女性、一位母親的身份,黃麗娟將愛美和慈愛的天性融入了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故而在她刻刀下誕生的蘭姑媽、嘎妞妞、妯娌,皆有著凝脂般的肌膚,穿著花朵樣的衣裳……堅硬的頑石被黃麗娟化為指尖、心上的柔情,總讓人覺得那一定是溫潤酥軟的,忍不住想要伸手觸摸。
“最美的題材就在你們面前”,這是黃麗娟始終秉持著的一個理念。福建省羅源縣,黃麗娟的故鄉(xiāng),遠近聞名的畬族聚居地。畬鄉(xiāng)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畬女華麗的民族服裝是閩東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但生于斯長于斯的黃麗娟知道,畬女光鮮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艱辛:她們大都居住在邊遠的深山老林里,那里殘留著包辦婚姻、童婚等陋習,男尊女卑,生產生活中的臟重活都是靠畬女來打理……
黃麗娟一直就有雕刻“畬女”的打算。無論是1972年在羅源雕刻廠工作時,還是1978年考入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yè)深造,抑或畢業(yè)后在羅源縣電影公司做美工,她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借壽山石雕這一媒介,展現畬女之美,表達對這些畬族女性的欽佩和敬重。
1993年,黃麗娟開始進行專職雕刻,并拜在壽山石雕大師林飛門下學習,在心中千回百轉的“畬女”情結終于有了實現的機會……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塊壽山月尾紫石出現在她眼前。這塊石材色澤不暗也不亮,總體偏灰,其中夾雜著紫紅色,這顏色讓她馬上聯想到從事繁重勞動的畬女的膚色。更為奇妙的是石材不僅有一定的高度和厚度,而且最高處有一小塊紫紅色,她利用這一巧色雕刻人物頭上用紅頭繩扎盤成的、主體為橢圓形的發(fā)型,以及與頭發(fā)相連接的畬族已婚婦女頭飾。
這個作品形象是她孩童時期所接觸的畬族婦女的凝練,而蘭氏是畬族大姓,所以她把這個石雕取名為《蘭姑媽》。在最初的構圖中,“蘭姑媽”的肩上扛著一個竹簍,可后來她在制作過程中發(fā)現作品已有一定高度了,如果只靠雙腳立著重心不穩(wěn),這時她的腦海中浮現出“蘭姑媽”背著螃蟹籠到海邊抓大紅腳螃蟹的情景。
于是,“蘭姑媽”扛在肩上的竹簍就改為挎在肩上的蟹籠,不僅降低了作品重心,而且兩個螃蟹籠小而圓,一個稻草包大而扁,在數量和形狀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加上“蘭姑媽”背部下垂的腰帶等服飾,使作品的構圖不失穩(wěn)固而又生動活潑。
相石、構思、打坯、細刻、磨光、修飾等步驟后,作品《蘭姑媽》終于制作完成了。設計、構圖、雕工,這些都是工藝大師的基本功,但如果沒有女性所特有的愛與共情,對所目睹的生活,感受到對生命的尊重,就不會有如此鮮活的作品。
“精到”超越“精細”
在壽山石雕評賞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精細”往往被過分重視,而“精到”常常被忽視。黃麗娟說:“過分雕琢是沒有情感的‘精細,這會使作品僅存匠氣而失匠心?!?因為“精細”是指技術上的美,如常說的“毫發(fā)必現”;“精到”則是比“精細”更高的要求,在技術層面上更側重事物的神韻與精髓,講究形神兼?zhèn)洹?/p>
如今的壽山石雕業(yè)界,不少人把“精細”看做最至高無上的美,而對創(chuàng)作構思、整體構圖卻不太重視,以至于出現“千人一相”的現象。比如仕女和惠安女都被刻成統(tǒng)一的“瓜子臉”和“觀音手”。而黃麗娟刀筆下的“惠安女”卻形體健壯,肌肉健美,眼小但有神,嘴唇寬且厚,給人以健康、樸實、憨厚的感覺;“城市少女”則形體苗條,面容清秀,金魚嘴,眼睛視線向下,上眼簾飽滿,顯得高雅含情。
對黃麗娟來說,不論是“精細”還是“精到”,都是深厚基本功在作品中的流露。石雕作品是將作者眼睛的觀察,心靈的感受和頭腦中的構思,通過手中刻刀在石材上表現、傳達。構思必須符合客觀規(guī)律,觀察應著眼于細節(jié)特征,手下對刀應具有一定的掌控力,腦、眼、手三者默契配合,才能迸發(fā)出藝術火花。
她的作品《T臺秀》選用的是一塊形狀瘦長,色彩淡雅,帶有雨點式結晶體的花坑石。在制作過程中她因石施藝,緊緊把握住模特表演時的造型和神態(tài)特征,注意頭、頸、胸的變化關系及臉部的神態(tài)刻畫,在細部處理上也很用心,連發(fā)際線的區(qū)分,頭發(fā)的走向、膨松度都精心設計,展現模特兒優(yōu)雅大方、儀態(tài)萬千的氣質,堪稱“精到”。
對藝術的嚴謹態(tài)度、真摯用心,成就了黃麗娟的女大師稱號,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卻沒有“大師”的派頭,從來都認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石雕藝人。所以黃麗娟對自己作品要求分外嚴格,創(chuàng)作也格外謹慎。每一件作品都要花很多時間構思,且經常要三易其稿。這也造成了她作品的低產,但這樣的“低產”卻讓人肅然起敬。
“次石”巧成“佳石”
壽山石作為“國石”,田黃、荔枝萃、旗降,善伯凍、杜陵石等佳品都是天生麗質。一般人以為,佳石才能出佳作,次石只能出次品,所以業(yè)界藝人往往是重佳石而輕次石。但黃麗娟不同,當年辭職專攻雕刻時,因為不像老一輩大師那樣有玩石“大客戶”提供高檔石料供其創(chuàng)作,一個女人也不方便遠赴他鄉(xiāng)采買石頭,她只好跑到福州市區(qū)的一些低檔壽山石地攤上,細心地尋覓可用的原石。
在石頭交易市場上,其貌不揚的“次石”雜亂擺放,同樣一塊石頭,別人看到的可能是雜質較多、不成規(guī)矩,難以為料,但黃麗娟看到的卻是顏色涇渭分明、相互滲透,是用畫筆難以勾畫的天然圖案。她就這樣捧著一塊塊 “次石”,隨形就勢,寓石于情……
一塊高山石,灰、白、黑、紅四色,色塊既小又亂,相互參雜,紅筋、格裂都有,毫無靈性。但黃麗娟被吸引住了,感到這色彩的清純、可愛,是雕少女題材的好材料。她捧著石頭,反復琢磨、尋找有沒有能刻臉部的地方。石上正好有一小塊白色,為了與臉部面積比例相適應,她在雕刻時大膽去掉了整塊石頭的三分之一,取之所有,成我佳作。
說起這次創(chuàng)作,她露出笑容:“如果這不是一塊次石,我就舍不得去掉這么多石料,也許它就成不了器?!秉S麗娟巧妙將有花紋的位置刻劃成美麗的花裙子,白色部分刻劃成首飾,加上人物純真可愛的表情,一個活靈活現的“嘎妞妞”呈現眼前,觀者都愛不釋手。
巧用“次石”不僅讓黃麗娟獲得了藝術成就,也為壽山石雕的發(fā)展和作品的大眾化收藏開拓了一條新路。壽山石的佳料難尋,如果枯等佳石,壽山石雕刻就會隨著原料的稀缺而萎縮。但如果把更多的巧思巧工用于“次石”上,就會成就更多的壽山石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