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燕 石巖
摘要:瑜伽具有自身的項目特點,根據(jù)這些特點運用相應的引導進行小群體、分層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有效性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文章主要運用文獻資料研究法對此進行研究,以期為構建合理的瑜伽教學方法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瑜伽 教學方法教法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7—0047—02
瑜伽作為一項時尚的健身項目,以其崇尚自然、改善身心機制的獨特健身理論,深得世界健身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在“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出現(xiàn)了不少新興體育運動的教學內容,集健、力、美于一體的瑜伽也逐漸進入高校體育課。如何根據(jù)瑜伽項目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有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證。
1 瑜伽項目的特點
一是注重體位、呼吸和意識的結合。瑜伽通過不同的體式練習、呼吸訓練以及意識冥想來達到健身健心的價值。練習瑜伽時,身體、動作、思想和呼吸相互聯(lián)系,能產生一種平衡、放松、和諧的感覺。瑜伽通過外部的肢體拉伸,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的感知力和柔韌性,而且還能生成內在的意識,穩(wěn)定心態(tài),以帶來身心的全面平衡。瑜伽是一種通過身體的彎、折、扭、俯、仰、屈、伸、提、壓等體位姿勢,拉伸人體各個部分的肌肉群、關節(jié)韌帶和骨骼,使每個體位姿勢與呼吸融為一體的鍛煉,有利于增強心血管機能、提升肺活量、提高身體平衡感和柔韌性、塑造健康、美的形體。
二是融體位動作和音樂為一體。瑜伽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同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音樂,可以使教學產生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在音樂中更好地領會瑜伽動作的美感,增加練習的積極性。一套成功的瑜伽課程必然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而獨特風格的形成則取決于教師如何把每一個形體動作合理地進行組合,并與相得益彰的音樂相配合,讓動作和音樂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因此,教師在選用音樂時要根據(jù)教學的目的、任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技能水平,以及動作的難易程度等因素來選定音樂。如用于熱身運動的可選用快節(jié)奏的音樂;用于放松運動的則選用緩慢的、輕松的音樂;用于伸拉運動的則用優(yōu)美抒情的音樂。
三是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的引導與動作的結合進行教學。在瑜伽教學初期,學生的記憶一般以機械性為主,往往會忽視動作與呼吸、意念的結合,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但也要注意貫穿動作術語,而講解的形象化、興趣化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教師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法,以形象、優(yōu)美、正確的動作姿態(tài)吸引學生;示范要注意講解動作的難點、重點,展示動作不同的各個面。
2 我國高校瑜伽教學現(xiàn)狀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東方最古老的強身術之一,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眾多健身愛好者的青睞和喜愛,在全世界廣泛流行。2002年國家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綱要》指出,大學體育課要面對全體大學生,并在大學中開設各種不同的體育項目?!毒V要》也為普通高校開設瑜伽、街舞等一些新興運動項目提供了適宜的外部環(huán)境。目前,很多高校將瑜伽作為體育教學內容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迅速開展起來。有的學校把它列為必修課程,有的則列為選項課程或選修課程。許多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瑜伽對大學生的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影響,有的學者對瑜伽教學內容、教學特點、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如黃武平的《表象訓練在普通高校瑜伽教學中的應用》,陽煜華的《高等院校瑜伽教學科學化的探討》,柏淑艷的《高等職業(yè)院校瑜伽選項課教學方法初探》,李雙俊的《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在瑜伽教學中的運用》,毛娟的《瑜伽教學內容的探索與實踐》等,從而使這一具有特色的體育項目在高校中持續(xù)發(fā)展。
3 瑜伽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而有計劃地采用的、可以產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具有技術性的教學活動。
瑜伽教學一般采取傳統(tǒng)的示范法教學,即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領做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感到很枯燥和乏味,練習的積極性不高。根據(jù)瑜伽項目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越來越來引起學者的注意。黃武平在采用常規(guī)教學的同時,運用表象訓練進行了實驗教學。柏淑艷提出情景引導法、語言講解與直觀示范相結合法、糾錯法、以身帶動法、趣味學習法、評價激勵法、分層次教學法等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進行終身瑜伽鍛煉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l 5l。尹俊杰認為瑜伽課程教學方法中的面對面教學法、語言引導教學法、鼓勵學習教學法等值得推廣,對學生進行終身瑜伽鍛煉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這些研究為瑜伽方法的有效性、創(chuàng)新性提供了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3.1引導教學法
瑜伽體位法(ASANA)有20—30種,每一個動作對身體都有獨特的功效。瑜伽練習中強調的不是像健美操、啦啦操動作富有節(jié)奏感,需要動作、呼吸和意念的配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動作、呼吸、注意力,運用適當?shù)难哉Z去引導學生結合呼吸完成動作,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感受每一個動作對身體的感受,帶領學生進入一個心理安寧平和的狀態(tài)。練習中提醒練習者盡力而為,避免強迫自己做達不到的動作而造成損傷;同時也要注意提示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式完成動作,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高度自控能力,從而達到身心和諧的目的。
3.2小群體教學法
瑜伽練習的形式根據(jù)其自身的特點主要是以學生個人的單獨練習為主,尤其是在瑜伽學習初期,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以提高動作規(guī)范、呼吸為主,長時間的單獨練習形式缺乏同伴間的交流與溝通,導致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習興趣下降,學習的主動性不夠。采取小群體教學法,學生按照分組可以相互交流動作感受、相互糾正動作,提高動作完成的質量。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進行小組練習,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創(chuàng)編瑜伽套路動作的目標可以調動小群體成員的積極參與,發(fā)揮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共同完成創(chuàng)編任務。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對瑜伽套路創(chuàng)編原則的掌握,而且學生在小群體活動參與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增進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教師在小群體活動中應積極引導學生,使每個學生充分參與到活動中,為每個同學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
3.3分層教學法
體育教學中,每個學生身體素質不同,完成瑜伽的動作質量也不同。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求,針對學生身體條件,特別是身體柔韌性、力量的差異,對相同的動作練習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練習的組織形式,使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選擇不同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信息的反饋,隨時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動作的難度、教法等進行及時的調整。建立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渠道,及時了解她們對課的感受和想法,以及課后練習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選擇適應不同學生能力的練習方法。這樣才能使課上所有學生都感覺良好,以提高瑜伽課堂的教學質量。
瑜伽具有自身項目的特點,在瑜伽教學中,除采用體育教學通用的一些方法外,還有項目自身特點的一些教學方法。結合項目的特點,研究具有項目特色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瑜伽教學中,將瑜伽動作、呼吸和意念結合,采用引導、小群體、激勵教學方法與常用的體育教學方法進行高校瑜伽的教學具有可行和創(chuàng)新的意義,使每個學生學有所長,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