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什么時候能自己用勺子吃飯?從某種程度上,這取決于大人。首先,家長需要放開手,孩子才有機會去學習。給孩子提供機會獨自使用餐具,這對于寶寶養(yǎng)成獨立進餐的習慣相當重要。但同時,要知道對孩子來說,從單純依靠口腔尋找食物到使用雙手,然后開始使用工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腳步,可以幫助,但不必催促。
什么時候給他勺子?觀察
就像我們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對大人的食物開始感興趣一樣,他們小手本領(lǐng)升級的速度常比我們想象得要快。在你不太注意的時候,他已經(jīng)可以捏爛一塊煮熟的土豆,把胡蘿卜條掐成兩截,把小面疙瘩精確地送到嘴邊,甚至開始想搶走你手里的筷子。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適合他用的勺子放在他能夠著的地方,讓他有機會把玩了解一下:看,這就是神奇的勺子。用勺子會讓你吃飯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意思,還會更方便,就像大人一樣。
也有很多媽媽早在給孩子第一頓輔食的時候,就把勺子交在孩子手中。不過那時候,他們多半興趣沒有那么大,或者還沒發(fā)現(xiàn)勺子和面前食物有什么關(guān)系。但只要寶寶覺得快樂,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提供不同的嘗試
孩子會不會喜歡自己用勺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了孩子怎樣的“用勺體驗”。就像剛開始吃輔食時,我們提供給孩子不同的食物,在孩子那里獲得的“效果”就有所不同。直接給他一個蘋果和給他一塊適合他小手抓住、小嘴啃咬的蘋果條,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
所以,一把長柄的不銹鋼勺子或可愛的卡通軟塑料勺,都可以提供給孩子嘗試(當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一把勺子是否能引起孩子使用的興趣,比這把勺子是否符合人體工學設(shè)計、是否昂貴,要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在開始使用勺子后的一段時間遇到困難,媽媽就要注意一下是否有餐具本身的原因:是不是勺子太小不容易舀起粥飯?或者勺子頭太軟無法劃開食物?還要考慮餐具間的搭配問題:勺子和小碗是不是一對“好搭檔”—— 勺子放在碗里時會不會因為碗太小掉出來?或者用勺子的時候,碗是否會容易打翻?
留意環(huán)境細節(jié)
孩子是環(huán)境的敏銳觀察者,他們比我們更容易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中的細節(jié),并受其影響。
飯桌上有哪些東西?如果他的餐桌上放著一輛玩具小車,孩子很可能就會被小車吸引,而放棄了探索餐具的想法。
又或者,餐桌上有太多可愛的餐具,叉子、勺子都很喜歡,這個也不錯,那個也不錯……讓孩子不知道先和哪個打交道比較好。所以,如果你不想面對這個情況,就讓孩子的餐桌暫時少一點選擇,簡單、直奔主題—— 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用餐具的時候,少意味著專注,而不是單調(diào)。
專注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孩子專注于手中的工作時,是否有其他事來打擾他?如果被干擾,他學習的進程可能就會被打斷,甚至他也可能對你表示不滿。比如,孩子正努力試著把土豆塊從一個碗搬到另一個碗的時候,爸媽會不會要求他“現(xiàn)在馬上”就把土豆吃進肚子里呢?
如果孩子沒興趣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和這個世界不斷地互動——和食物、和勺子,和身邊的人。隨著孩子不斷的嘗試和發(fā)現(xiàn),問題和驚喜總是不斷交疊,每次失敗都是契機。
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對手上的勺子興趣缺缺,不妨換一個他可能有興趣的;如果孩子對總是掉落的碗表示反感的時候,給他一個更壓得住的家伙……
當孩子對學習擺弄餐具感到疲勞或厭煩的時候,不如就抱他離開桌子,做些別的事。與其讓孩子帶著疲倦和厭煩事倍功半,不如換種心情探索別的更有效率些。
在學習使用餐具的過程中,對孩子來說,即便學會用勺子也不等于每次他們都得使用勺子,比如,有的孩子會用另一只手把東西放在勺子里,然后送進嘴里。在他們發(fā)現(xiàn)勺子在很多情況下都比用手舒服方便以前,他們還是會更直接地用到他們的手,但是他們遲早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不是嗎?
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們“破壞”的本領(lǐng)是不容小覷的,在他們把一切弄得一團糟以前,我們難道就只能讓他“專注”下去么?當然不是。不過,如果我們要求孩子放棄自己手頭的工作時,需要給孩子一個合適的理由。你可以平靜地告訴他,你這樣做媽媽整理起來太費力了,所以今天先到這里吧。雖然你可能會面對孩子的抗議,但是沒關(guān)系,做好安撫陪伴,讓孩子的情緒自然流淌出來,他會漸漸明白別人的合理需求。
有的媽媽更樂意在孩子吃東西的同時不斷幫著收拾,有的媽媽也覺得找個合適的地點徹底搞一次“破壞”也不錯,比如在浴缸里。這些方法都沒什么不可以,這是兩個彼此尊重的人在互動,互相尊重彼此的合理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會感受到比學會拿勺子吃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