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接上期)
112,2-偶氮二異丁腈
風險提示遇明火、高熱、摩擦、振動、撞擊可能引起激烈燃燒或爆炸。受熱時性質不穩(wěn)定,逐漸分解甚至能引起爆炸。
理化特性白色晶體或粉末。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甲苯等。分子量164.24,熔點105℃(分解),相對密度(水=1)1.1。
主要用途:作為橡膠、塑料等發(fā)泡劑,也用于其它有機合成。
危字信息
【燃燒和爆炸危險性】
遇明火、高熱、摩擦、振動、撞擊可能引起激烈燃燒或爆炸。受熱時性質不穩(wěn)定,40℃逐漸分解,至103-104℃時激烈分解,釋放出大量熱和有毒氣體,能引起爆炸。溶解在有機溶劑時,有燃燒爆炸危險。易累積靜電。
【活性反應】
與醇類、酸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混合,有燃燒爆炸危險。
【健康危害】
大量接觸可出現(xiàn)頭痛、頭脹、易疲勞、流涎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本品作發(fā)泡劑的泡沫塑料加熱或切割時產生的揮發(fā)性物質可刺激咽喉,口中有苦味,并可致嘔吐和腹痛。本品分解能產生劇毒的甲基琥珀腈。長期接觸可引起神經衰弱綜合征、呼吸道刺激癥狀、以及肝、腎損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具備應急處置知識。
生產過程密閉,加強通風。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tǒng)和設備,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建議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戴橡膠手套。工作業(yè)現(xiàn)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
遠離火種、熱源。應與禁配物分開存放,切忌混儲。
生產、儲存區(qū)域應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禁止震動、撞擊和摩擦。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采用濕法粉碎工藝時,應待物料全部浸濕后方可開機;當采用金屬球和金屬球磨筒方式進行粉碎時,宜用水或含水溶劑作為介質。粉碎混合加工過程中應設置自動導出靜電的裝置,出料時應將接料車和出料器用導線可靠連接并整體接地。
生產過程中易引起燃燒爆炸的機械化作業(yè)應設置自動報警、自動停機、自動泄爆、自動雨淋等安全自控裝置;自動化生產線的單機設備除有自動控制系統(tǒng)監(jiān)控外,在現(xiàn)場還應設置應急控制操作裝置。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品和廢品應隔離存放、及時處理:內包裝材料應統(tǒng)一回收存放在遠離熱源的場所,并及時銷毀。
【寺殊要求】
(1)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防靜電工作服,戴橡膠手套。
(2)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醇類、酸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等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3)生產過程中需用熱媒加熱或加工過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溫升的作業(yè)點,均應設置溫度檢測儀器并采取溫控措施。
【儲存安全】
(1)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房溫度不超過35℃。
(2)應與醇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存放時,應距加熱器(包括暖氣片)和熱力管線300毫米以上。儲存區(qū)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動、撞擊和摩擦。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
【運輸安全】
(1)運輸車輛應有危險貨物運輸標志、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wèi)星定位裝置。未經公安機關批準,運輸車輛不得進入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限制通行的區(qū)域。
(2)運輸過程中應有遮蓋物,防止曝曬和雨淋、猛烈撞擊、包裝破損,不得倒置。嚴禁與醇類、酸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等同車混運。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禁止震動、撞擊和摩擦。
(3)擁有齊全的危險化學品運輸資質,必須配備押運人員,并隨時處于押運人員的監(jiān)管之下,不得超裝、超載,不得進入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禁止通行的區(qū)域;確需進入禁止通行區(qū)域的,應當事先向當?shù)毓膊块T報告,運輸時車速不宜過快,不得強行超車。
應急處置原則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對口)和胸外心臟按壓術。如出現(xiàn)中毒癥狀給予吸氧和吸入亞硝酸異戊酯,將亞硝酸異戊酯的安瓿放在手帕里或單衣內打碎放在面罩內使傷員吸入15秒,然后移去15秒,重復5~6次。口服4-DMAP(4-二甲基氨基苯酚)1片(180毫克)和PAPP(氨基苯丙酮)1片(90毫克)。
食入:如傷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如果出現(xiàn)中毒癥狀,處理同吸入。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中洗。如有不適感,就醫(yī)。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徹底;中洗。如果出現(xiàn)中毒癥狀,處理同吸入。
【滅火方法】
滅火劑:小火,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滅火。
大火時,用大量水撲救。從遠處或使用遙控水槍、水炮滅火。消防人員應佩戴空氣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容器移離火場。用大量水冷卻容器,直至火撲滅。
如果在火場中有儲罐、槽車或罐車,周圍至少隔離800米:同時初始疏散距離也至少為800米。
【泄漏應急處置】
隔離泄漏污染區(qū),限制出入。消除所有點火源(泄漏區(qū)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避免震動、撞擊和摩擦。小量泄漏:用惰性、濕潤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空間。
作為一項緊急預防措施,泄漏隔離距離至少為25米。如果為大量泄漏,下風向的初始疏散距離應至少為250米。12 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即偶氮二異庚腈)
風險提示易燃,急劇加熱或振動會發(fā)生激烈燃燒或爆炸。
理化特性白色晶體。不溶于水,溶于甲醇、甲苯和丙酮等有機溶劑。分子量248.42,有順式和反式兩種異構體,熔點分別為55.5-57~℃和74-76℃,相對密度(水=1)0.99,在甲苯中溫度為64~C和51℃時分解半衰期分別約為1小時和10小時,活化能122KJ/mol。
主要用途:用于本體聚合、懸浮聚合與溶液聚合。
危害信息
【燃燒和爆炸危險性】
易燃,遇明火、高熱、摩擦、振動、撞擊可能引起激烈燃燒或爆炸。
【活性反應】與醇類、酸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混合,有燃燒爆炸危險。
【健康危害】
皮膚接觸、吸人和吞咽有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具備應急處置知識。
生產過程密閉,加強通風。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tǒng)和設備,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赡芙佑|其粉塵時,建議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戴橡膠手套。工作業(yè)現(xiàn)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
遠離火種、熱源。應與禁配物分開存放,切忌混儲。
生產、儲存區(qū)域應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禁止震動、撞擊和摩擦。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采用濕法粉碎工藝時,應待物料全部浸濕后方可開機:當采用金屬球和金屬球磨簡方式進行粉碎時,宜用水或含水溶劑作為介質。粉碎混合加工過程中應設置自動導出靜電的裝置,出料時應將接料車和出料器用導線可靠連接并整體接地。
生產過程中易引起燃燒爆炸的機械化作業(yè)應設置自動報警、自動停機、自動泄爆、自動雨淋等安全自控裝置;自動化生產線的單機設備除有自動控制系統(tǒng)監(jiān)控外,在現(xiàn)場還應設置應急控制操作裝置。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品和廢品應隔離存放、及時處理;內包裝材料應統(tǒng)一回收存放在遠離熱源的場所。并及時銷毀。
【特殊要求】
(1)可能接觸其粉塵時,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防靜電工作服,戴橡膠手套。
(2)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醇類、酸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等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3)生產過程中需用熱媒加熱或加工工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溫升的作業(yè)點,均應設置溫度檢測儀器并采取溫控措施。
【儲存安全】
(1)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房溫度不超過10℃。
(2)應與醇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存放時,應距加熱器(包括暖氣片)和熱力管線300毫米以上。儲存區(qū)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動、撞擊和摩擦。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
【運輸安全】
(1)運輸車輛應有危險貨物運輸標志、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wèi)星定位裝置。未經公安機關批準,運輸車輛不得進入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限制通行的區(qū)域。
(2)低溫運輸。運輸過程中應有遮蓋物,防止曝曬和雨淋、猛烈撞擊、包裝破損,不得倒置。嚴禁與醇類、酸類、氧化劑、丙酮、醛類和烴類等同車混運。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禁止震動、撞擊和摩擦。
(3)擁有齊全的危險化學品運輸資質,必須配備押運人員,并隨時處于押運人員的監(jiān)管之下,不得超裝、超載,不得進入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禁止通行的區(qū)域;確需進入禁止通行區(qū)域的,應當事先向當?shù)毓膊块T報告,運輸時車速不宜過快,不得強行超車。
應急處置原則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脫離現(xiàn)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對口)和胸外心臟按壓術。如出現(xiàn)中毒癥狀給予吸氧和吸入亞硝酸異戊酯,將亞硝酸異戊酯的安瓿放在手帕里或單衣內打碎放在面罩內使傷員吸入15秒,然后移去15秒,重復5~6次??诜?-DMAP(4-二甲基氨基苯酚)1片(180毫克)和PAPP(氨基苯丙酮)1片(90毫克)。
食入:如傷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如果出現(xiàn)中毒癥狀,處理同吸入。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如有不適感,就醫(yī)。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徹底沖洗。如果出現(xiàn)中毒癥狀,處理同吸入。
【滅火方法】
滅火劑:小火,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滅火。
大火時,遠距離用大量水滅火。從遠處或使用遙控水槍、水炮滅火。消防人員應佩戴空氣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容器移離火場。用大量水冷卻容器,直至火撲滅。如果安全閥發(fā)出聲響或儲罐變色,立即撤離。
如果在火場中有儲罐、槽車或罐車,周圍至少隔離800米;同時初始疏散距離也至少為800米。
【泄漏應急處置】
隔離泄漏污染區(qū),限制出入。消除所有點火源(泄漏區(qū)附近禁止吸煙、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避免震動、撞擊和摩擦。小量泄漏:用惰性、濕潤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空間。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清除。
作為一項緊急預防措施,泄漏隔離距離至少為25米。如果為大量泄漏,下風向的初始疏散距離應至少為250米。(來源:2013年2月17日國家安監(jiān)總局網(wǎng)站)(編輯/吳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