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平
在國內,直升機用于海上人命救助時間并不長。1991年,美國工程船DB29在海上遇險,專業(yè)救助船舶率先出發(fā)執(zhí)行救助任務,隨后中信海洋直升機公司和香港特區(qū)政府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出動。最終由于直升機速度優(yōu)勢,在船舶到達救助現場時,直升機已經完成了救助任務。這起救援深深觸動了國內有關部門,于是使用直升機執(zhí)行海上人命救助開始列入國家規(guī)劃。
2001年,上海海上救助飛行隊成立,這是國內首支專業(yè)直升機海上人命救助飛行隊,后更名為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截止到目前,12年間,交通運輸部先后成立了4支救助飛行隊伍,采購了20架專業(yè)救助直升機,并在沿海建立起了交聯的空中救援網絡。
相較于傳統的船舶救助,直升機更加快速和靈活,飛行速度可以達到一般救助船舶的10倍,這大大增加了海上遇險人員獲救的幾率。直升機的運行成本又遠小于救助船舶的成本。很快,直升機在海上人命救助中的作用就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大力追捧。這類救助飛行力量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并逐漸參與到陸上災難救援和政府性任務中來。
海上直升機救援除了要求直升機配置專業(yè)的救助設備外,專業(yè)人員實施救助還要用到很多工具和裝備,我們將這些統稱為救生裝備。由于國外發(fā)達國家很早就開始用直升機執(zhí)行海上人命救助任務,因此我國的救助裝備大多源自國外。國際上最富盛名的海上救援隊伍包括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和英國皇家空軍?,F在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救生裝備大多都是他們最先設計使用的。
救生裝備種類繁多、設計各異。但由于海上人命救助主要的對象是船員、漁民、海上平臺作業(yè)的人員以及在島嶼上生活的民眾。救助的環(huán)境相對固定,救生裝備的種類和功用也有很多規(guī)律可循。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國內救助時常用的幾類救生裝備。
救生設備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救生裝備有很多種分類方法。通常,可按使用人員的不同分為個人裝備和公用裝備。個人裝備是指專業(yè)救助人員使用的個人防護裝備,專人專用。一般情況下,一套標準的個人防護裝備有飛行頭盔、飛行服、防浸服、救生衣、護膝、手套、個人任務箱、氣壓高度計時器、立體保暖服等。而公用設備是指實施救助中所用到的工具和設備。其種類繁多,大到水中救助用的折疊救生吊籃、船上或陸上用的折疊擔架、陸島擔架、救援帶、嬰兒吊運箱,小到各類掛鉤、刀具、繩類、潛水呼吸器、下水頭盔等。目前交通運輸部救助飛行隊選用的公用救生裝備就有60余種。
如果按照使用的地點不同,救生裝備還可以分為機上裝備、船上/陸上裝備、水上裝備。剛剛說到的救生吊籃、防浸服就是典型的水中裝備。防浸服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海水接觸身體,是連體式的,在袖口和領口處有橡膠封口,拉鏈處做了防水處理,是水中救人時救生員必須穿著的裝備。如果是在冬季或者北方海域,防浸服內還要穿保暖服,來幫助救生員在水中保持體溫。救生吊籃為帶有懸浮物的金屬藍,可直接漂在水中,并避免吊起后大量的海水被帶起。船上最典型的救生裝備就是救生套和擔架。救生套最快捷,一般適用于救助有自主活動能力的人員;擔架則相反,主要用于救助身體受到嚴重損傷或者神志不清的人員。機上裝備則通常為一些醫(yī)療防護用品,可以處理些簡單的傷患,延緩傷勢的發(fā)展。在國內,一般有包扎用的繃帶、處理骨折的夾板、急救用的手動呼吸器等。在國外,有很多執(zhí)行醫(yī)療救護的專業(yè)直升機上配置了非常專業(yè)的醫(yī)療救護設備,包括呼吸機、心臟起搏機等,有的甚至可以完成一臺小型的手術。但在國內,該項業(yè)務起步較晚,又受到救護人員資質和設備適航的限制,還無法推廣。
還有就是按照使用的時間不同,救生裝備可分為日間救生裝備和夜間救生裝備。常規(guī)的設備主要用于日間救助,專門用于日間的裝備有反光鏡、海水染色劑、求生信號飄帶等。這些都是落水人員的標識性裝備,便于搜救人員找到求救者。夜間使用的所有裝備就要求帶有燈光、反光或熒光標識。這些標識有助于機上人員在夜間環(huán)境中了解和發(fā)現救生員的施救情況和位置,更有利于配合救生員完成救助。部分救生設備上反光標識的設置還要有一定的指示意義。比如,夜間用的頭盔會貼有反光條,而反光條箭頭的指向通常表示人臉的朝向。
救生設備的日常養(yǎng)護
海上的救生裝備在日常養(yǎng)護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海水的腐蝕。無論是織物、橡膠還是各類金屬制品,在長時間海水的侵蝕下,都會很快喪失或降低原有的功用。這很可能直接導致救助的失敗,甚至會對直升機的飛行帶來危險。這樣,日常的清洗、維護和檢查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多數的救生裝備設計比較簡單,只要做到及時清洗就能維持良好的狀態(tài),即使出現問題,也大都易于發(fā)現,便于處置。在常用的救生裝備中,只有防浸服、救生衣和氧氣瓶是有特定的檢測程序的。在經過培訓和購置特定的檢測設備后,完全可以自行完成檢測。
救生設備的選擇
由于直升機的有效載重的限制,救生裝備通常并不放在直升機上。每次在接到任務前,專業(yè)救助人員會根據每次任務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救生裝備。在不同的救助環(huán)境和不同的救助任務下,救生裝備的選擇會有很大的不同。救生員的習慣和救助方式也會對救生裝備的選擇產生影響。例如,在水中救助時,美國式的救援方式和英國式的救援方式是不同的。美國式的救援方式,救生員將與機上鋼索斷開,直接跳入水中,游泳至遇險者。他們認為這樣將避免救生員因為海浪起伏引起的鋼索突然變化而拉傷背部,同時避免對直升機產生外力的影響。而在英國,救生員將始終與機上鋼索相連,機上人員將始終監(jiān)視救生員和操縱鋼索之間的配合。他們認為這樣有利于在發(fā)生危險時,機上人員第一時間對在水中的救生員實施救助。這兩種方式對救生員安全帶的選擇就有很大的不同。在接到報警時,接報人員首先會對救助基本情況進行了解。比如說,是傷、病、還是船舶遇險?是漁船還是輪船?多少人需要救助等等。這些信息將幫助救生員選擇攜帶的救生裝備。多年來,在大量的救助經驗積累下,前人總結了很多實用、簡單的救生裝備選擇方案,便于更加快速地完成準備,有效地實施救助。而現在的救助人也在根據所在區(qū)域救助任務的特點不斷總結和改進救助方法。
我國救生裝備的發(fā)展
救生裝備的發(fā)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不斷淘汰和改進的過程。這些改進很多來自血的教訓和長期的經驗積累。直到現在,國外很多救生裝備的設計者和生產者本身就是多年從事直升機救助的人員,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對現有的裝備進行改進,再投入到救助實踐中去。在國內,直升機用于各種環(huán)境和自然災難的人命財產救助的經驗尚少,于是向國際上有經驗的從業(yè)者學習成了大家的首選。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前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等單位的人員被請到國內來從事技術培訓工作。也有很多國內的從業(yè)人員被送出國去學習。這些救生裝備就這樣通過培訓的方式逐漸被國內認識和使用。隨著需求的增多,國內也開始有廠家生產救生裝備。這類廠家多為仿制為主,產品較進口產品價格降低很多,但產品的質量很相似,得到了國內很多用戶的選用。
國內救生裝備行業(yè)是隨著直升機的應用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崛起而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中的。國內通航市場隨著低空開放政策等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呈現了井噴式發(fā)展態(tài)勢。各類資本前仆后繼地投入到航空領域、尤其是通航領域。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1年底,國內約有135家通航單位,1145架通航飛機,其中直升機238架。經過汶川抗震救助和丹東洪水救援的考驗,直升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救援力量和一種有效的救援方式。近年來,多起洪水、臺風的救援都有大量的直升機參與其中。政府也在不斷地引導和鼓勵通航參與到人命救助和災難救援當中去。2012年,中國民航局和財政部聯合發(fā)布了《通用航空發(fā)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承擔國家應急救援任務的應急救援飛行作業(yè)予以一定補貼,這將進一步促進國內通用航空的發(fā)展,促使通用航空增強對國家社會的服務意識和支撐作用。
現在,多種社會力量和通航單位都積極地投入到直升機應急救援中,但這個行業(yè)運行還缺乏統一的規(guī)范和引導,與國際一流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美國,三級臺風卡特里娜襲擊并淹沒了新奧爾良地區(qū),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從各地調集20架直升機和大量的飛行員、救生人員投入營救工作。這些人員很可能互不相識,沒有經過任何磨合訓練,每天乘坐不同的直升機執(zhí)行任務。在11天的營救中,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人員共完成了33500次絞車循環(huán)卻沒有發(fā)生一起事故。
總體來說,中國的直升機事業(yè)還處于初級階段,直升機海上人命救援更是剛剛起步,還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技術的成熟和經驗的積累,公益性人命救助社會責任將被更多的航空單位認可和承擔。希望更多的航空單位能熟悉常用的救生技能和設備,并積極地投入到人命救助的公益性事業(yè)中來,讓更多的遇險人員得到更加及時和有效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