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曹陽(1990-),女,天津市人,大連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
摘要:海難救助中,將財產救助中的報酬救助模式簡單植入人命救助中,雖然可提高救助方的積極性,但同樣可能損害人道主義原則。對此,一方面,傳統(tǒng)的義務救助模式不可舍棄;另一方面,報酬救助模式在引入時必須適當改造,使其與義務救助模式形成錯落有致的互補,以提高海上人命救助的效率,維護海上共同體的共同利益。
關鍵詞:海難救助;救助標的;《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
—、海上人命救助的概念及法律地位
(一)海上人命救助內涵
海難救助也可稱為海上救助,是指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對遇險的船舶和其他財產進行的救助。[1]故海上人命救助即是將在海上遇險的人命作為救助標的而實施的救助行為。
海上人命救助通常可發(fā)生在不同情況下:一是救助人既救助了人命又救助了財產,且救助有效果;二是部分施救者實施了救助人命的行為,而其他的施救者實施了救助了財產的行為;三是施救者只救助了人命而沒有財產被救起。
(二)海上人命救助的法律地位
我國海商法第185條明確規(guī)定:“在救助作業(yè)中救助人命的救助方,對獲救人員不得請求酬金,但是有權從救助船舶或者其他防止或者減少環(huán)境污染損害的救助方獲得的救助款項中,獲得合理份額”。從該法條中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純人命救助在我國是無法取得酬金的,人命救助者只有在財產救助且有效果或環(huán)境救助起到作用時,才可以憑借其救助人命的成果獲得一定比例的救助報酬。
二、關于海上人命救助報酬請求權的三種學說
(一)否定說
支持該說的學者認為海上人命救助體現的是人命救助者的道德水準,認為(對財產的)救助報酬請求權依附于獲救的財物上,純人命救助并無財產可供支付酬金。該說已不適用于現在的社會,因為它致使救助人為了確定的得到救助報酬,通常只重視救助貨物、船舶等有型財產或者環(huán)境而忽略人命的救助,棄人命于不顧,使保障海上人命安全成為口號。世界各國已逐漸拋棄否定說。[2]
(二)相對肯定說
相對肯定說即為獨立的人命救助,它是包括我國在內大多數國家目前的立法觀點。該說的典型運用體現在《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第16條規(guī)定:“1、獲救人無須支付報酬,但本條規(guī)定不影響國內法就此作出的規(guī)定。2、在發(fā)生需要救助的事故時,參與救助作業(yè)的人命救助人有權從支付給救助船舶,其他財產或防止或減輕環(huán)境損害的救助人的報酬中獲得合理份額?!?/p>
此觀點仍然不允許純人命救助可以請求救助報酬。但為防止實踐中人們輕人命重財產的情形出現,法律規(guī)定了人命救助的絕對義務作為補救。例如,我國《海商法》第174條規(guī)定:“船長在不嚴重危及本船和船上人員安全的情況下,有義務盡力救助海上人命。”
(三)絕對肯定說
絕對肯定說,其承認人命是獨立的海難救助標的,賦予人命救助者獨立的救助報酬請求權。該說是對相對肯定說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延伸。
現如今,一些學者認為絕對肯定說可以避免相對肯定說中人命無所依傍的情況,可以更好的體現人命的價值,并且成為鼓勵人命救助的良好基石。至于我國是否應適用絕對肯定說,筆者將在下文進行進一步論述。
三、相對肯定說與絕對肯定說的優(yōu)劣分析
(一)相對肯定說弊端
分析我國《海商法》第174條和第185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救助報酬請求權是針對財產或者環(huán)境救助而不是針對人命救助而規(guī)定的。換句話來說,如果只是單純的人命救助,即使救助有效果,也沒有獨立的報酬請求權,只有在同一海難事故中既有財產獲救的同時也有人命得到了救助救助,人命救助的救助人才有權和財產救助的救助人一起分享救助報酬。
鑒于此,我們可以看出相對肯定說認為人命救助者能否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完全取決于海上財產或者環(huán)境的救助是否有效果,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缺陷,人命救助只能等到財產救助報酬或者環(huán)境救助的特別補償確定之后,才能夠從中分一杯羹。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得出兩點:
第一,義務救助的內在邏輯出現一定的偏差,救助當事人之間的互幫互助雖有出現的可能,但并不尋常。人類總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現實無法避免的情況。不考慮人性缺陷,一味依靠道德要求,無法運用于實踐。
第二,義務救助模式賴以產生的基礎有限:法律上的義務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命令,沒有物質利益的獎勵會使得一部分有能力救助的人不愿意救助,因為人命救助往往也需要一定成本,也需要相應的補償。雖然違反義務救助也會有相應的強制措施,但這方面證據因發(fā)生在海上故難以取證。
(二)絕對肯定說弊端[3]
筆者已在上文論述了義務救助模式的弊端,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完全廢棄義務救助模式,采用報酬救助模式,即適用絕對肯定說?結論并非如此。
雖然絕對肯定說一大特點就是可以激勵救助者救助人命的積極性,但其必然也會造成不容忽視的道德風險。
第一,報酬救助模式會產生人命的價值判斷。在人命救助上,窮人和富人同樣是作為被救助人,但其因收入及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得到不一樣的救助結果,這是社會的不平等。對待人命,救助人應一視同仁,不該挑三揀四。
第二,報酬救助模式使得雙方在救助過程中將會對無價的人命進行估價。救助方有權與被救助方對于財產救助中的救助報酬進行商議,協(xié)商不一致的,被救助方可以拒絕救助。但是人命救助如果也遵循如此討價還價的模式,生命價值往往遭受嚴重貶損。所以說,絕對肯定說面臨著倫理上的質疑,這一點不能回避。
綜上,相對肯定說與絕對肯定說在各自領域內都存在一定利弊。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我國應盡快廢棄相對肯定說而適用絕對肯定說。筆者認為,這樣的觀點并不可取,至少是在我國現在的立法狀況下。最好的出路,應是盡快找出一個折中方案,將兩者完美契合。
參考文獻:
[1]司玉琢,《海商法專論》(第2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頁。
[2]曲濤,《關于海難救助人權利與義務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大連..2003
[3]羅秀蘭,孫展望,《海上人命救助制度模式之反思》[J],政法學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