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偉
每到期末,許多教師和學生感到最頭痛的就是考前復習。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復習,不是盲目地背書,就是盲目地做題,甚至猜題、押寶等。有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了,剩余的工作就是讓學生自己消化、練習和鞏固。這樣,復習課變成了自習課,復習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師和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復習和考試的關系,認識不到考試的意義。在現(xiàn)行的教學體制下,考試是一種比較直接和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考試成了許多學校對教學效果評價的單一手段,致使教師和學生感到壓力過大。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只是教學效果的評價手段之一??荚嚳梢宰尳處熣页鼋虒W中的差距和不足,反饋教學效果,從而改進教學方法,也可以促使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找出比較好的學習方法。而考前復習則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鞏固、轉化和調整,使知識結構更加條理化。要想提高復習的效果,首先要讓學生走出對考試認識的誤區(qū),正確認識考試的意義。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考前復習呢?
一、系統(tǒng)復習法
系統(tǒng)復習法適合于復習前期。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由淺入深串聯(lián)知識,是一種總結性復習。筆者采用樹狀結構,按照每章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回憶本章學習過的內容,如定理、定律、公式和知識要點等,以及本章的重點、難點,可以采取提問、總結、歸納等方法,讓學生對本章內容有一個系統(tǒng)的把握。把本書內容壓縮成提綱、要點,即知識點,再把知識點逐一闡述,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我們又稱這種方法為厚—薄—厚復習法。
二、按部就班法
通過教師系統(tǒng)地帶領復習,學生把書本知識又學了一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每章的知識結構展開,結合知識點查漏補缺,由前到后地把每章重點內容重新鞏固一遍。這一次的復習重點應放在學生還沒有掌握或沒有弄明白的難點上。這次復習使學生重新溫習沒記住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而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起指導和解疑的作用。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重新分類,對個性問題分別解答,對共性問題進行統(tǒng)一分析、解疑。這一次可以使學生把全書內容全部排查一遍。由于全書知識鏈條的結構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這種復習方法一定要從前向后進行,因此稱之為按部就班法。
三、小組探討法
通過前兩遍的復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全書的內容和要點,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相互提問,自己設立一些問題,相互解答,相互糾正,以查找前期復習過程中沒有掌握的內容。如為了掌握編輯元件屬性的多種方法,教師可先讓學生互相提問,然后再上機操作驗證。小組探討法可以貫穿于整個復習過程中,借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
四、現(xiàn)身演示法
這種方法更適合于學理性較強而極易混淆的知識點和操作性較強的專業(yè)課。心理學認為,記憶實質上是感知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留下的痕跡,所以,靠多種感官感知比單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跡要多、要深。因此,在專業(yè)課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通過實驗和動手操作,利用實驗現(xiàn)象和操作結果來驗證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如對三極管的判定方法這一部分內容,總是有學生把NPN型和PNP型三極管的測量結果混淆,于是筆者進行現(xiàn)場演示并讓學生自已測量,用現(xiàn)象來加深學生的記憶效果。
五、個人總結法
通過前面的復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全書的知識,這時由老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內容按章節(jié)列出每章的提綱,進行總結。如本章有幾節(jié)內容,每節(jié)內容都有哪些知識點,這些內容自己是否都已掌握和理解。個人總結法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總結和概括能力。
六、模擬考試法
在復習過程的最后,由教師組織一到兩次模擬考試。教師根據全體學生的復習情況,結合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出一份學生易混淆、易出錯且融合重點、難點的試卷,通過測試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出錯情況,教師再對這些問題進行統(tǒng)一糾正。只要掌握了這些內容,復習目的也就達到了。
通過上述的復習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到復習比較輕松,激發(fā)學習興趣,使他們不再對考試有思想壓力。更重要的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動者,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復習情況適當?shù)卣{整復習方法和復習時間,排疑解難,安排好每節(jié)課的復習進度,弛張適度,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全書內容復習兩到三遍。 (責編 徐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