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周小燕,我國屈指可數(shù)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以“中國之鶯”美譽馳名海內(nèi)外。周小燕,1917年出生于上海,1939年赴法國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1946年后在歐洲演出。新中國成立后,任職上海音樂學院。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50多年來,周小燕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祖國培養(yǎng)了像鞠秀芳、羅魏、魏松、高曼華、劉捷、張建一、顧欣、萬山紅、廖昌永等一批又一批高質(zhì)量的專業(yè)聲樂人才。1980年、1984年,周小燕先后兩次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1989年,國家教委向她頒發(fā)了“聲樂藝術(shù)教學優(yōu)秀成果國家級特等獎”;1991年,成為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專家。
(接上期)
最珍貴的人生精神支柱
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迷茫中,有人幫你指引;在痛苦中,有人可以傾訴;在危難中,有人鼓勵你振作。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幸運。敬愛的周總理和鄧大姐對于我和我們一家來說,就是最珍貴的人生精神支柱。
我第一次和周總理近距離接觸,應該是在1949年第一屆全國文代會。在此以前,我曾經(jīng)見過他兩次。第一次是在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周恩來為了認識陳光甫,先通過董必武認識了周蒼柏,再通過周蒼柏接觸陳光甫。那天,周恩來秘密來到漢口周蒼柏的府上。每到家中有重要客人來,都把我們幾個小孩趕到自己的房間。因此,此人是誰,為何而來,與我父親說了什么,我是不得而知。第二次是在德佑的追悼會上,周恩來先行到達會場,在德佑的靈前默哀了三分鐘,爾后與周蒼柏夫婦簡單說了幾句,希望他們節(jié)哀,便匆匆走了。
在第一次文代會上,周恩來分別接見了文藝界人士。那天,我是和梅蘭芳先生一起去的。周恩來見到我,問我:“小燕,你也30歲了吧。你的三個妹妹寶佑、徵佑、彬佑,都長大了吧?”原來,1945年12月21日,周恩來、張治中前往重慶機場,迎接美國特使馬歇爾。我的三個妹妹寶佑、徵佑、彬佑,代表重慶人民,分別向周恩來、張治中、馬歇爾獻花。這么多年過去了,周總理還記得她們,并且還能記住她們的名字。周恩來又問道:“你弟弟德佑的墳上立碑了沒有?”我說還沒有。周恩來又說:“像他這樣一位青年,離開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參加我們的隊伍真不容易。他是烈士,應該為他樹立一塊墓碑嘛?!蔽衣犃诉@些,心里既激動又感動。會上,我看到好多代表拿著會議發(fā)的一本小簿子,請大家簽名。我也受到啟發(fā),拿著簿子請周總理簽名。周總理寫下這樣一段話:“為建設(shè)人民音樂而努力!”
這以后,我到北京出差、開會,總要和張瑞芳等人到周總理、鄧大姐那兒去。周總理、鄧大姐到上海來,有文藝界的活動,總理經(jīng)常問:“小燕呢?小燕在哪兒?”有一次,看到總理接待了好幾批外賓,都是不同國家的,有些人的名字還很長,念起來很拗口,可是,總理一見面就親切地叫出對方的名字,說著他們國家有關(guān)的一些文化、風俗等,談笑風生。我問總理:“總理你記憶怎么那么好???這個事那個事怎么都記得?”周總理笑著說:“我是干什么的呀?外交工作是我的專業(yè),就像你唱歌,每天都要練聲,我也要天天練、做功課呀?!苯又?,周總理還謙虛地說一句:“我的記憶和毛主席不好比,主席比我強多了?!痹瓉硎沁@樣,看來,做好每件事,都要下苦功的。我明白了,做好一個共產(chǎn)黨員,首先要像總理那樣,去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做。遇到有什么心里話或者不明白的,我一有機會就向總理請教。有一次,我問總理:“學習毛主席的《矛盾論》,毛主席說在很多矛盾前要抓主要矛盾。現(xiàn)在,給我這個官那個職,又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矛盾挺多的,到底哪個是我的主要矛盾呢?”總理回答說:“首先要當好共產(chǎn)黨員?!蔽沂?95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做一個像總理那樣的共產(chǎn)黨員,是我在參加了第一次文代會后,暗暗給自己下的決心。
文革中,我和大多數(shù)“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一樣,被批斗,被關(guān)進“牛棚”,被下放“五七干?!?,我也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也有很多牢騷。但是,有一點我是始終堅信的,那就是黨中央有周總理在,就不會讓你們這些造反派得逞的。烏云總會過去,文革總有結(jié)束的那一天。在1976年周總理病逝消息傳來時,我的精神一下子垮了。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追思會上,我發(fā)言時,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悲痛,突然胸口發(fā)悶,眼前一黑,昏倒了。在1979年10月30日這一天,我的日記是這樣寫的:粉碎“四人幫”后,黨在反復考慮,黨要領(lǐng)導中國人民干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五屆全國人大、四中全會都明確提出了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四化搞不好,黨無希望,民族無希望,人民無希望。為奮斗此目的,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就是團結(jié)起來向前看,否則不易做到。喊口號可以,一碰到具體問題,那就不一般了。無這條件,如何講現(xiàn)代化?不團結(jié),繁榮文藝也不可能。老賬累累,相當多,每個同志都可說出自己不愉快的歷史,說是辛酸也可以。說辛酸史要算舊賬很多。究竟怎樣對待歷史?宜粗不宜細。共產(chǎn)黨員首先是一個政治家,個人得失,個人委屈,不應使自己辛酸,不應讓委屈的東西變成負擔。我們的周總理受“四人幫”的氣,精神上受到的比任何肉體上的都重,而總理的姿態(tài)是怎樣的呢?
確實是這樣,在我心里,周總理有著無人可超越的地位。向總理學習,做像他那樣的人,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我就定下了這樣的決心。想想周總理,我就什么都想開了。個人的事再大,在國家面前就是小事??偸浅龄线^去,不可能前進。更何況,我們這個國家是在前進,是在進步。
見到鄧穎超大姐,是在弟弟德佑逝世的日子里。那時,母親精神處于崩潰之中,是鄧穎超的一席話,使她從悲痛中走出。爾后,又使她走出小家庭,走向社會大家庭,把母愛灑向所有需要愛的孩子,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保育和社會工作者。鄧大姐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對她充滿敬意。每次,我和張瑞芳等人去中南海西花廳,鄧大姐就像對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我們。我看到鄧大姐和總理的生活,非常簡樸,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簡單,從來不浪費,更不奢侈。我每次見到鄧大姐,心里總是油然升起一種親切感,心靈得到一次凈化。
我從來就是普通人
很多人對我說,不論是穿著、微笑、舉止和談吐,我是高雅的代名詞。其實,我,特別是生活中的我,隨便、尋常,甚至婆婆媽媽的,和大家是一樣的。
我自己剪頭發(fā),你想得到嗎?其實,剪頭發(fā)不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自己給自己剪,那就不太容易了。我的頭發(fā)基本上是自己剪的,除非要參加重要活動,我才去理發(fā)店做做頭發(fā)。在家里,老伴張駿祥,兒子張本的頭發(fā),也是我理的。只要有空,我就拿起剪刀,給別人剪發(fā)似乎成了我的一個愛好。記得七八歲時,我把隔壁一個小朋友的頭發(fā)剪了,害得那個小姑娘的媽媽從此不讓我去她家了。我和張駿祥結(jié)婚后,住在復興西路的一幢公寓房的二樓,沒有電梯,40多年了沒有動過。我平時在外面總是精神抖擻,回到家里,連爬一樓的力氣都沒有了。兒子心疼我,給我買了一套有電梯的新房,讓我上下樓方便些。搬進新房,總要處理掉一些舊家具,兒子拿出去一件,我就撿回來一件。我對兒子說:這些東西都是有紀念意義的,不能扔。再說。住在這個樣樣是新的家里,我不習慣,好像不是住在自己家里。兒子拿我沒辦法,只好讓人把舊家具修好了再搬回來。結(jié)果,有朋友來了就說:這房子倒是不錯,就是家具不配套啊。
曾經(jīng)有人問我的學生,你們老師年紀那么大,精神那么好,平時都吃什么呢?學生想了半天,說:“蠶豆吧。”我確實喜歡吃蠶豆。有一次,這位學生來上課,碰到我在吃蠶豆,一會我就把一碗蠶豆吃光了。其實,在吃的方面,我一點不講究,相反,很簡單。保姆做什么,我就吃什么,從來不挑。一般情況,我早上喝咖啡,吃塊面包;中午炒兩個蔬菜,其中一個葷菜,再加一碗米飯;晚上喝一小碗稀飯,加一塊面包或一個蔥油餅,菜就不做新的了,大多是中午剩下來的。我不太喜歡去飯店吃飯,偶爾,去吃一次西餐。
“文革”中,我的家被造反派抄了。他們想當然地以為,出身銀行家和實業(yè)家的家庭,又從法國回來,又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我,家里一定有很多金銀首飾。那天,他們是抄到了一只精致的小箱子,打開一看,果然是五顏六色的各種配飾??墒牵潞笠涣私?,沒有一樣是真金真銀和珠寶做的,都是仿的、假的。我穿衣服還算是得體的,但是要問我當下市場的名牌,我說不上來。或許是從小受到的影響,我不喜歡浪費,不喜歡奢侈,不喜歡擺闊。什么水啊、電啊,不是用不起,不是沒有錢。我也是響應國家號召,要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能源,要環(huán)保。這些都是不需要花大力氣,自己能做到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在有的方面,我還不如普通人做得好。我對錢、對數(shù)字都沒有什么概念,難免要出些笑話。2005年,我獲得了上海市教育功臣的稱號,上海市政府獎勵了20萬元,是一張支票,用阿拉伯數(shù)字寫的200000元。回到家,祝賀的電話就來了。我高興地回答人家:是呀、是呀,還獎勵了2萬元呢。對方說:周先生,我聽說好像是20萬,不是2萬元。我很吃驚地說:???20萬元,那么多呀?我看支票上寫的是2萬元呀。對方說:周先生,你再仔細數(shù)數(shù)上面的數(shù)字,是不是2后面有5個零?我數(shù)了數(shù),果然是。而且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會拿國家這么多錢。我雖然對錢沒概念,但是我不是個“摳”人。我教學生從來不收錢的,對一些經(jīng)濟困難的還要想方設(shè)法幫助他們。不少人對我說,你要教學生,干嘛還要在音樂學院教?你可以“下海”,自己辦一個學?;蛘吲嘤柊嘀?,以你的名聲,肯定會有很多學生來,甚至海外也會有學生來,能賺很多的錢。我聽了會付之一笑:我對錢沒有概念,我也不看重錢。我如果下海,不是我征服海,肯定是海把我掀翻了。
早在1945年的時候,我在法國時,著名女畫家潘玉良為我畫了張肖像畫,我沒有留下來,以后還忘了這件事。直到50年后,有一位英國朋友到安徽講學,在《潘玉良遺作展》上,看到了一幅肖像畫,用英文寫著“周小燕”三個字,心想是不是說的我呀?于是,用相機拍下來寄給我。我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是潘玉良畫的。在我當年到法國后,在中國大使館舉辦的一次宴會上認識了潘玉良,并成為了很好的朋友。1945年的一天,潘玉良想給我畫幅肖像畫。他畫好后給我看,畫得很好,只是感覺不是很像我。因此,我就沒有提出留下來。2000年的時候,《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行,潘玉良畫的這幅肖像畫也在其中。有人問我,為什么不把這幅畫留下來,并還說我傻,如果留到今日,是價值連城的事。我跟他們說:這種畫,放在我家里,能欣賞的人就很少,放在國家博物館里,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不是更值嘛。
生活中的我,喜歡自然,凡事也順其自然。我覺得,做任何事,首先要想到的是以怎樣的方式來做好,這是我能做到的。至于結(jié)果如何,好不好,如何評價,那是別人的事情,一切順其自然。我所做的一切,不是要去做什么偉大的事情,我也沒有什么偉大的思想。從小,父親叫我這樣做人,這樣做事。回來后,認可黨,認可新中國,黨叫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其實,所有的一切,基本的東西就是人性,做一個善良的、對別人有用的人。
生活的磨礪,使我明白了許多。對一些事情,我也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說是觀點。比如,怎么判斷一個人?我不看他對我怎么樣,我看他對別人怎么樣,尤其是對一些弱小的、不得志的人怎么樣?如果他對那些人好,那么他對我的好是真好,不是討好。反之,他對我的好也是假好,是有所圖的,是功力的。所以,別人困難時,要去幫他一把,而不是在走紅時,去抬他一把,更不要做過河拆橋、背信棄義的事情。
在快樂生活的心態(tài)中去享受
一個人的年齡增長,是自然法則,無法抗拒。但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可以永遠年輕,這是自己可以掌握、做到的。我之所以覺得自己不老,與心態(tài)有關(guān)系。我跟年輕人在一起的時候很快活,我不把自己當老人,他們也不覺得我是老人,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笑呀、唱呀,一起玩,一起討論問題。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很老,當然,有時候也想,將來老了不能自理了怎么辦?但是,我不悲觀,我盡量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走路不讓別人扶,堅決不把自己培養(yǎng)老。
在教學上,我認為教的和學的,沒有高低之分,教的要快樂,學的也要快樂。師生之間,首先應該像家里人一樣,像朋友一樣。學生要尊師,但尊師不是畏師,不是懼師。畏師、懼師,就會產(chǎn)生害怕的心理,害怕就會緊張。如果上課時緊張,肌肉都繃緊了,課一定上不好。唱歌是個快快活活的事,只有開開心心的,才會唱出味道,學出名堂。
我90多歲了,還在為學生上課,還在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別人問我:累不累呀?我說:累,但是高興。學生們求知欲都很強,非常要求上進,這樣,我就不能吝嗇,也帶不走。大家認為我的經(jīng)驗還有用,那我為什么不舍的付出呢?能夠留點足跡在世上,還是很有意義的。別人勸我:不要太忘我了。我說:我沒有感覺自己是忘我地勞動,我是愉快地勞動,我喜歡這樣的勞動。我掌握的東西,對大家有用處,是件愉快的事。何況我都這么大年紀了,能給的也不多了。
生活一定要快樂,快樂了才會感覺生活是有滋味的。什么事情都擺在心里,融化不了,愁眉苦臉的,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和快樂過不去,是自討苦吃。一個人要盡量地保持生活的愉快?;钜话贇q也就一百年,生命是不長的?,F(xiàn)在,大家都在想年輕一點,如果老是愁眉苦臉的,不愉快,人老的也快嘛。
我健康的簡單法則
我,90多歲了。在公共場合,還是讓人感覺神采飛揚的。很多人都在說:這個老太太,怎么這么精神,腦子這樣好?她培養(yǎng)出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真不容易,她有什么秘訣嗎?讓我說,應該是沒有。如果非要說點什么,那就是人人皆知的東西:身心要健康。但是要做到,且堅持不懈,那就難了。
其實,我這一輩子,一直就是在追求健康、迷戀健康。小的時候,父親給我和弟妹們創(chuàng)造了運動和鍛煉身體的條件。我練過單杠,學過武術(shù),騎過馬,游過泳,劃過艇。這一切,為我打下了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底子,也使我一輩子都喜歡各種體育運動。你相信嗎?現(xiàn)在我還會像年輕人一樣,半夜爬起來看足球,一直到天亮。
從事聲樂演唱和教學,都需要較強的體力支持。正規(guī)的課,學校配有專門的鋼琴教師伴奏,我只需在一旁指導。但是,即使這樣,我也是全身運動:腳不停地打著節(jié)拍,手在忽上忽下地打著手勢,頭隨著節(jié)拍晃動著,嘴在無聲地伴奏,豎著耳朵仔細辨別著學生唱出來的每一個音,眼睛也在和學生交流著,全身似乎沒有一個部位是不動的。若是給學生開小灶,或是義務為其他學生上課,那我還得自己彈琴,自己教。一會站起一會坐下,一會前傾一會后仰,這個運動量就更大了。我這個全身運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幾天是休息的。而且對我而言,還是年年不停,從青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一生都在運動中。
除了上課,我還有一項運動,那就是騎自行車。我騎起來比男同志還要猛,常常是飛也似的騎車走了,飛也似的又騎車回來了。老伴張駿祥常為此擔心,出門前總要關(guān)照幾句。張駿祥是官,有車,我也從不沾光,騎自行車飛來飛去,又帶勁又自由,想到哪就到哪,符合我的性格。直到1989年,我股骨摔斷后,老伴和兒子在我沒有從南京回來之前,就把自行車賣了,不讓我再騎了,我也只能和自行車告別了,那一年,我72歲。
在生活中,我除了不會干家務活,其他的我都努力去做,什么事盡量自己來。家里來客人了,保姆沏好茶后,去干別的活了。茶水喝少了,我去續(xù)茶,不講究什么。家里電話響了,我也盡量去接。越運動越覺得舒服,叫我休息反倒要生病了,渾身都疼。我到哪發(fā)言,都不用發(fā)言稿。有一些重大會議需要準備稿件的,也是我自己來。但是,即使準備了發(fā)言稿,我也要在事前把內(nèi)容背下來,記在心里再去發(fā)言。
幾年前,我還自己打的去看學生們的演出,到有關(guān)單位講學。后來,為了保證我的安全,系里硬性規(guī)定,我到哪都要事先匯報,不讓我“亂走亂動”。一個人上了歲數(shù),尤其是到了老年后,一定要堅持什么事都自己來,經(jīng)常動腦、動嘴、動手、動腳,這非常重要。決不能養(yǎng)老,把自己培養(yǎng)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