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摘 要:《拾遺記·秦始皇記》中一條有關(guān)趙高登仙的文獻(xiàn)記錄迥然不同于正史中趙高的亂臣賊子形象,反而是一個令人同情敬慕的有道之人??妓髦T多史料,我們認(rèn)為《拾遺記》中對于趙高的記錄態(tài)度未必失實。以此為例,給予我們的反思是:《拾遺記》雖是漢魏六朝時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說,但其中有些記載也同樣具有文獻(xiàn)價值,對正史或有補(bǔ)遺。
關(guān)鍵詞:《拾遺記》;趙高;文獻(xiàn)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6-0160-04
古籍文獻(xiàn)本即包藏許多不實之事,虛妄之言,給人以童子成謠、郢書燕說之感,“諸子短書,百家雜說,皆以立意為宗,不以敘事為主,意主于達(dá),故譬喻以致其思;事為之賓,故附會以圓其說;本出荒唐,難與莊論?!雹俑螞r那些以搜奇獵怪為長的小說雜傳、筆記野史,就更會給人一種虛造穿鑿、荒誕譎誑的印象,所以歷代學(xué)者對此類文獻(xiàn)材料大都采取了不信、不引的態(tài)度,“爰逮齊、梁,人矜博洽,詐偽之作,其流實繁?;蚣偻泄艜蛱撛煨率?,但可用作談資,不當(dāng)認(rèn)為信史。”②作為六朝雜傳類著作,《拾遺記》材料的可信度也受到歷代學(xué)人的置疑和否定,劉知己《史通·雜述篇》中評價說“逸事者,皆前史所遺,后世所記。求諸異說,為益實多。及妄者為之,則茍載傳聞而無銓擇,由是真?zhèn)尾粍e,是非相亂。如郭子橫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遺》,全構(gòu)虛辭,用驚愚俗,此其為弊之甚者也?!庇嗉五a《古書通例》中也否認(rèn)了《拾遺記》材料的可信力,“蓋此二書(《洞冥記》《拾遺記》),凡所紀(jì)述,并杜撰無稽,憑虛臆造?!蹦敲矗妒斑z記》是否沒有任何文獻(xiàn)參考價值了呢?筆者以為非也,《拾遺記》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文獻(xiàn)價值,只是使用的角度不同而已。今從《拾遺記》中對趙高的記錄態(tài)度作一分析說明。
趙高者,何許人也?可能有些人不是太了解,但提及“指鹿為馬”這一成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位秦胡亥時的權(quán)臣,一向都以亂臣賊子聲聞天下,“趙高之竊權(quán)覆國,備載《李斯傳》中,天下后世固無不知其奸惡矣?!雹邸凹閻喝绺撸瑸橹?,不亦難乎?”④
然而,《拾遺記·秦始皇記》中,卻有一段有關(guān)趙高的文獻(xiàn)記錄,其中對趙高的品判態(tài)度迥異于以往的傳統(tǒng)看法:
秦王子嬰立,凡百日,郎中趙高謀殺之。子嬰寢于望夷之宮,夜夢有人身長十丈,須鬢絕青,納玉舄而乘丹車,駕朱馬而至宮門。云欲見秦王子嬰,閽者許進(jìn)焉。子嬰乃與言。謂子嬰曰:“余是天使也,從沙丘來。天下將亂,當(dāng)有同姓者欲相誅暴。”翌日乃起,子嬰則疑趙高,囚高于咸陽獄,懸于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鑊湯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嬰問獄吏曰:“高其神乎?”獄吏曰:“初囚高之時,見高懷有一青丸,大如雀卵?!睍r方士說云:“趙高先世受韓終丹法,冬月坐于堅冰,夏日臥于爐上,不覺寒熱?!奔案咚?,子嬰棄高尸于九達(dá)之路,泣送者千家?;蛞娨磺嗳笍母呤谐?,直入云。九轉(zhuǎn)之驗,信于是乎。子嬰所夢,即始皇之靈;所著玉舄,則安期先生所遺也。鬼魅之理,萬世一時。
這段文字內(nèi)容讓我們對趙高的亂國行為不得不重新進(jìn)行思考,細(xì)加揣摩。王嘉筆下的趙高,顯然是一個為人所同情,乃至敬慕的角色,遭秦王子嬰殺戮致死,死后竟然出現(xiàn)“泣送者千家”的不尋?,F(xiàn)象,這與趙高“亂臣賊子”的傳統(tǒng)定位是迥然有別的。
當(dāng)然,對于王氏所記,也有眾多學(xué)人以為是虛妄之說,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即說:“嘉書蓋仿郭憲《洞冥記》而作,其言荒誕,證以史傳皆不合。如‘皇娥讌歌之事,‘趙高登仙之說,或上誣古圣,或下獎賊臣,尤為乖迕?!雹菽敲础妒斑z記》中王嘉的敘事態(tài)度是否全是憑空虛構(gòu)?趙高真的沒有冤屈嗎?我們認(rèn)為值得商榷,其中趙高亂秦的動機(jī)尤其值得研究。下面就我們就這一問題試作探討。
先讓我們看一下趙高的身世。據(jù)《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趙高乃趙王宗親,“趙高者,諸趙疏遠(yuǎn)屬也?!币蛟撊藟呀∮辛?,精通刑獄之法,故而為秦王賞識,“舉以為中車府令”。⑥至于趙高入秦的真實動機(jī),司馬遷沒有涉及,但古本《史記索隱》中卻有明確交代,“高本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仇,乃自宮以進(jìn),卒至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謂高以勾踐事吳之心,為張良報仇之舉云。”⑦通過《史記索隱》的記載,我們大體可以捋出趙高的早期身世來源:原是趙國宗室遠(yuǎn)親,因痛恨秦滅趙而入秦宮,以圖復(fù)仇。
再看趙高入秦宮的時間。公元前209年,沙丘之變時,趙高與李斯有一段對話,趙高自述說:“高固內(nèi)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jìn)入秦宮,管事二十馀年”,可以判斷,趙高入宮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29年左右,而此時恰是秦將王翦興兵攻趙,俘獲趙王的時間,“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nèi),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雹嘁源藖砜?,趙高入秦宮的時間與古本《史記索隱》所說基本吻合。
據(jù)文獻(xiàn)記錄,趙高曾救助過刺客張良。當(dāng)年張良為報滅韓之仇,于博浪沙刺殺贏政未果,“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雹帷豆乓菔贰酚涊d說,當(dāng)時敢冒性命之危藏匿張良之人,即是趙高,“趙高為趙公子,抱忠義之性,自宮為趙報仇,張良大索時,即避高家。”⑩呂星垣《白云草堂詩鈔》中也有同樣記載,卷下《下邳謁留侯廟》詩二首有序略謂“孫淵如示《史記索隱箋言》,知留侯博浪之逃,趙高匿之也?!?1 試想,張良乃皇帝恨之入骨的刺客,趙高則是皇帝重用的內(nèi)臣,倘若沒有特殊原因,后者藏匿前者,又如何解釋呢?
如果說,上述文獻(xiàn)記載不足以證明趙高亡秦真實動機(jī)的話,那么,再來看一下趙高在秦國具體的所作所為,看看這些行為是否符合趙高身為朝廷重臣的身份。
一、勸服胡亥篡奪皇位。胡亥本是嬴政少子,最沒有資格登基,且其本人開始時也無心篡權(quán),后來的一切行為皆是受趙高蠱惑,且看《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的事件過程: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睍逊?,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辒辌車中可諸奏事。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quán),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原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于人,制人與見制于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強(qiáng)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备咴唬骸俺悸劀?、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wèi)君殺其父,而衛(wèi)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jǐn),盛德不辭讓,鄉(xiāng)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原子遂之!”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fā),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后時!”
上文中交代,可以看出,胡亥本無篡位野心,也知道“違背父命”、“廢兄立弟”的行為不符合倫理制度,“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钡谮w高的勸誘下,也只能“然高之言”。
從資質(zhì)方面講,胡亥也非帝位的理想繼承者。對于胡亥的素質(zhì),《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段評語,“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這段評語對胡亥評價極高,但此論是出自趙高之口,不可信?!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中司馬遷評說:胡亥“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極愚”,當(dāng)是公允之言。胡亥上臺后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太史公所言不虛。秦始皇共有“二十馀子”,其中長子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是較為理想的皇位承襲者,也是贏政法定的繼承人,但在趙高的謀劃下,扶蘇被迫自殺。在趙高的蠱惑慫恿下,胡亥即位之初又采取了一系列“遠(yuǎn)骨肉”措施,致使“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于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shù)?!逼渲性S多人并非獲罪就刑,而是無故被殺,比如,“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nèi)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dāng)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jié)也;受命應(yīng)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原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比绻f,趙高逼殺扶蘇是政治博弈,處于無奈,那么趙高大量殺戮皇室無罪子弟,又當(dāng)如何解釋呢?這讓人不得不懷疑趙高的真實身份。
二、誅滅能臣弱化秦國政治實力
在篡位成功之后,趙高唆使二世制定更加嚴(yán)酷的法令,迫害、誅殺了一大批的能臣,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和蒙毅。蒙恬祖父蒙驁、父親蒙武皆為秦國名將,為秦統(tǒng)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甚得始皇“尊寵”“信任”。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并在吞并齊國的過程中建立功勛,“拜為內(nèi)史”。秦并六國后,蒙恬又“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威振匈奴”。其弟蒙毅也深得始皇器重,“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在趙高的謀劃下,作為秦國輔弼之臣的蒙氏兄弟被相繼囚殺。
死于趙高之手的另一位能臣則是丞相李斯。李斯對于秦之功勞,在他上二世書中有所總結(jié):
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陜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shù)十萬。臣盡薄材,謹(jǐn)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飾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qiáng)。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李斯輔佐贏政父子三十余年,可以說,在秦統(tǒng)一六國、制定國策方面,李斯都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就是這樣一位治國能臣,最后也被趙高處以腰斬極刑、夷滅三族的下場。除蒙氏兄弟、李斯父子之外,被趙高“所殺及報私怨眾多”,其結(jié)果是“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睂χ螄艹嫉拇笏翚⒙?,勢必減弱二世統(tǒng)御國家的勢力,也給自己以及秦朝政權(quán)提前挖好葬身的墳?zāi)?。難怪太史公對胡亥的胡作非為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钡诰沓了迹覀儽仨毘姓J(rèn),這一悲劇的真正制造者應(yīng)是趙高。接下來我們要問,他的目的何在?僅僅是權(quán)利相爭嗎?
三、重賦酷法加劇社會矛盾
歷史的興替證明,若要顛覆一個王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無益于盤剝百姓,壓榨黎民,激起民憤,失去民心。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身為秦朝的法律專家,高怎能不知民心、民憤的重要性呢?但他在施政過程中,不僅沒有設(shè)法消除民怨,反而變本加厲,激化矛盾。趙高幫助胡亥篡位成功之后,又在秦始皇橫征暴斂基礎(chǔ)上增加賦稅,嚴(yán)酷刑罰,“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人跡所至,舟楫所通,莫不為郡縣。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fā)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dāng)?shù)。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12 《李斯列傳》也有類似記載:“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馳道,賦斂愈重,戍徭無已?!薄办妒切卸截?zé)益嚴(yán),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敝刭x酷法的壓迫,勢必引起百姓的不滿,造成天下動蕩,局勢不穩(wěn)。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等都曾有過勸戒,13 但“二世不許”,并因此“下去疾、斯、劫吏,案責(zé)他罪。”時局發(fā)展的后果自然是官逼民反,“盜賊益多”,“楚戍卒陳勝、吳廣等乃作亂,起於山東,杰俊相立,自置為侯王,叛秦?!?/p>
對于趙高的品行資質(zhì),二世評說:“夫高,故宦人也,然不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脩善,自使至此,以忠得進(jìn),以信守位……趙君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边@樣一個忠信睿智之人,如果沒有特殊原因豈能如此禍害秦國呢?難怪黃仲則《讀史偶書》中對趙高的亡秦之功給以高度評價,“趙高斬汝祀,于趙為忠臣,竄匿在左右,而汝引與親。智計所蓄積,誆可道里論!”
四、逼叛章邯加速秦朝滅亡
公元前208年,十萬義軍逼近新豐,“二世大驚”。危機(jī)時刻,少府章邯率軍“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jì)”,消除了朝廷眼前的危機(jī)。接著又與趙王歇、楚將項羽對峙于巨鹿。應(yīng)該說,在抵抗義軍方面,章邯有功于秦朝。但就是這樣一位功臣,最后也被趙高逼反。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zhàn)。秦軍數(shù)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于中,下無可為者。今戰(zhàn)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zhàn)不能勝,不免于死。原將軍孰計之?!标愨乓噙z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shù)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shù),而諸侯并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zé),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qū)④娋油饩?,多?nèi)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nèi)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zhì),妻子為僇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避娎艚栽唬骸吧啤!表椨鹉伺c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14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章邯之降項羽很大原因與趙高有關(guān):一是趙高的直接逼迫;二是趙高以往對待功臣的一貫作法,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信任??傊爻詈蟮牡昧ΡU弦矚в谮w高之手,從而促進(jìn)了秦朝的加速滅亡,正如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所終結(jié),“章邯之降,由趙高用事?!?5
五、逼殺二世徹底毀滅秦朝政權(quán)
胡亥是趙高的學(xué)生,他的上臺也是趙高一手操作的。當(dāng)秦朝國勢日益走向衰微,義軍四起,“諸侯咸率其眾西鄉(xiāng)”之時,趙高又與其弟趙成謀劃逼殺二世,最后由其婿閻樂帶兵闖入望夷宮,強(qiáng)逼胡亥自殺身亡。
在逼殺胡亥,另立子嬰的過程中,降帝為王的舉動尤其值得懷疑。如果說趙高以上的所作所為,尚且可以用篡權(quán)奪位來解釋的話,那么降帝為王的舉動就難免令人質(zhì)疑:既是篡位,為何提前將“位”廢除,這豈不是自斷“前程”嗎?從另一角度說,趙高逼殺胡亥,降帝為王之后,就已經(jīng)宣告秦朝的結(jié)束。換言之,秦朝是“斷”送在趙高的手里,是趙高親手埋葬了大秦王朝。清人獨具慧眼,對趙高的這一動機(jī)、功績給以極高的評價,屈翁山、黃仲則、呂星垣等紛紛詠詩誦贊:
呂星垣《下邳謁留侯廟》二首,“趙高趙國諸王孫,求為秦賊支體殘?!w高名在《列仙傳》,何得仙家濫其選?《索隱箋言》頗辨冤,鹿馬計勝長平戰(zhàn)”;“日中白虹匿無跡,王孫本是邯鄲客。頗死牧廢無英雄,山河西吞惜無策。顛覆咸陽志已酬,組系子嬰維爾力?!?6
屈翁山《博浪行》云:“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趙高生長趙王家,淚灑長平作血死;報趙盡傾秦郡縣,報韓只得博浪沙?!?/p>
歐陽軒《月到山房詩》詠趙高詩二首:“當(dāng)年舉世欲誅秦,那計為名與殺身!先去扶蘇后胡亥,趙高功冠漢諸臣”;“大賈滅贏憑女子,奇謀興漢詎蕭曹?留侯椎鐵荊卿匕,不及秦宮一趙高!”17
“指鹿為馬”事件明確揭示了趙高陰謀篡位的野心,因此,后人對于趙高的倒行逆施行為,一概視作篡奪皇位的前期準(zhǔn)備。但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認(rèn)為未必盡然,因為有些行為無法用篡位野心來解釋。
第一,消極對待農(nóng)民起義。如果趙高單純?yōu)榱舜畚唬5脑?,他?yīng)該積極配合秦氏政權(quán),撲滅各地的起義烽火。否則,天下盡亡,還談什么篡位?但讓人不解的是,趙高在對待農(nóng)民起義方面,異常消極,不僅瞞報實情,“數(shù)言‘關(guān)東盜毋能為也”,而且當(dāng)他人為“群盜并起”而進(jìn)諫時,又對進(jìn)諫之人予以壓制打擊,“下去疾、斯、劫吏,案責(zé)他罪?!备鼮樯跽?,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關(guān)鍵時刻,又把得力干將章邯等人逼反,徹底葬送秦氏政權(quán)。
第二,降皇帝為王。如果趙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篡奪帝位,那么他至少應(yīng)該保留帝號,為未來稱帝作好準(zhǔn)備。但趙高卻以“六國復(fù)自立,秦地益小”為名,取消“帝”號,降格為王。
通過歷史材料的分析,將趙高簡單地定義為“亂臣賊子”,似乎不妥;如果把他歸于純粹“為趙報仇”的忠義之士,也難免牽強(qiáng)。我們認(rèn)為,趙高的歷史定位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心態(tài)的變化而自行演變的。換言之,開始時趙國初亡,迫于當(dāng)時秦國的強(qiáng)大,出于復(fù)仇的目的,趙高“自宮以進(jìn)”,試圖從內(nèi)部顛覆秦國。從趙高在秦國的活動來看,基本可以證明這一點。對于趙高在秦國的倒行逆施,也曾經(jīng)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如李斯上二世書中就說:“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齊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韓玘為韓安相也。”18 只是因為胡亥的偏信和愚蠢,使得趙高的謀劃屢屢奏效。后來隨著自己勢力的日益強(qiáng)大,趙高的政治野心也與復(fù)仇之念一同滋長,遂有篡權(quán)自立的私欲,“指鹿為馬”、“引璽而佩”、19 “與楚密約”20 即是私欲篡權(quán)的有力證明。
以上論述說明,趙高的身份不能簡單地用“亂臣賊子”一言以蔽之。雖說時間會抹去覆蓋的塵灰,但必須承認(rèn),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確實存在未解之謎,有些事情恐怕只有當(dāng)事人才能真正知曉事實的真相,尤其是趙高這等深埋內(nèi)心的隱秘世界,外人只能大概猜測,據(jù)史推斷。此處,筆者無意于為趙高作翻案文章,只是有感于《拾遺記》中對趙高評述態(tài)度的與眾不同,遂發(fā)此言。同時,也對前人評價雜傳筆記的態(tài)度深有感觸。像《拾遺記》這類雜史材料,并非完全無用,即使其中敘述有異于正史文獻(xiàn),也未必鄙棄前者,而信從后者,正如司馬光《答范夢得》一文中所言,“實錄正史未必皆可據(jù),野史小說未必皆無憑”。
注 釋:
①②余嘉錫.古書通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16,226.
③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一“趙高志在報仇”條,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④⑦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第2冊)[M].北京: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5.85,84.
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2子部小說家類三[M].北京:中華書局,1997.1875.
⑥史記·蒙恬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33.
⑧史記·秦始皇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59.233.
⑨史記·留侯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59.2034.
⑩歐陽軒.月到山房詩.引古逸史言,見譚獻(xiàn)復(fù)堂日記卷四,半廠叢書初編本。呂星垣.白云草堂詩鈔.引孫淵如言,亦云趙高曾藏匿張良,“孫淵如示史記索隱箋言,知留侯博浪之逃,趙高匿之也.”
11 錢鐘書.管錐篇[M].北京:中華書局,1979.269.
12 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8.1062.
13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jìn)諫曰:‘關(guān)東群盜并起,秦發(fā)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zhuǎn)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zhuǎn)?!敝腥A書局,1959.271.
14 史記·項羽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59.308-310.
15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59.277.
16 錢鐘書.管錐篇[M].北京:中華書局,1979.269.
17 譚獻(xiàn)《復(fù)堂日記》卷四,半廠叢書初編本.
18 史記·李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559.
19 《李斯列傳》“(趙高)引璽而配之,左右百宮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敝腥A書局,1959.2563.
20 《秦始皇本紀(jì)》中說:“沛公將數(shù)萬人已屠武關(guān),使人私于高?!薄稘h高祖本紀(jì)》中說:“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guān)中。”中華書局,1959.361.
參考文獻(xiàn):
〔1〕王嘉著.齊治平點校.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