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
慶陽市位于甘肅東部,陜、甘、寧三省區(qū)交會處,轄西峰區(qū)和寧縣、正寧、慶城、鎮(zhèn)原、環(huán)縣、合水、華池七縣。慶陽市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是倍受矚目的“環(huán)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xiāng),也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標本的出土地,人文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慶陽市各地博物館現(xiàn)收藏歷代文物數(shù)萬件,其中不乏精品,現(xiàn)選部分國家一、二級文物予以賞析。
1. 三孔玉刀 新石器時代
1981年慶城縣征集。玉刀是由石刀發(fā)展演變而來,隨著時代發(fā)展,其用途也逐漸變?yōu)槎Y儀、儀仗的象征和標志。這件玉刀長40~42厘米,寬9.7~7.2厘米,厚0.6厘米,重685克,通體扁平,肩窄刃寬,首寬柄尾窄,兩側對稱,雙面平滑,近肩處有等距且排列成一線的三個圓孔,玉質灰白相間,局部有白色沁。磨制規(guī)范,拋光精細,無使用痕跡,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禮制用器?,F(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2.人面紋彩陶葫蘆瓶 新石器時代
1976年正寧縣宮家川東坪臺出土。出土地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葫蘆瓶通高27厘米,口部為葫蘆形,細頸,下腹外鼓,底部較小,腹上兩側有對稱雙耳,瓶的雙耳正好是人面的雙耳,位置和諧。瓶的正面,頸至腹底依器形用黑彩勾畫成一人面圖案。葫蘆瓶口恰如人戴的帽子,長鼻,眼圓睜,張口,圓腮外鼓,面帶微笑。像這種以人面紋為圖案的遠古彩陶并不多見,全國僅在陜西臨潼姜寨和甘肅正寧出土,現(xiàn)藏正寧縣博物館。
3.“乍冊吾”銘玉戈 商代
1976年慶陽市西峰區(qū)董志鄉(xiāng)野林村出土。玉戈長38.6厘米,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斑。器扁平,援呈三角形,微下曲,前鋒尖銳。戈是商周流行的用于鉤殺的兵器,以玉為戈始于二里頭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兩代,在當時主要是一種儀仗器。玉戈柄的前方中部豎行陰刻“乍冊吾”三字,與同期甲骨文書體相似?!罢浴笔巧檀乒苤骱唭缘墓倜?,“吾”是任此官職者的名字。此玉戈形制、大小、風格與河南南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戈相似,應出自同一時期?,F(xiàn)藏慶陽市博物館。
4. 師伯銅 西周
1981年寧縣湘樂宇村出土。銅盨高16厘米,連耳橫寬33.7厘米,縱15.4厘米,圓角長方形,腹鼓而淺,雙獸耳,蓋頂飾夔紋,以云雷紋為底。腹內底有銘文“師伯作仲姞尊”,“師伯”為周王朝守衛(wèi)某地的軍事長官,“仲”是排行,“姞”古代關隴地區(qū)大姓。銘表明師伯為仲姞作器。盨是古代盛飯的食具,一般有蓋和兩耳,圈足或者四足,器蓋與器身形態(tài)相近,但稍小。器蓋上有四個小足,取下蓋翻置即成另一器皿。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此盨出土地寧縣在西周時為義渠戎國(都城治在今寧縣焦村鄉(xiāng)西溝村)的戰(zhàn)略要地。原藏寧縣博物館,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
5. 秦詔版 秦代
1976年鎮(zhèn)原縣城關鎮(zhèn)富坪村出土。詔版為青銅鑄造,長10.8厘米,寬6.8厘米,重150克,厚0.3厘米。詔版上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 天下諸侯黔首大安 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 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共40字。這件詔版是以皇帝的最高權威發(fā)布,堪稱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的“紅頭文件”。當時他命令把頒布度量衡命令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具上,或者刻在銅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為使用憑證,并制造標準器具發(fā)往全國。秦詔版是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秦代時,慶陽屬北地郡管轄,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秦詔版在慶陽出土,也反映了古慶陽一帶也是秦王朝的重要領地。像這種把詔文刻在銅版上形式的詔版,全國僅發(fā)現(xiàn)兩件?,F(xiàn)藏鎮(zhèn)原縣博物館。
6. 彭陽銅鼎 漢代
慶城縣董志野林村漢墓出土。銅鼎通高19厘米,口徑15厘米,腹深10厘米。整體呈扁平球形,球面 蓋上有三個環(huán)形鈕,蓋覆即為盤,三鈕即成為盤足。子口,平唇內斂,深腹,兩側有長方形附耳,圓底,三馬蹄足,腹中部飾凹弦紋一周。此銅鼎珍貴之處是蓋上及口沿上各有銘文一組,蓋銘為“彭陽重三斤四兩容三升”,口沿銘為“彭陽重七斤容一斗三升”。從銘文可知西漢時期銅器也是標準量器。銅鼎上的“彭陽”二字指地名,即西漢時期的彭陽縣(今甘肅鎮(zhèn)原縣彭陽鄉(xiāng))。現(xiàn)藏慶陽市博物館。
7. “永元”銅弩機 漢代
1983年環(huán)縣征集。弩機是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杰出成就之一,弩機是弩的關鍵部件之一,裝置于弩的后部。銅弩機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盛行于秦漢,其主要由外框部分“郭”和鉤住、放開弓弦的“牙”,作為“扳機”的“懸刀”以及用于瞄準目標的“望山”組成?!坝涝便~弩機郭長12厘米,寬3.5厘米,“望山”長7.5厘米,“懸刀”長8厘米,重1250克,郭上刻有銘文“永元五年考工所造六石機郭工鎪伯作造工蘇太仆胡工堟閏史成主”,并刻有編號。由銘文可知此弩機是漢和帝永元五年所造,其強度為“六石”,漢代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一石約等于現(xiàn)在五十至六十公斤。這件銅弩機,銅質上乘,制作精湛,是研究漢代遠射兵器和軍事技術的重要實物資料?,F(xiàn)藏環(huán)縣博物館。
8. 彩繪天王俑 唐代
2001年慶城縣城關鎮(zhèn)唐游擊將軍穆泰墓出土。天王源于佛教中統(tǒng)領一方的護法神,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現(xiàn)的俑類,是在武士俑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成對隨葬,置于墓門兩側。該俑泥質陶彩繪,通高1.2米,身材魁梧,肌肉健美,一手握拳上舉,一手按胯,立眉虎目,牙咬下唇,戴頭盔,身披鎧甲,鎧甲上飾龍首護膊和護鏡,富貴華麗,足蹬靴。兩俑雙足一踏臥牛,一踏臥羊,牛仰首曲肢而臥,奮力掙扎,羊則顯得溫順服帖。該俑制作技術嫻熟,天王面部表情、姿態(tài)動作、著裝和諧一致,是唐代陶俑中的杰作?,F(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9. 彩繪鎮(zhèn)墓獸 唐代
2001年慶城縣城關鎮(zhèn)唐游擊將軍穆泰墓出土。泥質陶彩繪,通高102厘米,一為人面,一為獸面。人面者,彎眉大眼,翹鼻闊嘴,下唇微凸,表情怪異,頭頂一螺旋形角,兩旁各置一扁平小角,兩扇形大耳,前肢直立。獸面者,怒目圓睜,獅鼻闊口,呲牙作咆哮狀,龍角牛耳,頂插火焰。二獸全身施紅白黑等彩,前肢直立,后肢蹲坐于平臺之上,刻畫細膩逼真,從側面看作品呈三角形,顯得頗為穩(wěn)健,同時又靜中寓動,蓄勢待發(fā),凸顯威猛之勢。現(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10. 梅花紋三彩枕 唐代
1974年西峰區(qū)征集。長11.8厘米,寬9.3厘米,高5.2厘米,重351克。枕呈長方體,中空,一側有小孔,通體施釉。正背面紋飾相同,中間為六瓣梅花,四周飾小梅花,正背面用褐色細線勾出枕沿,枕四壁黃、白、綠、褐四色自然點綴。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而著稱。這件梅花紋三彩枕小巧玲瓏,色澤絢麗,是唐三彩中的精品?,F(xiàn)藏慶陽市博物館。
11. 飛天畫像磚 西夏
1994年慶陽市西峰區(qū)彭原鄉(xiāng)出土。此畫像磚為墓室四壁裝飾物,磚長33.4厘米,寬33.2厘米,厚6厘米,重10386克。磚呈正方形,畫面為“飛天”形象。身著長筒喇叭裙,身體向上卷曲為半環(huán)狀,做凌空騰飛姿態(tài),雙手持蓮枝,長發(fā)背梳覆耳,大眼直鼻,圓臉,腰束飄帶并環(huán)于肩首。“飛天”下飾卷葉纏枝紋。同墓還出土另一件畫像磚,圖案相似。畫像磚上的“飛天”形象與敦煌莫高窟,慶陽北石窟寺中的“飛天”形象差異較大,具有黨項族人物風貌和民俗特點。此畫像磚,刀工精湛,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F(xiàn)藏慶陽市博物館。
12. 亞腰形銀錠 金元
1982年慶城縣彭原鄉(xiāng)出土。長14厘米,兩端寬9.5厘米,腰寬5.5厘米,重1957克。純銀鑄造,通體厚度一致,上有銘文28字。銀錠又稱銀鋌或元寶,宋、金、元時期白銀作為稱量貨幣流通的一種類型。當時銀錠多作亞腰形。此銀錠錠首砸印“寧州范三家煎薄記”戳記,標明了銀錠的鑄造地點和鑄造鋪戶。寧州即今日甘肅寧縣,出土地彭原在元代屬于寧州轄地?!胺度摇睘樾辗兜娜思一蛐辗躲y鋪字號。銀錠上所載重量為“五拾量貳錢”是金代較為標準的定量。銀錠左下角鏨文“行人秤庫李元”,“行人”是當時負責金銀成色檢驗的職位名稱。此銀錠是金元時期貨幣制度沿革和古代冶煉技術的具體實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現(xiàn)藏慶城縣博物館。 (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