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倩倩
哪個孩子不被“ 涮”
四歲時,跟著爸媽下地收花生,我在旁邊逮螞蚱。來了一個爺爺,趕了一大群豬,爺爺就說送我頭小豬回家養(yǎng)著。我信以為真,趕緊跑去跟媽媽說“爺爺要送我頭小豬”。媽媽說:“你怎么這么傻的?人家怎么可能會送給你一頭豬?也不動腦子想想。爺爺可能是說送你個螞蚱,你聽岔了!”神??!難道我耳朵出了問題?難道我真是傻?我淪陷了。
被一群嬸子大娘圍著逼著我說老爸的小名也是很痛苦的記憶。無數(shù)雙手攔著堵著,想走?沒門!無奈,只好老老實實說了,結果換來一場哄堂大笑。
哪個孩子不曾被“涮”?我想沒孩子能幸免于難。家長該怎么做?
不要幫對方解釋
不要說什么“不要生氣啦,爺爺是跟你開玩笑的嘛!”孩子有時其實知道大人是在逗他,但誰喜歡被捉弄?如果家長再幫著別人解釋,而不是幫孩子去抵擋別人的捉弄,孩子會更傷心、生氣!需要改變的是大人“逗”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要求孩子去接納和理解。
寧得罪親友,也別傷了孩子
對孩子而言,每位大人都是巨人。尤其小孩子,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nèi)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因此,家長要站出來保護??梢云胶偷匕押⒆拥母惺苷f出來:你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孩子被理解了,再解釋就會有效果: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太舒服對嗎?如果他們換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其實挺愿意接受對嗎?說給孩子聽,同時也是說給大人聽。識趣的大人會停止打趣孩子。如果依舊不停止,那可能就需要家長果斷地站出來保護孩子:“我知道你們是喜歡孩子才逗她玩,可孩子好像不太買你們的賬呢,要不你們試試換種方式逗我孩子開心吧!”
必要時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兒,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后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處理得體,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告知孩子,有時大人們覺得你可愛,可能會逗你玩,提前打好預防針。
對于大點的孩子,家長可以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比如,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提前在家演練如何應對可能遇到的情況。比如大人經(jīng)常這樣逗孩子:說你爸爸是混蛋,我就給你買好好。可以教孩子智慧地反擊:罵人是不好的行為,你怎么可以教我罵人呢?阿姨不乖。這時,逗孩子的大人會知道這孩子不是“善茬”,從而不敢輕易冒犯。
當然啦,最重要的,咱還得以身作則,不“涮”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