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福建培田的時候已是4月12日夜里,因為前來參加“春耕節(jié)”的客人太多,古村里的客棧已經(jīng)滿員,我們只能住進培田新村的老鄉(xiāng)家中。新村與古村,一河相隔,步行不過五分鐘,卻仿佛兩個世界,涇渭分明。
培田的古民居依然保持著客家山村最原始的風貌,全木結(jié)構(gòu)的高堂華屋、古祠、書院與千米古街連片成群、布局講究。深深庭院、幽幽小巷、畦畦稻田,偶爾的雞鳴狗吠都是一派和諧的景象。倒是河對岸瞬間拔地而起的新村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新村的建筑大多是那種城郊常見的三層小樓,即使被粉上了白墻,做成飛檐斗拱的樣子,還是透出一種矯揉造作。
不過村民們似乎對新房很滿意,一臉熱情地帶我們上樓參觀。投宿的老鄉(xiāng)家里剛剛裝修完畢,客房被布置成二星級賓館的模樣,時不時透出一股濃濃的涂料味。隔壁的洗手間還裝上了抽水馬桶和浴霸。我原以為第二天一早把我叫醒的會是幾聲雞啼,沒想到卻是窗外轟轟作響的混凝土攪拌車。
對城市人來說,古村的民居的確不及現(xiàn)代小樓方便。沒有像樣的洗手間、水龍頭,也沒有一應俱全的廚房設備。但村莊自有村莊的體系。過去幾乎家家戶戶街道前都有水圳相伴,據(jù)說這便是古時的自來水工程,人們在門口洗菜淘米。而每一座古建筑里都布有暗溝,用來排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至于人體排泄物則統(tǒng)一回收后用作了肥料。那些現(xiàn)代小樓里的污水,由于沒有配套的處理體系,只能排向了一條村民賴以為生的小溪。
采訪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鄉(xiāng)村是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人、建筑、環(huán)境缺一不可。然而,擺在鄉(xiāng)建行動者面前最大的障礙是,年輕人再也不愿回到鄉(xiāng)村了。主辦方曾試圖舉辦一個運動會,可是留在村莊的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只能作罷。作為旅游勝地的培田,有著許多村莊沒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上н@樣的優(yōu)勢對年輕人依然缺乏吸引力,他們還是拋下自己的家鄉(xiāng),越走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