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焱
大家都知道伯樂善于“相馬”,所謂“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也。其實,在古代典籍的記載中,伯樂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職工作是“司馬”或者“典馬”。說白了,伯樂就是養(yǎng)馬的天神。
可惜的是,世人卻把對伯樂的關(guān)注全放在他挑選的是否是千里馬上,對馬的評價標準似乎也只有是否能夠日行千里這一條。這一現(xiàn)象恰如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許多人希望教師是“伯樂”,選拔出來的都是“千里馬”(學習尖子);而很多教師也以培養(yǎng)這種“千里馬”為唯一目標。盡管千里馬極少而普通馬極多,卻一律按照千里馬的標準去養(yǎng)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馬“消化不良”“訓練過度”,屈死于“伯樂”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就馬而言,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表演。拿學生來說,有的長于學習,有的長于創(chuàng)造,有的長于管理,有的長于勞動,有的長于體藝,豈能一概用學習成績衡量?教師不能忽視甚至扼殺學生的個性,什么樣的馬我們都要好好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我們都要好好教,讓所有的馬都能盡其專長,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作為一名好的教師,最高的標準不是當好“相馬”的伯樂,而是要當好“養(yǎng)馬”的伯樂。
話又說回來,想當好一名“養(yǎng)馬”的伯樂確實不容易,除了要擺脫“善相千里馬”的盛名之累,更要明白,想養(yǎng)好馬也要“善相馬”,知道每匹馬的脾氣、個性、愛好和特長,用發(fā)展的眼光有針對性地喂養(yǎng)。作為教師,要真正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與潛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讓那些“差生”只是成為所謂“好生”的伴讀,想做到這一切,還真是要有“相馬”伯樂的火眼金睛。在這里,“相馬”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養(yǎng)馬”,而不單單是為了挑出千里馬。
不過,人們總還是喜歡千里馬,社會也的確需要千里馬,伯樂們又該如何應對這種需求呢?我想,如果我們不以單一的標準定義“千里馬”,而是將每個有特長、有潛能的孩子都視為“千里馬”,那么,千里馬將無處不在。它在哪里?不在馬廄里,也不在徐悲鴻的畫卷中;他們,就端坐在我們的教室里,活躍在我們的校園里,奔騰在我們的思想里。
但愿“千里馬常有,伯樂亦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