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土歸土,人終究是要重返自然,不如現(xiàn)在就多一些繾綣的回望,讓身體在出離自然的路上,走得慢一些,等一等健康。
同事呂阿姨心寬體胖,偶爾也會為她的糖尿病揪心,雖然現(xiàn)在沒癥狀沒感覺,但一想到將來后果很嚴重,焦慮起來便會對不穩(wěn)定的血糖抓狂。
其實,正常人的血糖也不穩(wěn)定,最大的變動原因就是進餐,所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在數(shù)值上會有很大差異。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機體自身控制血糖的機制出了問題,因此需要外力來幫忙。由于食物是引起血糖波動的最常見原因,因此,對食物的控制,是穩(wěn)定血糖波動的重要抓手。
食物中的淀粉等物質(zhì),經(jīng)由人體的消化,最終分解為葡萄糖,然后被小腸吸收入血,在一定時間里,有多少葡萄糖涌入血液,就決定了血糖波動的大小,也就是說,入血葡萄糖數(shù)量的多少,入血速度的快慢,會決定血糖的波幅。就好象將石頭扔向水面,越大越快的石頭會綻開越大的水花。因此2個饅頭會比1個饅頭更大地影響血糖;而淀粉總量相同時,快消化的白面饅頭就比慢消化的全麥粗糧饅頭更快更高地升血糖。
可見,控制含糖食物的“量”和“質(zhì)”,對血糖的穩(wěn)定都非常重要。
控“量”,就有了大家都熟悉的“少食多餐”。每天進食總量不變,但進食頻次增加,意味著把同樣重量的石頭分散成更多的小塊,因此濺起的水花會更小。假設(shè)我們把全天葡萄糖的攝入分散在24小時的每一分鐘,那么理論上,它幾乎不會引起血糖的波動,只是,做到每天6餐都已經(jīng)足夠費神,更多地分餐在現(xiàn)實中很難操作。因此,控“質(zhì)”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為了“壓水花”,我們不僅要讓石頭小一點,還要讓石頭飛得慢一點——減緩葡萄糖入血的速度。
食物淀粉消化吸收進而入血的速度,與食材性質(zhì)、食物搭配、烹調(diào)方法等因素直接相關(guān)。富含淀粉的食物,加工程度越深,往往消化速度越快,因此越精細的糧食就越強烈地升高血糖,所以,水煮的玉米棒子啃著吃就好過細研的玉米面子蒸煮著吃。在烹調(diào)方法上,由于發(fā)酵本身會使得食物更易消化,因此饅頭、面包比烙餅更易升糖;同理,熬至軟爛的稠粥會比干飯更容易帶來血糖波動。在食物搭配上,富含淀粉的主食,與富含蛋白質(zhì)的肉、蛋、奶、豆類尤其是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相配,消化吸收速度會減緩,因此合理的種類搭配對血糖的穩(wěn)定也很有幫助。
這看起來,就好象膳食模式的返古——要隨時吃,而不是基于穩(wěn)定食物供應(yīng)下的定時就餐;要吃得粗,而不是基于精深食品加工技術(shù)下的細軟柔滑。就好像,在依靠科技走出自然的時代里,我們要卻要回頭去滿足人類的自然需要。進言之,合理的膳食模式不是一種創(chuàng)造,而是一種回歸,回歸于數(shù)百年前的小康農(nóng)家飲食,同時回歸的,還有空氣、田園和不被糖尿病困擾的健康。
我知道我們做不到,但希望我們可以意識到,塵歸塵,土歸土,人終究是要重返自然,不如現(xiàn)在就多一些繾綣的回望,讓身體在出離自然的路上,走得慢一些,等一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