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摘 要:太陽周日視運動是教學的難點,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從周日視運動的認識誤區(qū)出發(fā),運用特例進行剖析,總結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以北半球為例,對不同地區(qū)的太陽高度日變化和太陽視運動軌跡的規(guī)律進行總結。
關鍵詞:太陽周日視運動;規(guī)律;太陽高度日變化;太陽視運動軌跡
太陽周日視運動是指以一個太陽日為周期的自東向西(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巡天”運動。高中地理教材對于太陽周日視運動幾乎是空白的,而這部分內容在近幾年的高考中頻繁出現,例如2012年福建文綜第8題求日照竿影的朝向;大綱全國卷第7題求日出和日落方向;安徽卷文綜第30題求安徽省某平原為充分利用樹蔭遮陽,6月某日16:00-16:45該校某班同學上體育課的最佳場地;2011年上海高考地理第44~46題有關太陽周日視運動的綜合題;2010年全國文綜第10題關于北極科考黃河站的日落方向,2009年天津文綜第5題北極極晝現象太陽日出日落的時間和方位。這些都充分說明太陽周日視運動在高考中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在高三地理復習中太陽周日視運動不可或缺。對于大多數高中學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對太陽周日視運動難以理解,我在長時間的摸索和做了大量相關高考試題的基礎上,將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規(guī)律總結如下:
一、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認識
1.認識誤區(qū)
誤區(qū)一:人們通常認為太陽東升西落,習慣把日出地平圈的一點代表東方,日落地平圈的一點代表西方。然而,在同一緯度地區(qū)不同日期,或同一日期的不同緯度地區(qū),太陽在地平圈上的升落位置存在很大的差異。
誤區(qū)二:即使我們知道太陽的升落有位置變化,也會出現以下的認識誤區(qū),認為在太陽直射的緯線上,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在太陽直射點以北的地區(qū),太陽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陽直射點以南的地區(qū),太陽東北升起,西北落下。從而得出結論: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全年太陽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全年太陽東北升起,西北落下。這些與現實的太陽周日視運動不相符合。
2.特例剖析
在進行特例分析之前,光照圖的基本常識必須清楚。緯線指示的是東西方向,晨昏線總是與太陽光線垂直,太陽光線是平行光線,過球心作與晨昏線垂直的線,即確定太陽直射點位置及直射點的太陽光線。本文提到的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是根據北半球的節(jié)氣來劃分的。
我們都知道,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可以表示日出、日落的方位和時間。從圖1、2、3中可以看出,夏至日、冬至日太陽光線的方向與緯線方向并不平行,而是呈一定的夾角,也就是說太陽升落方位并不與緯線平行,不是正東和正西方位,夏至日偏北升落;冬至日偏南升落;春、秋分日太陽光線與緯線平行,正東升正西落。
如圖1夏至日太陽直射圖,判斷A、C、E三點的太陽升落方向。在晨線上作A、C、E三點的太陽光線,確定B、D、F分別在A、C、E三點的東北方,說明夏至日太陽從東北方位升起。同理,在昏線上作A、C、E三點的太陽光線,確定B、D、F分別在A、C、E的西北方,說明夏至日太陽從西北落下。同理即可證明冬至日全球太陽東南升起西南落下。春秋分日全球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3.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太陽周日視運動變化的兩個規(guī)律:
規(guī)律一:太陽的升落偏移位置與直射點的南北半球位置有關:
①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極晝極夜區(qū)域除外)太陽從東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東北升、西北落);北半球極晝區(qū)域正北升,正北落。
②太陽直射南半球,全球(極晝極夜區(qū)域除外)太陽從東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東南升、西南落);南半球極晝區(qū)域正南升,正南落。
③太陽直射赤道(春秋分日),全球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這個規(guī)律不用考慮地面觀測者的緯度位置與太陽直射點的相對位置。
規(guī)律二:正午時,太陽的位置
①直射點所在地區(qū),太陽在頭頂正上方;
②直射點以北地區(qū),太陽在正南。因此,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都在正南。
③直射點以南地區(qū),太陽在正北。因此,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都在正北。
二、太陽視運動軌跡圖的判讀
太陽視運動軌跡圖是以觀測點為中心,目視太陽在天球上運行所形成的軌跡示意圖。它能直觀地反映出某地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也能反映出某地全年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陽方位的變化,有助于師生從整體上把握地球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地理現象。
1.地平圈上的方向判讀
在判讀太陽視運動軌跡圖之前,首先對地平圈上的方向進行判讀,根據地圖方向的一般規(guī)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向,利用太陽的升落方位判斷東西方向,根據正午太陽上中天的方位判斷南北方向。圖4描述了40°N地區(qū)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情況、日出日落的時間以及正午太陽的方位全年都在正南方向。
2.影子變化的判讀
在做題的過程中,經常碰到影子長短和影子方位的試題,這些題的實質是考查太陽的視運動。現將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總結如下:
(1)影長日變化、年變化
①影長日變化:日出時影子最長,之后縮短,正午時最短,之后變長,日落時達最長。②一年內正午影長變化:隨正午太陽高度而變化,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時,正午影子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時,正午影子最長。
(2)影子方向判讀
影子方向與太陽方位相反,所以正午時刻影子方向利用正午太陽方位判斷,日出日落時刻影子利用日出日落太陽方位,上午和下午利用中間方位判斷。
三、不同地區(qū)的太陽視運動軌跡(以北半球為例)
1.北極點的太陽高度日變化和太陽視運動軌跡。在北極點上看太陽,太陽在地平圈以上做圓周運動,表現為不升不落。這是因為一天中北極點離太陽的距離都相等,太陽高度在坐標圖上呈一條直線。春秋分日時,太陽高度為0°;夏至日時,北極點上為極晝,太陽整日不落,太陽高度為一年中最大值23°26′。如:若太陽直射22° N,則北極點上看到的太陽高度為22°;反之,北極點上看到的太陽高度為22°,則可推知太陽直射22° N。因此可以推出以下兩個結論:①極點上,極晝期太陽高度在0°~23°26′之間變化。②極點上所見的太陽高度與相同半球太陽直射的緯度相等。
2.北極圈至北極點之間處于極晝期的地區(qū)(除該日剛開始極晝的地點),以80° N為例,太陽高度日變化特點是一天中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上,非極點地區(qū)表現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陽高度大于0°;這些地點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小于46°52′(非北極圈);正午太陽在正南方向。
3.該日剛開始出現極晝的地區(qū)(北極圈至北極點之間的地區(qū)),以66°34′N(北極圈)為例,這些地區(qū)總是0時日出,24時日落。這些地區(qū)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為46°52′,且有兩個規(guī)律很實用:
①當地緯度與該日太陽直射緯度互余(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剛開始出現極晝的緯度是66°34′N;太陽直射20°N,剛開始出現極晝的緯度是70°N);②該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直射點緯度的2倍(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北極圈66°34′N的正午太陽高度是23°26′的2倍即46°52′;當太陽直射20°N時,70°N的正午太陽高度是40°)。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規(guī)律:太陽從正北方向升起,正北方向落下,正午太陽在正南方向。
4.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小于90°。以40° N為例,處于夏半年的地區(qū)(非極晝區(qū)、非直射地點):6時以前日出,18時以后日落,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處于冬半年的地點(非極夜區(qū)):6時以后日出,18時以前日落,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全年正午太陽都在正南方向。
5.太陽直射點上的太陽高度日變化和太陽視運動軌跡。太陽直射點上的太陽高度日變化特點是日出日落的太陽高度為0°,正午的太陽高度為90°。除赤道地區(qū)以外,其他有太陽直射的地區(qū)在6時以前日出,18時以后日落。以20°N為例,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正午時太陽在正上方。
6.赤道地區(qū)的太陽高度日變化和太陽視運動軌跡。赤道上因全年晝夜等長,所以總是6時日出、18時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90°至66°34′間變化。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東北升起、西北落下,正午太陽在正北;太陽直射南半球,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正午太陽在正南;太陽直射赤道(春秋分日),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正午太陽在頭頂正上方。
參考文獻:
[1]王毅軍.太陽周日視運動規(guī)律的幾何學剖析.福建教育學院學校,2007(3).
[2]馮丹.關于周日視運動的論壇.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7(7).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