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學平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褲子結構與人體結構的適體性,然后對褲子的基本結構設計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最后提出了褲子在基本結構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注意事項,以便更好地優(yōu)化褲子結構設計。
【關鍵詞】褲子結構設計;適體性;側縫線
褲子結構由于包覆臀腹部這一復雜立體結構,使得褲子結構的平面設計較為復雜。褲子結構設計也有多種方法,但是多數(shù)初學者由于不能深入理解褲子的結構設計原理,從而導致盲目制圖,最終可能出現(xiàn)褲子成品不符合要求。在現(xiàn)實操作中,不管什么樣的設計方式都離不開同樣的設計原理。因此,本文將重點闡述褲子的基本結構設計原理,以便更好地對褲子結構進行設計以達到理想效果。
一、褲子結構與人體結構的適體性
褲子覆蓋人體臀腹部的特殊性,可以將褲子的結構設計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一是腰部,腰部作為褲子的主要力支使得褲子的重量能夠在腰圍的地方得到平衡,人體的活動不會對腰部大小產(chǎn)生大的影響,人在下蹲坐的時候使得腰圍增加到3厘米,因此腰圍在設計大小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這一彈性要求。
二是上襠部分,即腰圍之下和橫襠上面的部分,上襠部分與人體的臀腹部是對應的,也是褲子在結構設計過程中最為復雜的部分,褲子的舒適度與上襠部分的合理設計密切相關,人體在活動時臀圍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臀圍的大小可以增加5厘米左右,這個條件對臀圍的放松量加大提出了基本要求。
三是下襠部分,即褲子的褲腿部分,這與人體的腿部是對應的,和人體的下肢處于空蕩形式,因此,下襠部分的結構需要根據(jù)設計和基本尺度來決定[1]。
二、褲子的基本結構設計解析
從上述褲子結構設計與人體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知道,褲子的上襠部分是褲子在結構設計過程中最為復雜的部分,是褲子結構設計的關鍵所在,因此,褲子在基本結構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褲子結構和設計原理,靈活處理褲子款式設計。
(一)褲子的前后差確定
目前褲子一般運用四分法對基本結構設計進行制圖,考慮到人體腹圍較臀圍小的因素,如果按照1/ 4H對前后褲片進行劃分,會導致褲子側縫線偏后,因此這就需要對前后片的數(shù)值進行調(diào)整使側縫線能夠處于人體側面居中的地方,以實現(xiàn)褲子結構設計美觀的效果。從一般的實踐規(guī)律來看,前后差越大(正常差為0.5~1厘米),褲子一般較為合體,反之亦然。
(二)褲子的上檔設計
上襠尺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橫襠線的確定,同時有多種方法對上檔尺寸進行確定,褲裝結構設計的合理性關鍵在于上襠尺寸準確性和科學性。上檔過大可能會形成大褲襠,會影響人體活動和美觀;上檔太小則可能導致褲子難以提上去,也會影響美觀和和合體性。上襠尺寸的確定一般可以采納如下幾種方法:一是,采用常用方法將1/ 4H 為上襠尺寸,一般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對于特別體型來說,可以用體型校驗上襠的方法(用H / 10+ L / 10+ 6 厘米校驗)來進行處理,這種方法的原理在于用褲長和臀圍共同控制上檔尺寸,在特殊體型中是比較適用的。二是,通過精確測量來確定上檔尺寸,讓人體坐在凳子上,測量腰圍最小處垂直到凳面的距離,制作時可以增加1厘米左右以彌補肌肉的壓縮量。三是,根據(jù)規(guī)格表或者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確定合適的上襠尺寸[2]。
(三)后翹與后縫傾斜度設計
后翹與后縫傾斜度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人體臀部造型,后縫傾斜度和后翹隨著人體臀突的增大而增大,反之亦然。
(四)橫襠設計
橫襠的大小一般是人體腿根部大小增加一定合理的放松量,褲子基本結構設計中前小襠和后片橫襠寬度分別為0. 4/ 10H、3. 6/ 10H。
(五)中襠線設計
褲管造型可以將人體膝蓋位置作為重要的輔助線,窄褲腿的中檔線可以設計在下襠中部,普通褲子的中檔線位置可以上抬5厘米左右,喇叭褲的中檔線位置可以上抬5~10厘米。
三、褲子基本結構設計關鍵注意事項
(一)側縫線的位置
在傳統(tǒng)的褲子比例法結構設計中,褲裝側縫線的確定往往是以人體手指中指自然下垂指向下肢的偏前部位以便更好地設計褲側袋為依據(jù),因此,側縫線往往更加偏向前片。同時褲子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人體臀部的起翹、腰部的大小厚度和下肢的形態(tài)等,合理的側縫線一般都會設計在較為均衡的部位。以青年人的標準形態(tài)為例,從側面的角度來看,臀圍在二等分處后偏移1厘米的位置是較為均衡的側縫位置,腰圍在二等分處后偏移0~1厘米的位置是較為均衡的,調(diào)節(jié)量隨著臀部翹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以此而形成前后差。前后差會因年齡以及體型骨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相當于借量原理,前后差從后片減去的量需要從前片中同等補出,前后差只會影響到褲子的造型而不會影響其基本結構,側縫位置則需要與人體充分吻合[3]。
(二)腰臀結構的設計處理
首先,要合理調(diào)制腰圍的松量和分配,由于人體體格、體型以及動作幅度的大小不同,需要對腰圍加大1.5到3厘米。其次,臀圍的松量確定和分配,考慮到人體在活動時臀部圍度的增大,考慮到臀大肌、肌肉發(fā)達,若不考慮面料彈性,一般將臀圍松量確定為4厘米左右。無論是貼體款式還是寬松款式褲子,都應該保證臀部與人體的相應部位的貼合度。再次,在腰省的設計和分配上,應該前后片減量設計應該腰臀差的處理為目標,盡可能與人體腰臀部相對應,同時應考慮到臀部造型的美觀豐滿,將過于集中的褲省進行平衡分配。最后,合理確定后上襠的垂直傾斜角,考慮到褲子與人體活動的間隙,后上襠的垂直傾斜角小于人體臀凸的傾斜角的幅度應該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后上襠的垂直傾斜角過小則容易造成后襠長度不足,過大會致使褲后腰中部在靜止時余量過大。
(三)襠部結構設計方面
一是,合理確定橫襠寬,橫襠寬在設計時應充分保證其與人體腹臀寬的吻合,上襠寬加上一定的松量以保證人體舒適性。二是,合理確定立襠深,在人體立襠尺寸標準之下增加適度的立襠深松量,褲子襠部應在適應人體襠部的前提下進行處理,通過后上襠垂直傾斜角的增加來彌補人體運動時襠部的不足。
通過褲子基本結構設計的解析,以及上述幾個方面的關鍵注意事項要領分析,可以為褲子結構設計提供指導性的建議,從而使得褲子在結構設計時可以得到更好的制作效果。
【參考文獻】
[1]宋芝軍.褲裝結構設計的合理性與適體性探討[J].廣西紡織科技,2009(10):41~42.
[2]周麗華.關于褲裝結構與舒適性的相關關系的研究[J].北京紡織,2005(2):51~53.
[3]吳厚林.褲裝結構設計與構成方法研究[J].上海紡織科技,2005(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