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fā)志 劉進輝
摘要:從豬口蹄疫的病原特征、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對豬口蹄疫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旨在為今后防控豬口蹄疫病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口蹄疫;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5-0020-02
口蹄疫傳染性極強,主要發(fā)生于偶蹄動物,臨床上以口腔黏膜、舌面、鼻鏡、乳頭、蹄叉及附蹄周邊皮膚形成或發(fā)生水皰而形成爛斑為特征,常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迄今為止,免疫接種是控制口蹄疫的關鍵措施之一。從口蹄疫的病原特征、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防控措施等方面對豬口蹄疫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以期為科學防控該病提供參考。
1 病原特征
病原為口蹄疫病毒,屬微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形態(tài)呈六角形或球形,病毒粒子直徑為23~25 nm,由60個結構單位構成20面體,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周圍的蛋白殼體所組成,無囊膜,完整病毒含有單股正鏈RNA及衣殼蛋白,基因組RNA全長8.5 kb。
口蹄疫病毒的外殼蛋白包括4種結構多肽(VP1~VP4) [1]。VP1、VP2 和VP3 組成衣殼蛋白亞單位,VP4與RNA緊密結合,是病毒粒子的內部成分,其他3種結構蛋白參與組成衣殼表面。目前,已知該病毒有7個血清型,即O型、A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亞洲Ⅰ型。我國目前發(fā)生的主要有O型,A型和亞洲Ⅰ型。
2 流行病學
2.1 傳染源
病畜和帶毒畜是主要傳染源,病毒既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又能通過間接接觸傳染。
2.2 傳播途徑
口蹄疫的傳播途徑多、傳染速度快。發(fā)病或處于潛伏期的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發(fā)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毒可通過空氣、灰塵,病畜的水皰、唾液、乳汁、糞便、尿液、精液及被污染的飼料、褥草,接觸過病畜人員的衣物引起傳染,豬的消化道是最常見的感染門戶。口蹄疫通過空氣傳播時,病毒能隨風散播到50~100 km 以外的地方。豬、牛、羊等易感動物的感染發(fā)病率幾乎為100%。一般來說,成年動物患口蹄疫的死亡率在5%~20%之間,幼畜的患病死亡率為50%~80%。
2.3 易感動物
易感染的動物為黃牛、水牛、豬、駱駝、羊、鹿等,黃羊、麝、野豬、野牛等野生動物也易感染此病??谔阋呤秦i、牛、羊等家畜和其他家養(yǎng)、野生偶蹄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2]。
2.4 流行特征
病畜發(fā)熱期,其糞、尿、奶、眼淚、唾液和呼出的氣體均含病毒,康復動物能隱性帶毒。近年發(fā)現(xiàn)口蹄疫還可導致隱性感染和持續(xù)感染。本病與一般傳染病的不同之處在于口蹄疫病毒較易從一種動物傳到另一種動物。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病毒進入易感性畜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黏膜而引起發(fā)病。最危險的傳播媒介是病豬及其制品被病毒污染的飼養(yǎng)用具和運輸工具。該病常呈流行性發(fā)生,一般多發(fā)于冬季,到夏季往往自然平息。
3 臨床癥狀
豬口蹄疫潛伏期1~2 d,病豬以口蹄部水皰為主要特征。病豬精神不振,體溫40.0~41.5 ℃,食欲減少或廢絕,在蹄冠、蹄叉、蹄踵和吻端皮膚以及舌面、口腔黏膜等處局部紅腫、微熱、敏感,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水皰,很快破潰。病豬跛行,有的蹄殼變形或脫落,疼痛、站立困難。有時母豬的乳頭、乳房等部位也會出現(xiàn)水皰??谔阋邔Τ赡昴肛i的致死率一般不超過5%,妊娠母豬可發(fā)生流產。仔豬尤其是哺乳期仔豬感染后水皰癥狀不明顯,但因發(fā)生心肌炎和胃腸炎,可在短期內迅速死亡,死亡率高達80%以上。生長豬、育肥豬不同程度出現(xiàn)死亡,疫情迅速蔓延至整棟豬舍,繼而擴散到全場。
4 病理變化
豬口蹄疫的病死豬尸體消瘦,主要病變位于蹄部,有時也可在口腔黏膜、鼻鏡、乳房等部見到大小不一的圓形水皰和潰瘍灶。重癥病豬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斑點或條紋,稱“虎斑心”,此病理變化具診斷意義。
5 實驗室診斷
可以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剖檢作出初步診斷。當豬口蹄疫的臨床特征難于鑒別時,應進行實驗室診斷進行確診。實驗室檢查方法有補體結合試驗(CF)、病毒中和試驗(SNT)、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正向間接血凝(IHA)、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病毒感染相關抗原(VIA)、瓊脂凝膠免疫擴散(AGID)試驗等[3]。
6 防制
6.1 做好防控措施
堅持“管重于養(yǎng)、養(yǎng)重于防、防重于治、綜合防控”的方針,搞好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實行隔離分群飼養(yǎng)與 “全進全出” 的飼養(yǎng)制度,全面落實各項防疫衛(wèi)生措施,保障豬只的健康[4]。
6.2 做好“四個控制”
6.2.1 控制好人員與物品的流動 人員進入生產區(qū)要經淋浴,更換已消毒的工作服、鞋帽等,不準串舍、不準帶入無關的物品等。物品、器械、工具等要經消毒后才能帶入豬舍,不準各個豬舍共用,使用后要及時消毒,妥善保管。運送飼料要用專車,每用完1次要徹底清洗消毒,不能做其他之使用[5]。
6.2.2 控制好豬只的轉群 豬只轉群要用專用運豬車運送豬只,每用完1次要徹底清洗消毒,不能做其他之使用。轉群要避免各種應激的發(fā)生,轉入豬只一定要進入“全進全出”的豬舍,并實行定向流動,按大小與公母分群飼養(yǎng)。
6.2.3 控制好人員與車輛進出 外來人員進豬場大門一定要嚴格消毒,可進入非生產區(qū),不準進入生產區(qū)。車輛在場外消毒,不準進入場區(qū)大門內。
6.2.4 控制好出豬臺 出豬臺專人負責,使用前后要嚴格清理與消毒。賣豬時,裝豬車徹底消毒,停留30 min再進到裝豬臺裝豬。趕豬人員不準上裝豬車,買豬人員不準上出豬臺選豬。
6.3 定期滅鼠與殺蟲
6.3.1 滅鼠 鼠類不僅吃掉飼料、損壞物品和建筑物等,而且能傳播炭疽桿菌、沙門氏菌、布魯氏桿菌、結核分枝桿菌、李氏桿菌、土拉桿菌、豬丹毒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豬偽狂犬病病毒、豬瘟病毒、口蹄疫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博卡病毒、鉤端螺旋體和立克次體以及寄生蟲等病原,造成豬群疾病的發(fā)生與流行。養(yǎng)豬場每季度要滅鼠1次,特別是每年的11月份至第2年的2月份要重點滅鼠。方法可選用:立克命(拜耳),直接撒施,滅鼠徹底、安全、方便殺鼠靈,取2.5%藥物母粉1 份,加植物油2 份、面粉7份、加水適量制成1 g的面丸投放;敵鼠鈉鹽原藥1.5 g,加熱水100 mL溶解徹底后,再加入適量的焦糖,拌入1 000 g玉米面或小麥中,陰干后即可使用。
6.3.2 殺蟲 吸血昆蟲如蚊、蠅、蜱、虻等可攜帶細菌100 多種、病毒20多種、原蟲30多種。特別是夏季與秋季豬場要注意殺滅吸血昆蟲,防止其傳播病原,誘發(fā)疾病。豬場要填平污水池與積水溝、清理垃圾、鏟除雜草與污染物、疏通排水管和陰溝等,綠化豬場周圍環(huán)境,徹底清除吸血昆蟲的滋養(yǎng)之地。用0.05%蚊蠅凈噴灑豬舍和豬體,每周2 次;用0.05%蠅毒磷溶液或0.1%力高峰(拜耳)溶液或1︰50 的拜蟲殺溶液噴灑,安全效果好,可殺滅各種吸血昆蟲和體外寄生蟲。
6.4 堅持消毒制度
豬舍要每天清掃干凈,保持干燥、通風、空氣流動,保持正常的溫度和濕度,人行道與門口每天用碘制劑或酚類消毒藥消毒1次;豬舍內用聚維酮碘消毒藥,每周消毒1~2次即可。豬舍外環(huán)境要經常清掃干凈,清理垃圾及污染物,每月用衛(wèi)康或消毒威消毒1次。
6.5 免疫預防
接種疫苗是預防口蹄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6]。蘭州獸醫(yī)研究所研發(fā)的O型口蹄疫緬甸98毒株(O/MYA98:BY2010 株)生產的高效純化滅活疫苗,具有抗原廣譜性、免疫原性好、產生抗體快、抗體水平高、安全性好的特點,應重點使用。仔豬:30日齡首免,60日齡二免,100日齡加強免疫1次,每次每頭肌注2 mL。種豬:每3個月免疫接種1次,1年4次,每次每頭肌注4 mL。接種疫苗后7 d產生抗體,28 d達到高峰,保護期為3~6個月。疫苗可用于緊急接種。注射疫苗時可配合肌注免疫增強劑如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4或MHC-Ⅱ類分子等(與口蹄疫疫苗分別肌注),小豬每頭0.25 mL、中豬每頭0.5 mL、大豬每頭1 mL,可有效提高抗體水平,抗體產生快、均勻度好、持續(xù)時間延長,減少免疫麻痹與免疫耐受受,從而提高免疫力。
參考文獻:
[1]RODRIGUEZ L L,GAYC G.Development of vaccines toward the global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J]. Expert Rev Vaccines,2011,10(3): 377-387.
[2] SELLERS R, GLOSTER J. Foot-and-mouth disease: Areview of intranasal infection of cattle, sheep and pigs[J]. Vet J,2008,177(2):159-168.
[3] LONGJAM N, DEB R, SARMAH A K, e tal.A brief review on diagnosi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of Livestock: Cconventional to molecular tools[J]. Vet Med Int , 2011.
[4] PREMASHTHIRA S, SALMAN M D, HILL A E, e tal. Epidemiological simulation model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for foot-and-mouth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Comprehensive review[J]. Anim Health Res Rev , 2011, 12(2): 2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