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6個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英文是Museum,詞根是muse,意為激發(fā)靈感、給人啟發(fā)的繆斯女神。這個從外國傳入的概念正給中國人帶來更深層次的文化與美感。
博物館是文明的縮影。博物館里的每一件藏品,都凝結著人類文明的智慧之光,都是值得我們親密接觸的無價之寶。那些黃金、古玉、名書畫……僅憑材質的貴重和所謂的市場價來界定“鎮(zhèn)館之寶”并不專業(yè)。藝術不分高低,每一件藝術品都在生動地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并且在研究古代文化學者的眼里,“鎮(zhèn)館”之說并不存在,若要相互比較,最多不過看誰更具借鑒性、藝術性和重要性。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曾有一位從事陶藝工作的女設計師,手拿鉛筆和畫本專注地臨摹文物形狀與圖案。不知不覺,她的眼淚禁不住撲簌簌地往下掉。不過是一幅沒有音效的靜止畫面,無聲卻能令人動容,這股力量何其強大!
本期專題不是一本浩瀚的歷史書,歷史價值和珍稀程度并沒有成為“鎮(zhèn)館之寶”的唯一衡量標準,它們或許造型有趣、設計巧妙,或許工藝獨特、紋樣新穎……相同的是,通過它們能把遠古的工藝文化——如同繆斯女神一樣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美學哲思。
文化的進步在于審美,審美的提升不妨從身邊的“鎮(zhèn)館之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