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慶德
生物學教材,是依據(j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組織生物學科教學的專家和其他相關人員開發(fā)、編寫而成的極其重要的育人載體。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工具,具有傳遞與創(chuàng)造人類豐富的文化、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及促進國際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等功能。因此,編寫好教材是落實教學計劃及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xiàn),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材的建設。我國生物學的教材建設與我國生物學教學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若以新中國建立作為分水嶺,則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新中國成立前中學生物學教材建設的情況
19世紀中葉,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辦學,他們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中已開設有關生物學知識課程,教學基本上掌握在傳教士手中,教材也都是由英語翻譯而來。教會學校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工具,所以,生物學教材的內容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神學觀點。
1.中學生物學課程和教材建設的起始階段(1901~1922)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中學堂章程》,規(guī)定中學學制5年,開設12門課,有4年設博物課。每周2課時,總計288課時。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校令實施規(guī)則》及《中等學校課程標準》,規(guī)定中學開設博物課,每周2~3課時,總計248課時。這時,除教會學校外,教科書的編寫和教學工作已逐步轉入我國生物學者手中。
2.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的初步創(chuàng)立階段(1922~1949)
1923年國民政府將中學學制改為6年,并實行學分制(每半年,每周上課1小時為1學分)。初中生理衛(wèi)生為4學分,自然為8學分,高中開設生物學,為8學分。到了1932年,初中又分設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wèi)生,分別為4、4、6學分,高中生物10學分。實驗部分開始設演示實驗,后幾年才逐漸上實驗課,每周或間周1次,每次2課時,總課時為288~300課時。這一時期教材的編寫方法是由生物學者獨立編寫,由各書店發(fā)行,所以當時教材的版本很多,互相競爭,所以教師選擇的余地較大。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組織人力開始修編自己的生物教材,修編后的教材一直使用到新中國建立。
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學生物學教材建設的情況
1.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建設初步發(fā)展階段(1949~1958)
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無統(tǒng)一的中學教學計劃,生物學教學有兩種情況:先解放的東北地區(qū),生物教材是直接翻譯前蘇聯(lián)的教材,而其他地區(qū)是采用賈祖璋編寫的《植物學》、周建人編寫的《動物學》以及陳楨老先生編寫的《生物學》為主要內容,只是對其中的某些觀點進行了修改,并增加了米丘林學說的部分觀點。1952年國家教育部參照前蘇聯(lián)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編訂了我國第一個《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全國中學教學由分散趨于集中統(tǒng)一,大綱規(guī)定生物學課程為396課時,這是我國建國以來教學時數(shù)最多的。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陸續(xù)出版了方宗熙據(jù)編譯本改寫成的中學生物學的4種教材。這套教材是據(jù)前蘇聯(lián)教材精神編寫的,也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地域性,比之編譯本提高了一步。
2.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建設鞏固發(fā)展階段(1958~1966)
1958年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初中三年級開設了《農業(yè)基礎知識》,每周2課時,教材由各省市自行編排,教學形式應以“現(xiàn)場教學為主”,生物學教學為培養(yǎng)“新式農民”服務,并提倡生物教學“能者為師”,即拜農民為師。這實際上是把基礎教育性質的生物學課當作了農業(yè)課。1959年教育部恢復了全日制學校應以教學為主的主導思想,從而生物課又回到了中學校園。當時規(guī)定,中學生物課總課時為252課時。1963年和196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質量較高的全國統(tǒng)編教材。這套教材是在總結50年代教材編寫的基礎上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系較強,內容充實,概念明確,實驗較多。這段時期由于有一套較好的教材和一支較強的師資隊伍,生物學教學質量較高,積累了許多經驗,并相繼出版了一些生物學教學方面的專著,使生物學課程建設得到了鞏固發(fā)展。
3.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建設嚴重遭受挫折階段(1966~1976)
文革時期,由于強調教學內容要聯(lián)系農業(yè)生產,全盤否定過去使用的中學生物教材,而重新編寫成《農業(yè)基礎知識》、《醫(yī)療衛(wèi)生》?!掇r業(yè)基礎知識》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按“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農業(yè)八字方針”的要求,重點介紹種麥、種稻、種棉和養(yǎng)豬的相關知識?!夺t(yī)療衛(wèi)生》主要內容是針灸、中草藥和戰(zhàn)場救護,教學方法則片面強調“開門辦學”,以生產勞動、行醫(yī)等代替課堂教學。因此,在這時期,生物學教學和教材建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4.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建設恢復和發(fā)展階段(1977~1988)
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生物課程和教材建設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在這一年教育部頒布了建國后的第三個生物學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學生物學總學時為142學時,雖然它是生物學課時最少的一個大綱,但是它重新奠定了生物學課程的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據(jù)此大綱出版了相應的配套教材,即初中《生物》、《生理衛(wèi)生》和高中《生物》。這套教材有三個特點。第一,在內容上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加了現(xiàn)代生物科學成就;第二,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視演示和實驗;第三,在育人方面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為重點。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如初中《生物》體系較亂,基礎知識不夠全面;高中《生物》內容偏深,生態(tài)學知識不夠。1981年教育部調整了我國生物學教學計劃,中學生物學開設的科目規(guī)定為初中為《植物學》、《動物學》、《生理衛(wèi)生》,高中開設《生物學》,總課時也由142學時增加為256學時。人民教育出版社據(jù)新的要求同時編寫了一套新教材。1983年8月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提高普通中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意見》,要求高中生物學等學科自1984年秋季開學起實行兩種教學要求,即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基本要求是對全部學?;驅W生的要求,較高要求是對部分學?;驅W生的要求。1985年,為扎扎實實地提高教學質量,國家教委在充分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的兩個教學綱要,同時出版了高中生物學兩個不同要求的教材版本。
5.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建設快速發(fā)展階段(1988~2000)
在此期間,教育部分別在1992年和1996年頒布了兩個“試用”和“試驗”大綱。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各地方紛紛編寫了多套教材,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的生物教材。本教材共三冊,其中第一冊和第二冊為初中使用,第三冊為高中使用。該教材特點是:第一,教材結構新穎,生動活潑,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第二,重點突出,詳略有序;第三,實物觀察與實驗列在新課之前。這套教材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綜合能力,也利于教師開展啟發(fā)式教學。
6.中學生物學課程及教材建設深入改革階段(2001年至今)
2000年,國家教育部正式啟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03年2月,教育部又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在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以后各地又紛紛出版了相應的生物學教材。
高中生物課程打破以往的教材和課程體系,構建了以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為主線的模塊式教學體系:
每個教學模塊2學分,必修課共6學分,學生在修滿必修課學分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選修的模塊進行學習,可獲取更多的學分。如今,課改教材已在全國普遍使用,教師們普遍認為現(xiàn)在的生物教材打破了以往的學科編排體系,內容新穎而全面。它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社會需要、能動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及其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等方面將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漢光,周淑美.生物學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周麗威.建國以來我國高中生物學教材的發(fā)展.生物學教學,2007(4).
[4] 余自強.生物課程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 鄭曉蕙.生物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 趙占良.中學生物學教材編制的基本理論問題芻議.課程·教材·教法,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