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湖南省隆回縣有78人參加了人民大會堂的修建,其中就有石匠陽正甫。
陽正甫1915年出生,12歲起就跟父親學石匠,練就了一身好手藝,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一經他的手,三錘兩撬就能將它們和諧緊密地組合在一起。他打石腳不僅打得牢而且快,因此七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建房都喜歡請陽正甫幫忙。除了給人建房打石腳外,砌坎、砌石礅、砌橋拱,他樣樣里手。
1959年,中央決定在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這是建國后一項大工程。為了趕在國慶十周年慶典前夕竣工,國家從全國各地征召能工巧匠,以加快修建速度。經過層層審查,陽正甫有幸被挑選上。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鄉(xiāng)里土石匠,還能進京當石匠師傅。
施工建設中,陽正甫主要從事的是石料打磨工作,因為那時已實行機械化,每塊石頭都用切割機切,再硬的石頭都能切成方塊,既省工又省力。工地上,陽正甫細心打制著每一塊石料,精心完成每一道工序,然后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生怕細微處出現差錯,影響整個工程質量。
整個施工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他們,朱德總司令還親自到工地看望過他們。陽正甫還有幸與朱德總司令握手。人民大會堂整個工程在國慶十周年慶典前全部完成。任務完成后,上級沒有指示工匠們馬上離京。
10月1日那天,陽正甫和工匠們剛吃完早餐,突然接到要他們參加國慶十周年慶典的通知。
上午9點多鐘,陽正甫等人在武警戰(zhàn)士的帶領下,來到了天安門城樓觀禮臺西一臺。站在觀禮臺上,放眼一看,只見天安門廣場人山人海,彩旗飄飄,金色的太陽將廣場照得一片輝煌。儀仗隊、方陣隊整齊劃一,色彩分明,就像一張巨大的彩色照片擺在陽正甫面前。
“周總理來了!”人群中有人情不自禁輕輕喊出聲來,陽正甫收回目光,看到了周恩來正向他走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也隨后出現在眼前并向天安門城樓走去。幾分鐘后,毛澤東也走過來了,陽正甫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毛澤東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又從他的身邊走過去。此時,廣場上一片歡呼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震天動地。陽正甫終于見到了毛澤東,當時他的心怦怦直跳,眼里噙滿淚水,久久說不出話來。
“十一”以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施工人員陸續(xù)返回原籍。陽正甫由于工作出色,有關管理部門想留他在北京工作。征求他的意見時,他謝絕了。他說自己是個石匠,一生離不開石頭,北京又沒石頭,留在這里能干什么?還是回家鄉(xiāng)搞社會主義建設吧。他回來時連一粒糖都沒給孩子們買,卻帶回來一袋石頭,那是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從全國各地征集的各種花崗巖和大理石。那袋石頭他珍藏了好多年。(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