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家長會上,校長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校高一新生,數(shù)學成績中等,家長是初中數(shù)學老師。為了幫孩子提高成績,家長舍棄休息時間,重新學習了一遍高一數(shù)學,每晚下班后不辭辛苦地給孩子補習。結果呢,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非但沒有提高,反而越補越差,人也變蔫了,有了厭學傾向。
后來,班主任幾次與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多鼓勵孩子,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和情緒,停止每晚的補習,讓孩子跟著學校課堂的進度走,家長不太情愿地答應了。半學期后,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慢慢回升,整個人也有了精氣神兒。校長分析了原因,大概是每晚的補習,一方面容易讓孩子在心理上產(chǎn)生依賴性,從而影響在校聽課質量;另一方面,家長因為勞累辛苦,在補習時往往會不經(jīng)意地扔出幾句諸如“我這么掰瓤講餡你都學不會,還能會什么”之類的訓斥和抱怨,這非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周而復始,孩子的成績越補越差并厭惡學習,就是必然了。
校長講完,家長們一片唏噓,有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有嘆息家長費力不討好的,有說孩子不好管教的。我倒是一下想起英國作家勞倫斯提出的教育方法:原則一,別管他;原則二,別管他;原則三,別管他。
“別管他”在我們家曾經(jīng)派上過大用場。因為沒管,兒子竟然順暢認識了許多字。一年級入學時,他已經(jīng)能拿著語文教材當故事書看了。老師問我怎么教孩子識字的,我細細回憶了一下,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刻意教他認過字,只是每晚睡前反反復復地給他念他挑選的小畫書。他的識字量應該就是在文圖對照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相對于識字,我在其他方面倒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我給他報了武術班、表演班、繪畫班、輪滑班等,盡管我風里來雨里去地接送陪讀,回家又軟硬兼施地陪練,可最后沒一樣是開花結果的。
如此看,似乎“不管”才是教子真經(jīng),但真是這樣嗎?恐怕也不是。
姑姐兩口子,從孩子出生后就遵循著勞倫斯教子原則的中國版本:隨秧長。孩子喜歡吃肉就給做肉,不喜歡青菜從不逼迫吃;學習成績呢,差不離兒就成;假期嘛,天天睡到自然醒,不想補課就不補課。后來,他們的孩子在“隨秧長”中讀了職校,在家晃悠兩年,后來開了出租車。
今年春節(jié)的家宴上,小伙子有點喝多了,微紅著眼睛對桌上幾個學生仔們說:“當年啊,你大哥我就是太貪玩,把學習落下了。你們現(xiàn)在可以不考第一第二,但一定不要被甩到后邊,不然,等你懂得發(fā)力時,就真來不及??!”
這番話,讓當年一直心很大的姑姐兩口子全都沉默了,父親的臉上是遺憾,母親的臉上是愧疚。孩子的父親猛干了一杯酒,自責說:“當時,如果管管孩子的學習就好了,考個大學沒問題的?!本谱郎系臍夥漳亓?。家長一時失職,改寫了孩子的人生軌道。
兒子高一下學期時,有次家長會搞了個親子活動,讓孩子給家長寫些心里話,然后由幾名同學在會上不署名念出來。多數(shù)孩子都希望父母少些嘮叨,多些鼓勵。但也有幾封信,寫的是希望父母不要太放手。孩子在信中真誠地說:“有時,自己也缺少自制力,希望您能出手幫助?!庇∠笞钌畹氖且粋€孩子寫道:“我上網(wǎng)您不說,看電視您不管,成績下滑了,您也不急,您總說一句話‘盡力就好’,您的信任給了我自由和空間,可我心里卻常有茫然和失落,不知道是我不值得您寄予厚望,還是在您心里我不夠重要?!边@封信立時讓教室炸開了鍋,原來,素日里的嘮叨碎嘴也非一無是處,它也是關愛的一種體現(xiàn)。
管還是不管,讓家長們無比糾結。
我想,若把父母的管教當成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或許會比較好辦些。對學齡前兒童,不做硬性規(guī)劃,只讓他們多去嘗試,然后再投其所好地追加營養(yǎng),應該能收到無心插柳的驚喜。對于在校學生,老師們倡導的是學業(yè)上,學校為主,家長為輔;生活和情感幫助上,是家長為主,學校為輔。家長可以根據(jù)這個大方向,定位好自己的管教范圍,不該操的心就不操。比如校長講的事例里,家長就忽略了學校的主、越了位,讓孩子營養(yǎng)過剩;而姑姐兩口子的遺憾則源于太過依賴學校,沒有及時給孩子添加上“監(jiān)督”的營養(yǎng);那些放手太多的學生家長失誤于在孩子生活學習情感上過多留白,造成了孩子營養(yǎng)匱乏,無力搜索接收父母的關愛信號。
其實,無論把“管”形容成什么,管孩子總是必需必要的。而怎樣管,確實需要父母用智慧和耐心好好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