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崢
閑聊中聽到幾個話題,拿來與大家分享。
話題一:和一位茶友聊天。他說各地政府該做的不是開荒種茶給予補助,而是該每毀掉一畝茶園補助幾百元。
這話乍聽起來不可思議,仔細想想卻也有一番道理。的確,國內新茶園正以每年上萬畝的速度擴張,而實際的需求遠趕不上這樣的增長。沒準再過幾年,我們也要像美國當年向海里傾倒牛奶一樣,在豐收之后考慮如何銷毀茶葉,否則,茶價大跌,茶產業(yè)崩盤,后果不堪設想。
話題二:星巴克公司以約6.2億美元價格收購散茶零售商Teavana,至此星巴克將在全球茶飲料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另有謠傳說,在星巴克完成對Teavana的收購后,將在中國開設200家茶葉店。
國外對茶的理解與國內不同,新理念的介入將會促使茶產業(yè)重新洗牌。若果真如此,這將會給國內的茶產業(yè)帶來空前的沖擊,或許會徹底顛覆整個茶產業(yè)鏈。
話題三:一個朋友準備出一本面向大學生消費群的雜志,為此他做了一個關于大學生每月可支配零用錢的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平均水平為2000元到3000元,而且在一些大城市,這個數字會更高,某些院校的平均值甚至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
以上情況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這些學生家長的事業(yè)正如日中天,不愿讓自己的兒女吃苦受累,竭盡所能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也屬正常。我的這位朋友憑借這份調查報告攬到了不少廣告業(yè)務,其中不乏高端奢侈品牌。
這三個話題看似沒有什么聯系,卻暗藏了國內茶產業(yè)的嚴重問題——我們現在該把茶葉賣給誰?
一方面,國內的茶葉消費市場幾近飽和,而另一方面,中國人均茶葉消費每年不足一公斤。中國十幾億人口,若每人每年多泡一杯茶,那產業(yè)也將會有一個巨大的增長??烧l又在撬動這一杯茶的巨大市場,是我們的茶商么?
實情令人擔憂。更多茶商關注的還是對面新開的店鋪是否搶了自己的生意;有幾個老主顧似乎已經好久沒來了;競爭日趨激烈,價格一降再降。我們似乎習慣了反復劃分眼前的蛋糕,卻很少想著再開辟一片新天地。
終于,星巴克要來了。對它來說,中國的茶葉市場是一片藍海,因為它知道,中國有很多年輕人很少喝茶,而且這個群體的數量相當可觀。星巴克憑借它時尚、前衛(wèi)的品牌形象很輕松就能從中國茶企無暇顧及的潛在客戶手中賺到錢,而且這些年輕人對價格因素考慮甚少。
慨嘆,何年何月中國的茶企才能更多地關注敢于消費、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