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神東煤炭集團公司 補連塔煤礦,內(nèi)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9)
礦井設計生產(chǎn)能力1.8Mt/a,礦井可采儲量139.86 Mt,服務年限55.5a。11011首采工作面位于一盤區(qū)上山中部,采面切眼東南180 m是F18斷層,西北側是一盤區(qū)大巷。東北側是未開采的11021綜采工作面,西南側是未開采的11051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長度2266.9m,切眼長度180 m,地面標高+75.7~+77.4 m,工作面標高-590.5(T)~-653.4(T)。工作面主采 21煤層,煤層厚度平均6.16 m,煤層傾角5.5°,煤層結構簡單。該工作面21煤層位于山西組底部,上距沙鍋窯砂巖(Ss)60.18 m、大占砂巖(Sd)4.21m,層間距厚度平均6.35m;屬穩(wěn)定厚煤層,煤層結構簡單,以塊煤為主,內(nèi)生裂隙,局部方解石充填,局部含有夾矸及發(fā)育炭質泥巖偽頂。工作面頂板情況見表1。根據(jù)三維地震資料及順槽掘進過程觀測,工作面內(nèi)賦存斷層共計6條,其中3條對回采影響較大,回采中要對斷層加強觀測,提前制定措施。工作面主要充水水源為底板L8灰?guī)r水(灰?guī)r平均厚8.3 m),局部巖溶發(fā)育,富水性較強,上距21煤底板平均26.5 m,含水層水位標高-79.595m左右,水壓7.4MPa。
表1 工作面頂?shù)装迩闆r
目前,底板突水危險性主要用突水系數(shù)法判定。突水系數(shù)是指單位厚度所能承受的水壓值(水壓比):
式中:P為作用于底板的水壓,MPa;M為底板厚度,m。關鍵在于確定臨界突水系數(shù)TS(每m隔水層厚度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壓)。若T<TS說明底板穩(wěn)定,突水可能性?。蝗鬞>TS說明底板不穩(wěn)定,突水可能性大。臨界突水系數(shù)是對礦區(qū)大量突水資料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一些突水資料豐富的礦區(qū)總結的TS值,見表2。根據(jù)地質資料,11011工作面底板L8灰?guī)r承壓水壓力7.4 MPa,底板平均厚度26.5 m,算出突水系數(shù)0.28,遠大于焦作礦區(qū)臨界突水系數(shù)0.060~0.100,因此底板突水危險性很大,開采期間要實施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表2 我國一些礦區(qū)的臨界突水系數(shù)
11011工作面膠帶、回風順槽長度均在2 200 m以上,兩巷的單體支柱達到7 000~8 000根,如此多的單體支柱,雖可有效支護巷道(防止巷道底鼓和頂板下沉),但也會因單體支柱老化損壞、施工時無意碰撞、巷道壓力突增損壞單體支柱。再者,現(xiàn)用單體支柱普遍較高(最低3.15 m),突然倒下時重力較大,傳統(tǒng)的防倒設施(防倒鏈條強度、防倒鉤強度、吊掛不合理等問題)不能有效起到防倒目的,造成很大安全隱患,會給人員與設備的安全管理造成威脅。有些事故實例表明,工作面發(fā)生大型突水時,巷道支護材料的倒塌和堆積,阻礙了人員撤離。為防止工作面突出來的水將順槽中的單體液壓支柱沖倒,研發(fā)了單體液壓支柱連鎖防倒裝置。它可有效解決現(xiàn)用液壓支柱使用麻煩、效果不好、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技術方案包括:緊繩器、固繩器、鋼絲繩。該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是單體液壓支柱防倒裝置的創(chuàng)新。
圖1 緊繩器示意圖及使用狀態(tài)圖
見圖1。鋼絲繩4的一端經(jīng)滑輪1固定在緊繩器2上,緊繩器2裝在端部的單體液壓支柱3上;另一端經(jīng)固繩器6固定在(緊繩器2相對的)另一端的單體液壓支柱上;中間的單體液壓支柱上有防倒鉤5,鋼絲繩4經(jīng)防倒鉤5與單體液壓支柱固定在一起。為了保證使用效果,緊繩器2包括滾筒和槽鋼,槽鋼13上裝有U型卡,槽鋼13的支架上裝有滾筒10,伸出支架的滾筒10一端有搖臂9,另一端有齒輪11,支架上有與齒輪11嚙合的磕頭閘15,磕頭閘15上有磕頭閘卡簧12。單體液壓支柱3上端有∏型鋼梁7,下端有工字鋼8。使用時,先將緊繩器2固定在需要防倒的單體液壓支柱3端頭的一根單體液壓支柱的合適位置;后將滑輪1和每個防倒鉤5固定在單體液壓支柱的同一高度位置上;再把纏繞在緊繩器2滾筒10上的鋼絲繩4經(jīng)過滑輪1,逐個穿過每根單體液壓支柱上的防倒鉤5;并在最后一根單體液壓支柱上用固繩器6將鋼絲繩4固定;最后搖動搖臂9把鋼絲繩4拉緊,從而起到單體液壓支住整體防倒的作用。
工作面大量涌水后,巷道底板巖石和碎煤被沖,沉積了巷道的低洼處,易堵塞避災線路,為此按圍巖性,研究巷道采用可縮高強閉合支護。
1)巷道支護情況。由于回風斜巷處在構造破碎帶中,巖層中裂隙十分發(fā)育,極易冒落。掘進時巖層被揭露后,在短時間內(nèi)就會風化、崩解,加上巷道圍巖不斷蠕動、變形,引起巷道圍巖破碎范圍不斷擴大,使巷道圍巖變形進一步擴大。
一次支護后,巷道圍巖變形逐步呈現(xiàn)出來,5d左右一般出現(xiàn)漿皮開裂、頂板下沉,產(chǎn)生網(wǎng)兜等現(xiàn)象,局部地段出現(xiàn)底鼓現(xiàn)象,有時頂板下沉速度很快,可在巷道圍巖變形嚴重的時間段過后,進行二次支護。二次支護采用12號工字鋼加工的支架。有時巷道圍巖吸水后膨脹力大,造成工字鋼彎曲變形,使支架失去支撐作用。對這類地層要及時在巷道兩幫打上錨索、拉住工字鋼支架腿,以減少其變形。待變形穩(wěn)定后再將變形的工字鋼支架換下。
巷道底板破碎,嚴重底鼓是礦壓顯現(xiàn)的重要特征,說明底板巖石發(fā)生剪切破壞和滑移,形成塑性流動,嚴重時導致底板L8灰?guī)r水涌出。一旦工作面突水,底板巖石易沖走,影響避災路線。因此二次支護采用底拱封底,也增加了兩幫的支撐力,減少了巷道兩幫的移進和變形。實際施工中,一般采用雙層工字鋼加工的底拱,抗壓強度成倍增加。
2)工字鋼連接裝置。礦用工字鋼拱形支架,主要用于高應力軟巖巷道支護(其由多根工字鋼經(jīng)連接件構成),耐動水沖擊性不佳。要實現(xiàn)巷道的高強度閉合支護,必須將礦用工字鋼緊緊固定。
現(xiàn)有工字鋼的可縮性連接裝置,一種是用“U”形卡纜,另一種是用“U”形卡塊??ɡ|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由鋼板壓成的兩側帶連接板的凹形板,另一部分由鋼筋壓成的“U”形環(huán),“U”形環(huán)容易損壞,安裝時螺母緊固較困難。卡塊設計是將工字鋼連接端頭加工成一斜面,對接后使用U形卡塊,卡塊套在一個工字鋼上開口處扣在另一個工字鋼槽內(nèi),這種連接卡塊容易脫落,當支架受到壓力時,開口處卡勾容易損壞。
圖2 新型工字鋼連接裝置
為克服上述技術缺陷,研發(fā)了一種新型工字鋼連接裝置,見圖2。M形腹板和U形腹板上,有對應的多個安裝孔,孔內(nèi)有螺栓,將M形腹板和U形腹板固定在一起,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效果好。
工作面底板加固和斷層突水防治工程,均要在礦井生產(chǎn)系統(tǒng)基本安全的情況下實施的,為了防治建井期間礦井發(fā)生突水事故,探索了一套防治技術。
根據(jù)地質勘探報告,本區(qū)21煤層水文地質勘探類型為第三類第二亞類第二型,是以底板進水為主的巖溶充水條件中等型礦床。由于開采的21煤層埋深大,煤層下部灰?guī)r含水層水壓大,奧陶系灰?guī)r含水層天然水位標高+82 m,初期開采范圍-600~-682 m塊段時,水頭壓力值6.82~7.64MPa。由于深部水壓大于5MPa,高壓水閘門尚無定型設計產(chǎn)品,超高壓防水閘門也還在研究階段。因此,不能設置防水閘門,要用配備潛水電泵系統(tǒng)。
針對本礦具體條件,礦井防治水應以防治奧灰、L2和L8灰?guī)r水為重點。因此結合已有水文觀測孔的情況,不斷完善礦井水文地質觀測系統(tǒng),2010年11月底完成了井下水文觀測系統(tǒng)建設,并與地面觀測系統(tǒng)形成連網(wǎng)動態(tài)觀測,及時掌握地下水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為水害治理方案提供科學依據(jù)。
1)井下-682 m標高設置主排水泵房,已裝4臺MD420-93×9型離心式排水泵和9臺MD450-90×9型離心式排水泵,每臺水泵均配YB2-560-4型10kV、1600 kW礦用防爆型電動機一臺,正常涌水期6臺工作,5臺備用,2臺檢修,最大涌水期11臺工作。排水管路選用6趟D426×22無縫鋼管,分段選擇壁厚。正常涌水期3趟工作,最大涌水期6趟工作。
2)布置內(nèi)、外水倉共3條,每條可單獨清理,水倉有效長度總計1 140 m,有效容量11 000 m3,滿足《煤礦安全規(guī)程》規(guī)定。
3)“帶水壓開采”范圍內(nèi)的各采、掘工作面,均要根據(jù)預計最大涌水量配備能滿足采、掘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排水設備和設施。
4)要對排水系統(tǒng)進行定期維護保養(yǎng),確保正常運轉。每年雨季前,對井下泵房水倉進行清挖,確保水倉足夠容量,泵房均要實行低水位排水。
1)通過順槽中使用防沖防倒裝置和巷道采用可縮高強閉合支護,使避水災巷道保持暢通及防止底板L8灰?guī)r水涌出。
2)通過安裝潛水電泵、建立完善的礦井水文地質觀測系統(tǒng)、建立井下排水系統(tǒng)等,建立了成套的防淹井措施。
3)建立了“順槽的防沖防倒裝置、巷道的可縮高強閉合支護技術、建井期間防淹礦井措施”組成的礦井水害防治技術,成功用于11011工作面,實現(xiàn)了礦井安全生產(chǎn)。
[1]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
[2]黎良杰.采場底板突水機理的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1995.
[3]王作宇,劉鴻泉.承壓水上采煤[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93.
[4]管恩太.焦作礦區(qū)高承壓水上采煤水害綜合控制技術[J].煤礦安全,2005(9):15-17.
[5]張金才,岳建華,劉志新.巖體滲流與煤層底板突水[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6]施龍青,韓進.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7]孟文福.工字鋼支護巷道中防倒裝置的改進及應用[J].陜西煤炭,2009,28(4):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