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俊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叫王瑞福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門大街開了一家小酒店。這個王掌柜制定了嚴格的店規(guī),晚上不過子時不關門。
有一年,到了中國人最重視的除夕夜,街上的人都趕回家過年了,很多店鋪也早已關了門,因此沒生意。有伙計就對王老板說:“老板,街上都沒什么人了,估計也沒人來吃飯了,要么,今晚咱們也就破例早點關門吧!忙了一年。大伙也想早點回家與家人團聚?!笨蛇@個有些不通人情的王老板卻說:“還是等到子時再關門!規(guī)矩得嚴格執(zhí)行。”
就在店里的伙計等著犯困打瞌睡時,門簾一挑,兩個打著紗燈的仆人一前一后,引著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走進了酒店。
掌柜王老板一見有客人來了,忙熱情地迎上前。他見這3位客人衣帽整潔,儀表不俗,就知道是貴客,立即吩咐小二引他們上樓,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鋪自制的幾樣拿手涼菜“糟肉”、“涼肉”、“馬蓮肉”一齊端上桌來,親自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只見那個年輕的書生,吃過之后,伸出大拇指,連夸菜好酒好服務好,還說京城里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這里的酒菜。
可能是喝得比較盡興,年輕的書生就問掌柜王瑞福:“你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還沒名字?!睍c頭說:“這樣,我給你起個名字好不好?”遇到個文化人,王掌柜忙說:“那敢情好!”于是,吩咐小二找來一張紅紙與筆。書生拿起筆想了想說:“本以為這么晚了店都關門了,肯定要餓肚子了,可沒想到,你的店還在開門營業(yè),全京都估計也只有你們這一處還沒關門,就叫‘都一處吧!”說完,拿起筆,刷刷刷,在紙上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寫完后,一行人笑著打招呼離開了。
等做完這行人的生意后,也過了子時,大伙把店門關了,洗漱一下也就睡覺了。至于書生給的題字,王掌柜也沒太在意,就放到一邊去了。幾天之后,忽然一天,十幾個太監(jiān)排著隊,到了王掌柜的酒店,把一塊寫有“都一處”三個大字的虎頭匾,送給王掌柜。到了這時候,大伙才知道,年三十晚上來喝酒的年輕書生竟然是乾隆爺,這塊匾是乾隆爺親手題寫的并命人送過來。掌柜的激動得跪倒在地接過匾,然后,端端正正地將其掛在店鋪的門楣上,又將乾隆爺那天晚上坐過的太師椅蓋上了黃緞子,下邊還墊上了黃土,恭恭敬敬地擺放起來,規(guī)定任何人都不得再坐。乾隆爺題匾的消息,一陣風似的刮遍了北京城,也讓“都一處”名聲大噪,生意蒸蒸日上。
也許你可能認為王掌柜運氣好,恰好碰到了乾隆爺??墒?,假如他和很多商家一樣也把店門關了,也就沒有這個故事了,他的成功,恰恰是比別人遲關了門。機遇有時往往會垂青那些努力堅持到最后的人。
選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