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風
9月14日,江西撫州某名牌高中再添“名氣”:一高三學生雷某上課玩手機被班主任批評后,因對學校管理太嚴產(chǎn)生不滿情緒,一怒之下將班主任殺死。最新的消息是,兇手雷某已自首歸案。
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本烤估蠋熀蛯W生有多大的仇,才會使后者不惜一切動刀子殺人?一句簡單的“因對學校管理太嚴產(chǎn)生不滿情緒”,解釋得未免也太過簡單且牽強。
聯(lián)系之前曾發(fā)生在浙江、山西、北京等地的幾起弒師案,筆者以為,制造這些血案背后的那個“魔鬼”,就是“功利”二字。正是“功利”將教育扭曲得萬分猙獰,血肉模糊,也是“功利”壓彎了許多人的腰,讓千萬學子不堪重負,甚至變得人性全無。
中國人重讀書,但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年代,讀書只是求取功名、做官的手段,與志趣相去甚遠。當一舉成名時便“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名落孫山者則是“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時至今日,這種“成王敗寇”的“自古華山一條路”式的狀況依然沒有本質(zhì)的改變。君不見,當下的高考獨木橋依舊是擁擠不堪,每年的公務員招考應考者也是人滿為患——盡管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警示中國青年人熱衷于公務員職業(yè)是一種浪費,可人們依舊樂此不疲。
每年高考放榜,“高考狀元”、“名校又創(chuàng)輝煌”等輿論鋪天蓋地而來。一些媒體仿佛舊時的報帖人,戴著紅帽穿著紅袍,一路吹吹打打似乎在向主人家討要喜錢;重點學校的校長、名優(yōu)教師們,或借大大小小的報告會或憑各式媒體大講特講升學率、重點本科錄取率,個個眉色飛舞,好像在向社會各界邀功請賞。
像此起弒師案的發(fā)生地,就是一所“江西省優(yōu)秀重點中學”,每年有十多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和香港中文大學等名牌大學,考取二本以上院校的學生達兩千多人,在江西乃至全國同類學校中都保持著領先優(yōu)勢,不僅吸引了周邊地區(qū)的學生轉入,甚至還有包括北京、上海、新疆、黑龍江等十余個省區(qū)的學生在此“留學 ”。一直以來,該學校都在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的“高考神話”。
其實,在大學不斷擴招之后,成千上萬的考生參加高考又成千上萬地被大學錄取,這是平常而又平常不過的事,它與小朋友入園、小學生入學無二,又有何值得大肆宣揚的?要說升學率,究竟是如何計算的?其分母又是什么?那種將在初中時就被淘汰出局的學生和非重點高中學生排除在外的百分比,到底又有多大的價值?重點中學的教師同樣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干著份內(nèi)的活,卻踩著非重點學校教師的肩膀而忘乎所以,又有何經(jīng)驗?
又一起弒師案!教育,你該慢下腳步等等自己的靈魂了!
【原載2013年9月18日《晶報·筆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