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新聞大爆炸,翻開報紙,飄紅的都是兩會報道。5000多名代表委員,面對麥克風各抒己見,而百姓究竟聽到了什么?
“建議每人捐一筆工資做公益” “呼吁四大節(jié)假日全國免費坐火車”“希望早日放開公務員生二胎”,這些話在現(xiàn)實中沒有一點可行性,卻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兩會的觀感。
還有些話看似正確,卻經(jīng)不起推敲。香港祥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紅天認為,各種手段都沒有把房地產(chǎn)壓下去,說明沒泡沫;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說,國家在民生上每花100塊,就有中石化3.3元。但財政部日前向今年兩會提交的預算報告顯示,去年央企上繳紅利不足千億,且僅有7.2%用于民生支出。
發(fā)改委副主任杜鷹說:“在一段時間拉平看,國內(nèi)油價還低于國際市場,水的價格也不到位,有些礦產(chǎn)資源價格也不到位,這個都要改,因為在價格扭曲的情況下,要素是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不能發(fā)揮最大效益的?!边@一言論被經(jīng)濟學家許小年質(zhì)疑為指東打西,“發(fā)改委該討論的不是價格水平,而是定價機制問題”。而那些“春晚草根節(jié)目太多”的家長里短,也出現(xiàn)在“兩會”這個重要的議政舞臺上。
兩會是干嗎的?會前媒體花大力氣進行了普及。人大代表們理應好好地審議預算案與“一府兩院”的報告,提出深思熟慮的法律議案或工作建議。政協(xié)委員的核心工作是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然而到目前為止,談深層次問題的兩會“炮手”雖偶有出現(xiàn),但并不多見。吳敬璉談到最近這一年才形成的“改革共識”,鐘南山在人大分組會議上的發(fā)言是“GDP第一 還是健康第一”,這些敢于直言的“老面孔”一邊大聲疾呼,一邊感嘆自己是“自娛自樂”。而被譽為最佳議案的“將稅權歸還人大”,則是頭一次上會的“菜鳥”提出的。
“兩會”是用來共商國是的, “國是”當比“國事”更加寬而深,然而,委員和代表們提的問題,與“國是”相去甚遠,更多的是議論“國事”。用政協(xié)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的話講,每多一個“打醬油的”或“滿嘴跑火車的”就 “意味著67萬人缺席了”。
《人民日報》發(fā)文認為,代表或委員作用大小,就看有沒有強烈的“角色意識”?!敖巧庾R”不強,代表就不會努力為“選民”說話。角色意識為何缺席?FT中文網(wǎng)總編輯張力奮認為,“很多人大代表并不清楚自已是如何選上的,選民和選區(qū)在哪里?!?/p>
如何讓代表們進入角色?資深傳媒人余勝海出了個“損招”——把建議和議案都拿到網(wǎng)上曬曬?!凹热蝗嗣襁x了代表,人民就有權知道代表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事?!?/p>
二套房首付七成能承受嗎?
高考制度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