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朔
在蘇州城,我提議去西山看看,本地的朋友搖搖頭,說季節(jié)不對,這時去橘子還沒紅,也摘不了楊梅枇杷。
我說,我去看明月灣村。
他們有些驚訝,說蘇州的江南古村鎮(zhèn),無非是周莊同里、甪直木瀆,未曾聽說還有此佳處。
這也難怪。雖然明月灣村距離蘇州鬧市不過幾十公里,卻深入太湖,被碧波所環(huán)繞,藏在云水林泉的深處,需攜書帶圖,細細尋來。
西山又叫洞庭西山,位于蘇州市區(qū)西南,是太湖第一大島。若從空中俯瞰,它就像一塊巨大的碧玉,浮在萬頃波濤之上。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將西山描繪成世外桃源,想來確有所本。
島上地勢起伏很大,主峰縹緲峰海拔336米,號稱太湖七十二峰之首。深藏山中的林屋洞,是道家的第九洞天。全島遍布果樹和茶林,物產(chǎn)薈萃,湖里的魚蝦、島上的茶果,無一不愜意留人,碧螺春、白沙枇杷、烏紫楊梅、白魚、白蝦和銀魚……念起名字來就唇齒飄香。
蘇州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都城,城里城外有不少吳國舊跡可尋。西山島的南端有個水灣,當年夫差和西施曾來此玩月,雖然只是一段傳說,卻為此地留下了“明月灣”這個好名字,對于外人的想象來說,于山水縹緲之間又多了一層迷離與柔情。
明月灣的建村年代已不可考,但至晚在唐代已遠近聞名,劉長卿可能是第一個游覽明月灣的著名詩人,留下了一首題為《明月灣尋賀九不遇》的詩,此后蘇州刺史白居易來了,晚唐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也結(jié)伴而來。
兩宋之交,大批北方官宦家族隨趙宋王室南渡,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愿繼續(xù)為官,尋到兵火不及的太湖西山,歸隱于此。嘉泰年間,抗金名將吳璘之子吳挺“聞洞庭境幽地僻,遂度太湖,湮跡明月灣”。吳氏子孫繁衍生息,發(fā)展成為明月灣村的第一大姓。宋末,著名諫官鄧肅的六世孫鄧遷入贅明月灣的殷家,其子孫復(fù)姓鄧氏,逐漸形成明月灣的鄧氏家族。到了元末,詞人秦觀的后人秦伯齡也遷來,從此秦氏也成了明月灣的望族。再到明初洪武年間, 宋代官員黃明善兄弟的后代也從西山黃家塢搬來,成為最晚遷入明月灣的一支大族。
明代時,隨著子孫繁衍,西山地少人多,壓力日趨顯著,嘉靖時又遭受倭寇之害,西山居民的生活陷入困頓。他們并未坐以待斃,而是和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的居民一起,走出太湖,崛起為一個龐大的商業(yè)團隊,這就是商業(yè)史上有名的“洞庭商幫”。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曾描述:“兩山之人,善于貨殖,八方思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做‘鉆天洞庭。”他們逆江而上,在三湘荊楚一帶做生意,因與同時代的徽州商人齊名,故又有“鉆天洞庭遍地徽”的說法,一天一地,平分江南。
與徽商一樣,洞庭商人在外發(fā)了財后,也把大把的銀兩帶回老家,修祠堂,建宅第,辦學(xué)校。清乾嘉年間是明月灣的盛期,整個村落的面貌為之一變,奠定了今天的村落模樣。近代以來,洞庭商人又進駐上海,成為滬上三大商幫之一。
明月灣深藏在與湖灣相連的山塢里,一面水,幾面山。過去前往明月灣,需要泛舟太湖,島上只有一條翻山的小徑,環(huán)境十分封閉,這顯然與其先民逃避戰(zhàn)亂、遠離宦海的追求密切相關(guān)。如今,太湖大橋早已貫通,島上路況良好,我們從蘇州出發(fā),不過一個來小時,就抵達了明月灣的村口。
村口的溪邊,有一株引人注目的巨樟,枝繁葉茂,如傘如蓋,樹身傾向村落,覆蔭面積接近一畝,4個成年人才能合圍,如今成為明月灣村的標志。這棵樟樹的樹齡至少有1200年,恐怕是建村伊始就植下的。老樹在歷史上曾遭遇過火燒和雷擊,已成枯木,但并未就此倒下,而是在其一側(cè)倔強地抽出新枝,且已長成參天巨木,當?shù)厝诵蜗蟮胤Q為“孫子背爺爺”。 樹下,幾位村民在坐著閑聊。
明月灣古村的街巷布局是經(jīng)過規(guī)劃的,兩條大致平行的主街由西南方的湖濱向東北方的山坡一點點升高,兩街之間約相距50米,數(shù)條南北向的小巷溝通其間,形成棋盤樣的格局,當?shù)厝司头Q作“棋盤街”。
我們走上靠北的主街,路面全由花崗巖條石鋪砌,一眼望過去就像放倒的樓梯。根據(jù)《明月灣修治街埠碑記》的記載,從前每逢大雨滂沱,山上的水就會一股腦沖進村子,造成嚴重內(nèi)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村里共用了4560塊花崗條石新修了這條道路,石板下方是深達數(shù)米的排水溝,從而徹底解決了水澇問題,有“明灣石板街,雨后著繡鞋”的說法。近年來經(jīng)過整治,石條兩側(cè)輔砌小磚,顯得十分干凈。
明月灣是多族共建的村落,幾個大族都建有自己的祠堂,其中黃氏宗祠保存較好,而鄧氏、吳氏和秦氏宗祠只余斷墻殘壁。大概因為地處山坳,土地有限,村里并沒有規(guī)模驚人的深宅大院,大的院落也不過兩三進而已,多為二層樓房,以白色和灰色為建筑的主色調(diào),顏色淡雅。不少宅子內(nèi)部都有雕刻裝飾,大概多為蘇州本地“香山幫”工匠的手藝吧。
南街的中段,集中了“裕耕堂”“瞻瑞堂”和“瞻祿堂”三座老宅,互為犄角之勢,是整個明月灣村最富古意的地段。
其中“裕耕堂”是保存最好的宅第之一,從臨街的高墻就可猜想當是一座豪宅。它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原是吳家“瞻瑞堂”的一部分,太平天國時曾被燒毀,后得到重建,民國年間由鄧家買下,并改為現(xiàn)名,如今仍為鄧家后人居住。此宅占地700多平米,由東西兩個院落組成,外墻不開窗,也帶有馬頭墻,與徽派民居有幾分相似,只是大門非常簡樸低調(diào),不像后者會在門上精雕細作下足工夫。
一推開門,立即能感到主人生活上的雅致。宅內(nèi)的院子比徽州的天井大許多,三兩湖石,幾株花木,儼然一幅園林小景,天井處設(shè)有磚雕門樓,廳堂寬敞,內(nèi)部隔扇門裙板上有雕花裝飾,整個宅子有著很濃的蘇式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味。只是不知道主人哪里去了,院子里一片靜悄悄。
穿行在明月灣,最常見的大概是西山有名的橘子樹了。路邊墻角到處種著花果菜蔬,搭著豆架。路上行人很少,大概是因為傍晚時分,村里人都在家里準備晚飯吧。
穿過公路橋的橋洞,就走上了一座石砌的古碼頭。這是古時明月灣與外界往來的主要通道,白居易有詩云“湖山處處好淹留,最愛東灣北塢頭”。明月灣碼頭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腳下這座全長58米、寬4.6米、用256塊花崗巖條石砌筑的碼頭,系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村人集資重建,至少從那時起,洞庭商人就在這里揮別親人,離岸登舟。
碼頭斜向伸入湖中,湖上蘆葦輕搖,一群家鵝自湖上歸,慢慢劃回村子。幾個村民在碼頭上洗刷漁網(wǎng),幾艘船只裝載著木材泊在岸邊,幾個孩童光著身子下水游泳。世世代代生活在太湖深處的明月灣人,仍與這汪湖水保持著血脈里的親密關(guān)系。
沿著湖岸,是先人種下的一排大樹,整個村子隱匿在一片蔥蘢中。這時,皮日休的句子浮上心頭:“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p>
小貼士
1.明月灣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門票50元。
2.西山6月中旬有楊梅、青梅,7、8月有桃子、葡萄,9、10月有板栗、石榴,10月橘子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