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根木匠
相信不少導演羨慕王家衛(wèi),腸子都羨慕青了,一部戲拍得如此不考慮投資人、演員和市場,由著性子“磨洋工”,而且不管拍成什么樣,總會有一批死忠出來追捧。
無他,只因他是王家衛(wèi)。從鼻梁上的墨鏡到銀幕間的光影,全是icon,人家苦苦追趕時尚,王家衛(wèi)制造時尚,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愛誰誰。
從成片來看,《一代宗師》的素材至少是個三部曲的架構(gòu),公映的版本基本只呈現(xiàn)了一枝——一部“宮二傳”。至于葉問的故事就是平鋪直敘,一瓶豪華醬油散落其中,顯然還有很多戲沒剪進去;而因演戲需要而練拳最終獲得八極拳一等獎的張震,在片中也就驚鴻三瞥,單獨剪出來肯定是部華麗的長片,再加上收小沈陽為徒這么驚艷的劇情,對張震“番外篇”的期待應(yīng)該遠超《一代宗師》本身。
但現(xiàn)在王家衛(wèi)交出的就是《一代宗師》。
宮二的家門不幸、情感糾結(jié)、命運起伏,負載了最重要的戲劇沖突,有婦之夫葉問也不再是之前《葉問》里那個一塵不染的極品好男人,而是跟宮二小姐之間有著欲說還休的繾綣——鴻雁傳書,黑白字幕,銀幕下立馬春光乍泄,文藝青年們心潮起伏,想哭哭不出來,直到力比多成海。
年輕時為了泡妞,還是狠狠看了王家衛(wèi)所有作品的,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個慵懶的夏夜,為了在妹子面前表現(xiàn)出頹廢氣質(zhì),堅持跟賣冰沙的大排檔老板說,不要菠蘿味,只要鳳梨味。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代宗師》有著《哈利·波特》式的青春寄懷,看著《一代宗師》終于登場,恍然間青春已逝,只剩時間的灰燼。
就創(chuàng)作意圖而言,《一代宗師》似乎有王家衛(wèi)為“武林”正本清源的野心。長期以來,功夫片幾乎是華語電影唯一拿得出手的類型片,武術(shù)暨為“國術(shù)”,也是國人的一粒精神偉哥——《東方不敗》里那句“你有科學,我有神功”,用一種戲謔到浪漫的語調(diào),給國人的武術(shù)情結(jié)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一個隋唐,一個民國,據(jù)說是武術(shù)的兩大高峰期,《一代宗師》定位于民國,南粵東北兩地情,似乎有勾畫民國武林地圖的野心——經(jīng)過王家衛(wèi)的匠心獨運,終成一片斑駁的光影森林。
門派之爭、輩分排名,乃至民族大義,其實都跟“面子”緊密相關(guān)。魯迅說過,對中國人來說,“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lǐng),只要抓住這個,就像……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葉問跟宮家以及宮家內(nèi)部的打來斗去,說破天都是為了“面子”。至于高手比武,看似身處密室出手低調(diào),但王家衛(wèi)常用偷窺的機位來展現(xiàn),你看,這還是打給外人看的——二言以蔽之曰:面子。
本山大叔佝僂著腰,說出了“面子”和“里子”的辯證法,寧國府的珍大爺有言,“黃柏木作磬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正是武林人士的最佳寫照。可惜,葉問來晚了,為了這牽扯整個武林的“面子”,宮二奉了道,本山叔接著去熬那鍋永遠不夠火候的蛇羹,宮家六十四手,葉問是看不到了。
《一代宗師》里的武打場景很耐看,王家衛(wèi)對細節(jié)的執(zhí)著,也體現(xiàn)在了動作設(shè)計里,不過從拍攝、剪輯,乃至整個美學意境而言,都沒有跳出《英雄》的套路,無非多了些王式的旖旎和武學的考據(jù),但動輒一個打八個,威壓吊上天,骨子里還是老一套,所謂武術(shù)的“真相”,估計還是得去看Discovery,在電影特別是華語電影里,武術(shù)依舊是“偽術(shù)”。
宮二走了,帶走了宮家的六十四手,葉問看不到,觀眾也看不到了。腦補一下,或許可以理解為這是寫給民國武林的一則墓志銘:曾經(jīng)的那個鮮活武林,已經(jīng)隨風飄逝,只剩銀幕上一縷斑駁的光影。
當然,單從商業(yè)故事片的角度來看,《一代宗師》根本不合格,即使它已經(jīng)擁有很強的商業(yè)元素,但這不重要,他是王家衛(wèi),他本來就不拍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