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10月11日,即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5天后,首屆海峽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開幕。
外界對這次論壇的關注,集中在兩點上:其一,這是兩岸之間首次以政治為議題的論壇;其二,臺灣“綠營”派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最終簽署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這份由兩岸各方共同簽署的《紀要》,文字精要,言簡意深。用論壇的大陸主辦方、全國臺灣研究會執(zhí)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的話說,其“重要性無論如何評價都不過分”。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張念馳,在論壇開始前曾有顧慮,擔心這些被塵封多年的政治議題,會觸碰雙方敏感的神經,稍有不慎就會傷了感情,從而損害兩岸之間60年來最好的局面。
但現場的氣氛打消了他的顧慮。參會各方——包括兩個來自“綠營”的智庫,都表現出了尋求共識的真誠。著名的綠營智庫——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的資深顧問蘇進強,還提到了恢復臺灣“國家統一委員會”——這個成立于1990年的機構,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促進中國統一。在陳水扁的干預下,該機構2006年終止運作。
臺灣方面也感受到了大陸方面的善意。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擔任論壇首場專題研討的主持人。這場研討將結束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專門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講吳榮義的觀點。10月12日上午的綜合討論,吳榮義也有機會發(fā)表自己“偏綠”的主張。
臺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在介紹吳榮義時,用了“前行政院副院長”的稱呼,在介紹鐘榮吉時,他用了“前立法院副院長”。
但有時候也會火花四濺。當臺灣一位代表提及“中華民國”時,大陸方面表示了反對。在討論和平協議的議題時,幾方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但臺灣參會者發(fā)現,大陸學者的觀點已非30年前的“鐵板一塊”。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了幾個兩岸間因溝通不暢而鬧出的笑話,比如兩岸對“窩心”的理解正好相反,而臺灣人說的土豆其實是大陸的花生。他用這種方式來說明溝通的重要,“不通鬧笑話”“見面三分情”。
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2008年第一次“胡連會”后,每年的APEC峰會,兩岸的代表都會見上一面。今年的“習蕭會”上,陪在習近平和蕭萬長身邊的,分別是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和臺灣“陸委會主任”王郁琦?!傲暿挄焙?,張志軍送蕭萬長離開。當蕭萬長走到大廳門口臨上車前,提醒張王兩人說:“你們聊聊?!庇谑?,大陸與臺灣這兩位兩岸關系事務的負責人,開始了約五分鐘的“寒暄”。
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第十一屆兩岸關系研討會上,張志軍提出,為解決兩岸政治難題,當前由兩岸民間開始對話,是一條可行途徑。他在會上倡議,由兩岸智庫共同舉辦兩岸和平論壇,以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為將來進行政治商談逐步創(chuàng)造條件。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的標志,是“和平”兩字的藝術設計,看上去像是緊緊相扣的兩環(huán),又像是兩個人手挽手齊頭并進。有學者說,標志中心的“口”字,代表著兩岸同氣同聲,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互”字,代表著“互信”“互惠”。
在這個寓意豐富的標志下,與會各方簽署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達成了10點共同認知,并指出了7個尚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通讀2600余字的《紀要》不難發(fā)現,其行文習慣可見臺灣手法,名詞和提法又有大陸風格。參會學者說,《紀要》是兩岸智慧的結晶,是相互認同與包容的結果。
全國臺灣研究會是這次論壇的大陸主辦方。從2008年以來,該研究會每年都要召開多場兩岸關系研討會。全國臺灣研究會執(zhí)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2008年以來,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日益擴大和深化,涉外事務中也有很多協商,但是現在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阻礙關系的發(fā)展。我們說‘先經后政‘先易后難,但總要過渡到政治這一步。
現在兩岸在談很多的問題,比如服務貿易協議,談了很多輪。還有互設辦事處,臺灣方面要彰顯所謂的對等。一方面他們說要維持現狀,另一方面又要突破國際空間。這樣一來,政治問題如果撇開不談,兩岸關系下一步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制約。這是一個瓶頸,涉及雙方的政治互信問題。”
而這次論壇的目的,就是對話,“這有助于雙方增加互信。有助于雙方的政策可以相向而行?!?周志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