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茲·戴維森
讓孩子掌握存錢及巧花錢的藝術,可以讓他們受用一生。
預測你的孩子將在經(jīng)濟方面獲得多大成功的最好方式,或許并非智商測試或?qū)W業(yè)能力傾向測試(SAT),而是他們能堅持多長時間不把棉花糖塞進嘴里。
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研究員沃爾特·米歇爾開始研究延遲享樂的長期效應。
他對4歲的小孩在面對一盤盤棉花糖誘惑時的行為進行了研究。
米歇爾的研究團隊要求孩子們不要吃留在桌子上的棉花糖,直至一位大人15分鐘后返回房間(屆時,他們被告知每人可以吃2塊)。不出所料,一些孩子立刻就吃了一塊棉花糖。一些孩子堅持一會兒就屈服了。而有一些孩子則等候了整整15分鐘。
米歇爾持續(xù)關注這些孩子,直至他們中學畢業(yè)。
他發(fā)現(xiàn),小時候延遲享樂的行為最終轉(zhuǎn)化成了更高的收入、更成功的婚姻、更大的職業(yè)滿足感、更健康的體魄以及更充實的生活。
迅速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依舊難以控制突如其來的念頭,并表露出行為問題。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跟那些只等待了30秒的孩子相比,等候了15分鐘才吃棉花糖的孩子的SAT成績足足高出了210分。
身為父母,我們顯然想獲得諸如此類的重要教訓,想了解延遲享樂的價值。把道理講清楚的最好方式是親身經(jīng)歷,而不是說教。以下這兩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訓:
讓你的小孩管理真金白銀
朱迪思·布里爾斯在其著作《培養(yǎng)善于理財?shù)暮⒆印芬粫?,鼓勵父母向孩子提供親自參與資金管理的機會。
她建議父母鼓勵孩子把他們的零花錢、禮物和掙到的錢的20%到25%存下來。在遵從家庭價值的前提下,他們可以花剩下的錢。
一位財經(jīng)教育工作者從她的兩個兒子進入五年級開始,每周給他們與他們年齡相當?shù)牧慊ㄥX,并要求他們將其中的一半存入一個儲蓄賬戶,其余的錢則用于購買個人護理用品、娛樂和禮物。如果他們想看電影,他們就要自己掏腰包買電影票。
這位母親發(fā)現(xiàn),兩個孩子開始自己修剪頭發(fā),跟他人交易二手電子游戲,回避昂貴的新版本。孩子們似乎喜歡最大限度發(fā)揮這些零花錢的價值,母親當然樂見他們從未向自己伸手要錢。
不管孩子的錢是自己掙的,還是大人給的零花錢,給予孩子管理資金的責任可以讓其獲得一個機會去了解自己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允許孩子犯錯可以讓他們懂得儲蓄的重要性,以及不儲蓄帶來的后果。
傳授等候的藝術
對孩子們來說,延遲享樂意味著學習如何控制他們的情緒反應。
控制情緒的辦法之一就是使用“愿望清單”。
My Smart Budget公司創(chuàng)始人、首席執(zhí)行官達尼埃爾·阿吉亞爾有一個經(jīng)常沖動購物的兒子。阿吉亞爾認為,如果等上一兩周,他又會有新的愿望。
“愿望清單”這一想法由此誕生。她的兒子制作了一個“愿望清單”,如果在兩周之后,原本最想獲得的東西依然高居榜首,那么他就可以花錢購買。
這個男孩幾乎沒有意識到,他正在接受駕馭情感過山車的訓練:想要某個東西,但學著耐心等待。
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重復,他的耐心獲得長足的進步,進而能夠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
因為我的兒子如此可愛(沒錯,天下父母都偏袒自己的子女),跟任何一位父母一樣,我深深了解試圖滿足子女每一個愿望的那種心情。
但我明白,如果在幾年后,我把兒子一個人留在屋里,回來后能夠發(fā)現(xiàn)一桌子的棉花糖一個都不少,那么就長期而言,我和兒子最終將獲得更大的愉悅。
(林師摘自福布斯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