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紅
摘要:隨著消防工程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的日益關注,消防工程中防煙技術與防爆技術備受矚目,其安全性的分析更是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本文從火災發(fā)生的條件、及發(fā)展過程、雙重性及危害性出發(fā),主要介紹了防煙技術的安全性和防爆技術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消防工程;防煙技術;防爆技術;安全性分析
1 火災
消防工程的主要對象就是火災,火災指失去控制蔓延成災的燃燒現(xiàn)象,或指超出有效范圍的燃燒,通常會造成人員和財產(chǎn)的損失。人員和和財產(chǎn)損失較輕時,有時也稱火警或未遂火災事故。
1.1 火災發(fā)生的條件
火災的發(fā)生必須是可燃物,助燃物(劑:氧化劑),著火源三個基本條件同時具備,并且相互作用(即構(gòu)成燃燒系統(tǒng))。
1.2 建筑火災的發(fā)展過程
火災的發(fā)展大都需要經(jīng)歷以下的發(fā)展的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典型火災發(fā)展過程
初起期(階段)(煙,陰燃)→發(fā)展期(竄出火苗,火勢由局部到大面積)→最盛期(空氣劇烈對流,風助火勢,火勢強盛,火焰包圍可燃物,烈火熊熊)→衰弱期(可燃物逐漸減少)→熄滅期(可燃物不足,惰性介質(zhì),滅火作用等)。
1.3 火災的雙重性
火災具有雙重性,即確定性和隨機性。所謂確定性是指火災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初期(孕育,發(fā)生)→發(fā)展→最盛→ 熄滅等;所謂隨機性是指火災的不確定因素(如可燃物數(shù)量,通風條件等),可能達不到最盛期。
1.4 火災的危害
火災的危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人體直接造成的燒傷和燒死;
(2)造成財產(chǎn)的損失;
(3)煙氣的危害。
2 防排煙技術安全性
2.1 煙氣的組成
煙氣是一種混合物,包括燃燒產(chǎn)物如CO2、水蒸氣,以及未燃的燃氣、CO,多種有毒有腐蝕性的氣體,固體微小顆粒和液滴,卷入的空氣等。
2.2 煙氣的危害
煙氣的危害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毒性:①窒息 如CO2等氣體,②中毒,主要是CO,多數(shù)的中毒死亡都是由它引起的。
(2)煙氣的高溫能使人灼傷,造成呼吸困難。
(3)能妨礙人員逃生和妨礙滅火。
2.3 煙氣的控制措施
防排煙工程的目的是要防止火災產(chǎn)生大量的煙氣,阻止煙氣的迅速蔓延,確保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改善撲救條件。為達上述目的,對于煙氣的控主要有以下措施:
(1)設置機械排煙、送風系統(tǒng),進行機械排煙或正壓送風防煙;
(2)對建筑進行防煙分隔或建立防煙封閉避難區(qū);
(3)設計自然通風口,利用煙氣的熱浮力特性采用自然排煙;
(4)對建材和家具進行阻燃、消煙處理;
(5)利用噴灑化學消煙劑或水霧等進行消除煙氣中有毒成份及煙塵粒子,提高能見度。
2.4 防煙技術安全性
2.4.1 防煙分隔或建立防煙封閉避難區(qū)
目前規(guī)范最常使用防煙的手段就是建立防煙分區(qū),使軟質(zhì)活動擋煙垂壁,玻璃擋煙垂壁等各種擋煙垂壁相繼出現(xiàn)。
但目前建筑空間越來越大,防煙分隔或防煙封閉避難區(qū)對建筑的限制,使建筑設計受到影響。有些大空間無法進行分隔,如機場候機樓,對此國際上提出了Cabin設計概念(安全島)。
2.4.2 自然通風排煙技術
該技術簡便易行且較經(jīng)濟,無需較多的維護管理,也是目前較廣泛采用的控煙技術之一。
但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建筑本身的限制,因而設計要合理,外界風壓的影響要給予充分的考慮,因此國外開發(fā)出了能自動開啟和能減小外界風力影響的風閥。
2.4.3 建筑材料和家具的阻燃、消煙處理
目前,對建筑材料的消煙處理主要是針對塑料材料,眾所周知由于塑料為有機物,并含有各種有機、無機物助劑,燃燒時會產(chǎn)生大量的有毒成份,如HCl,HCN 等,塑料燃燒產(chǎn)生的煙氣的剌激性和減光性都非常強。
目前,常用抑煙劑主要有金屬氧化物、無機鹽,如Al(OH)3,ZnO,B2O3。世界上主要工業(yè)國家都對消煙機理和新型消煙助劑的研究非常重視。
2.4.4 化學消煙技術
理論上火災煙氣中有毒成份為一些酸性物質(zhì)或可溶于水的物質(zhì),煙霧的本質(zhì)是一種氣溶膠,因此向煙氣噴灑能中和酸性物質(zhì)的化學藥劑或水,以消除煙氣中的大量有毒物質(zhì),或使氣溶膠凝聚消除煙氣的減光性。
國內(nèi)外都已研究出一些消煙劑, 但受效果、噴灑技術和成本的限制還未能真正進入實用階段。
3 防爆技術安全性
所謂爆炸,是指物質(zhì)在瞬間以機械功的形式釋放大量氣體和能量的現(xiàn)象。二炸極限則是指可燃物質(zhì)(可燃氣體,蒸氣或粉塵)與空氣(氧氣)的混合物,遇著火源能夠發(fā)生爆炸的濃度范圍,亦稱著火極限。
3.1 爆炸的危害性
爆炸具有以下主要的危害:
(1)直接的破壞作用:設備容器被炸毀,碎片可在100-500米內(nèi)分散,在大范圍內(nèi)造成危害。
(2)沖擊波的破壞作用:爆炸產(chǎn)生的高壓高溫高能的氣體向活塞一樣擠壓周圍的空氣,形成沖擊波。對周圍的建筑物,設備和人員的震蕩作用,而造成破壞和傷害。
(3)造成火災:爆炸產(chǎn)生的高溫熱量,容器破裂的靜電放電能把周圍的可燃性物體點燃,引起火災。
(4)造成中毒和環(huán)境的污染。好多物質(zhì)不僅可燃,而且有毒性。
3.2 防爆原則
防爆措施具有以下基本原則:
(1)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嚴格控制火源;(3)設置爆炸泄壓裝置;(4)切斷爆炸傳播途徑;(5)阻擋爆炸沖擊波的破壞能力;(6)設置爆炸監(jiān)測預警。
3.3 防爆技術安全性
(1)承爆。氣體和粉塵爆炸爆燃防護的第一選擇是全承爆。在某些角度,承爆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因為該方法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被動式的防護方法,而且避免了泄放物的處置等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優(yōu)先選擇其他爆炸防護方法。
(2)抑爆。在爆燃形成破壞性壓力之前即探測到初期爆炸并撲滅爆炸,這涉及到高速火焰抑制系統(tǒng)。
(3)泄爆。爆燃泄壓是指在容腔中開設泄壓口,在預定的壓力(稱為靜態(tài)開啟壓力Pstat)下打開泄爆口,使物料膨脹和流動經(jīng)過泄壓開口直接或通過泄爆管卸放到大氣環(huán)境,從而降低爆燃壓力(Pred)。泄爆可用于氣體、粉塵或雜混物加工處理過程中對爆炸進行防止。
(4)隔爆。防止爆炸通過管道或坑道從一個加工單元空間向其他加工單元擴展,從而達到防止爆炸的目的。
4 結(jié)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日益發(fā)展,防煙技術和防爆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對于防煙技術與防爆技術的安全性分析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參考文獻
[1]GB 50166-2007.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S]. 2007.
[2]王金順. 消防工程質(zhì)量管理[J]. 中國科技信息. 2007(09).
[3]齊恒. 建筑自然排煙技術的應用探討[J]. 消防技術與產(chǎn)品信息. 2012(12)
[4]楊學軍. 防排煙設計[J]. 中州建筑. 199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