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現(xiàn)代布波神話
長期以來,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一直存在著“布爾喬亞對抗波西米亞”的社會癥候,亦即基于市場理性和商業(yè)文明的“無聊”世俗生活,與飽蘸浪漫文化沖動的“自由”生活理念,二者之間消弭不掉的劍拔弩張。貝爾在《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中,甚至把“布”、“波”之間的對抗看作是資本主義真正的喪鐘。不過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一種調(diào)和了“布”、“波”矛盾的生活方式,正在新興精英人群中蔓延—自從大衛(wèi)·布魯克斯把“布”、“波”二字糅在一起用“布波族”來稱呼他們后,已迅速風靡全球。
世界電影史上延續(xù)時間最長、商業(yè)回報最成功的電影人物—007,其實也帶有鮮明的布波族特質。當然,007初登銀幕是在半個世紀以前,所謂的布波族在社會學意義上還沒出現(xiàn)。不過電影畢竟是“夢工場”,一直提供著某種避世的浪漫造夢功能,所以,007無意間成為了布波族的銀幕預言。
007總是與跑車、名表、美女為伍,衣冠楚楚,風流倜儻,身邊盡是奢侈玩意兒,完全是一副職場精英的做派—一個布爾喬亞的成功模板;同時,他又行走在法律的邊緣,執(zhí)行著危險的特工任務,環(huán)游世界,出生入死,從不用上班打卡,陪客戶吃飯—就像一個現(xiàn)代都市里的波西米亞游俠。兩種特質在007身上水乳交融,正是一個標準的布波族形象。
在好萊塢的煽乎下,007已成為銀幕上的現(xiàn)代布波神話,而他為國家賣命,又調(diào)和了這一形象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間的關系。聶紺弩先生曾評價被稱為“御貓”的展昭是中國體制外游俠被官方收編的標志,由此來看,布波族代言人007無非是又一只皇家“御貓”罷了。
也許馬若德有些孤獨
采訪麥克法夸爾(馬若德)教授是在兩個多月前,但我對這個外國老頭的印象很深刻。和教授對談時,他也很歡迎我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使那些想法有些幼稚,老先生也饒有興致,耐心回應,在一個小時的采訪里有問必答。
他的 “文革三部曲”第三卷前言中提到一件趣事:1990年,他在上海的一家書店看到前兩卷在售,中國社科院的陪同走上前告訴那位正在翻閱的讀者,如果購買該書,作者可以為他簽名。
我不知道簽名這事是教授的本意,還是那位陪同的主意,但教授顯然是很重視讀者的—當時,那位讀者回答“我在等第三卷呢”,這讓教授很羞愧,時至今日,這卷書終于出版,教授依然掛念著當時那位讀者,希望他對此滿意。
我在想,或許海外的中國研究學者,多少都會有些孤獨感,所以會特別重視讀者的想法和共鳴。畢竟研究的主體遠隔重洋,研究者也不多,讀者恐怕也不在眾,教授也曾在文章中說過,以前的研究多數(shù)時間就是一個人工作,所以當這些中國研究學者在研討會上聚在一起,與同行、與讀者發(fā)生思想碰撞的時候,我在現(xiàn)場感到的那種真誠而愉悅的氣氛特別強烈。
教授沒有說他最后有沒有給那位讀者簽名,但我想他一定是愿意的。(本刊1月21日人物報道《麥克法夸爾:沒有“文革”,就沒有改革》記者 洪瑋)